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逸文化传播的研究

2020-03-13 23:16李菊董文刘可壮
人物画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互联网研究

李菊 董文 刘可壮

摘   要:在这个充满物欲和浮华的社会,不少人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本真与内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自我,寻求最适合自己的生活之道。而这种生活态度与中国传统的逸文化正是不谋而合,从古至今,我国逸文化一直传达出了一种超凡脱俗,亲近自然的意境,表达了一种隐世与避世的态度,其中的代表着古有谢灵运与陶渊明,今有李子柒和桃子姐。恰逢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在这次报告上提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持续性、创新性的发展”,互联网的崛起,也让我国传统的逸文化搭上了顺风车,利用互联网人人参与,随手可得的特色,通过符号元素的展示与包装,再一次将自己卓尔不群,自由旷达的生活内涵传递给大家。本文主要主要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逸文化传播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逸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逸”在中国历史有“隐逸”之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意思是对社会、人生的规避。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逸品为艺术之最上乘者。士之境界,也以功成而弗居的隐逸之士为最高。“逸”是一个象形字,从“兔”从“走”,其本意为野兔逃跑。引申而言,是一种对于生活卓尔不群,肆意旷达的人生态度。逸者,出离也,超脱也,飘逸也。

一、逸文化的内涵解读

针对中国传统的逸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从逸文化的外在符号分析,外在符号包含一切客观的物质条件,包含居住环境、自然风光、人物衣着,只要能够表达出逸文化所传达出的诗意美好,自然旷达的内涵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逸文化的外在符号。

其次是从逸文化的行为表达层面来看,一切能够传递逸文化内涵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逸的行为表达,例如纵情饮酒、遨游山水、秉烛清谈、吟咏诗词、田园耕作、饕餮美食,这些行为无一不体现出对生活本真的回归与思考,都可以看作逸文化的行为表达。

最后,从逸文化的精神表达方面来看,它主要想我们传达了抛却世俗的繁杂物欲,回归生活的真善美的人生哲学,进一步解读,逸文化要求我们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归真,真正做到无论顺境与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学会与自然,命运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逸文化传播

在互联网尚未兴起之前,逸文化的传播途径一般是传统媒体,通常都是以诗歌与文艺作品作为载体传播,而当互联网兴起之后,逸文化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了,除了传播的诗歌与文艺作品,还可以是短视频,推文,真人秀节目,综艺。这些载体通过行为表达与外在符号的包装,将逸文化不断的传播壮大,带给人们更多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

在互联网不断扁平化的今天,包含逸文化的互联网作品比比皆是,例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向往的生活》大型生活服务纪实节目,通过展示各个主人公一起守拙田园蘑菇屋,想屏幕前的受众传达了一种“简单淳朴,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广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再如芒果TV推出的一档乡村生活体验秀节目《哈哈农夫》,通过邀请嘉宾前往远离人群喧嚣的村落,变身农夫体验原始自然的乡村生活,很多观众都表示:这种淳朴简单的生活方式,治愈长期在喧嚣闹市迷失已久的心境,让躁动不安,追求物欲的心灵重新获得平静。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传播趋势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之前的电脑端逐渐转化为更为便捷,更具有用户黏性的移动端,如目前大行其道的影视app,如芒果tv,腾讯视频等,短视频app,如抖音,快手等,社交app,如微信,微博等,这些传播渠道的出现也使得逸文化的传播不再是阳春白雪的诗词歌赋,也不再是长篇大论的宏伟巨著,而是更加碎片化与具象化,其中,短视频的崛起与流行速度尤其亮眼,其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逸文化特色的代表,如桃子姐,李子柒,野食小哥等。这些作品都将很多带有逸文化的符号融入作品,实现了文化的无声浸润。

三、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逸文化传播的价值

3.1 回归生活本身,构建自由人格

逸文化的内核在于化繁为简,回归生活,贴近自然。逸文化的传播既要重视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更要重视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精神价值的传播。中国逸文化所传达的自由旷达的生活态度,追求人格的自由与解放等精神要旨可以使我们在当今浮躁的时代下沉下心来。互联网时代下传播中国逸文化是对于人性的尊重和解放,提醒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做到内心的乐观旷达,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2 提升生态美学价值

生态美学中所倡导的最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传统的逸文化经过不同的人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之后,让不少人产生了对诗意栖居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例如反响很大的李子柒,很多人在看过她的视频之后,产生了对自由洒脱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的精神共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的认同,同时,逸文化的传播也体现在各种综艺节目和影视活动,这些互联网作品对大自然流露出的喜爱和欣赏之情等都实现了生态美学的美育作用,帮助修正剔除受众随意破坏自然的坏的审美观,在反思中积极地寻求生活的本真与心灵的归属,并努力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实现中国逸文化的二次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逸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互联网传播渠道之间的无缝对接,需要一批对逸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人才,完成逸文化从内涵到具象文化符号与行为的表达的转换,从而生产出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优质作品。另外,中国逸文化底蕴深厚,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在心理有一份逸文化情节,其文化属性与受众基础也给众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从而实现逸文化的创新转化,这也需要我们深入了解逸文化的内核与底蕴,才能帮助它在各种表现形式中更好的传播,为广大受众带来正面积极的意义,避免浮于表面的形式,最终成为戏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善球.论盛唐隐逸之风对张谓思想与创作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21(01):82-87.

[2]王严.《江行初雪图》与中国文人的隐逸文化[J].大众文艺,2020(19):45-46.

[3]朵玉嬌.徐夜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怀[J].今古文创,2020(36):4-6.

[4]白丽云.“隐逸美学意蕴”之“死亡之美”——以陶渊明和吉田兼好作品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8):66-7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互联网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