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2020-03-11 01:25赵宝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组内淋巴瘤胃肠道

吴 潇,赵宝军

(1.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CT室,河北 保定 072750; 2. 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保定 074200)

胃肠道淋巴瘤为发生于胃肠道的淋巴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病部位以胃部多见,小肠和结肠次之。此病好发于成年人群,高发年龄段集中于55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1]。目前临床将胃肠道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尤以原发性常见[2]。胃肠道淋巴瘤起病隐匿,患者症状又易与其他肿瘤相混淆,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或病情迁延,使其预后普遍较差[3]。准确的诊断是改善胃肠道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键之所在,临床分期越低,患者预后越好,所以及早确诊成为当务之急[4]。近些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医疗卫生机构常用的检查手段,给临床诊疗提供了强大的助力[5]。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胃肠道检查中尤为常用,但胃肠道结构复杂,常规CT检查鉴别效应差,越发难以满足临床诊疗所需[6]。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出现给临床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式,将其应用于胃肠道淋巴瘤诊断工作中无疑能使患者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检测结果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8岁~68岁,平均年龄(55.37±1.43)岁;病程时间5个月~7.5年,平均病程时间(2.85±0.12)年;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黏膜相关淋巴瘤19例、小B细胞淋巴瘤4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分期(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1例、Ⅲ期24例、Ⅳ期8例。另选同期50例非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岁~66岁,平均年龄(55.42±1.47)岁;病程时间4.5个月~7年,平均病程时间(2.92±0.14)年;病症类型:腺癌37例、鳞癌13例;临床分期(TNM分期):Ⅲ期24例、Ⅳ期26例。纳入标准:(1)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淋巴瘤或非胃肠道淋巴瘤的其他消化道肿瘤者;(2)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此次研究者;(3)患者和(或)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继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者;(2)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所用碘海醇注射液存在过敏史或禁忌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分组比对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仪器设备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Brilliance螺旋CT机。叮嘱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之上,在检查前由检查人员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屏气及呼吸方法,确保整个检查过程中的呼吸频率能够保持平稳状态。由患者肝膈面向耻骨联合上缘方向进行探查,常规平扫参数如下:螺距3.0,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矩阵512×512,准直器窗宽64×0.625 mm,感兴趣区面积2 mm2。平扫结束后经由患者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4191),给药剂量1.5 mL/kg,输注速度3.5 mL/s,对比剂注入后26~180 s实施增强延迟扫描。获得感兴趣区数据后统一传输至配套工作站进行集中处理,由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诊断医师进行多平面重建并出具最终诊断报告。

1.3 观察指标

取诊断符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和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与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CT重建参数作为观察指标,包括图像客观噪声和信噪比。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诊断符合率

5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详见表1。病理检查与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淋巴瘤的典型影像见图1。

表1 病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结果对比[n(%)]

图1 各类型淋巴瘤的典型CT图像a. 回盲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 黏膜相关淋巴瘤; c. 小B细胞淋巴瘤; d.套细胞淋巴瘤

2.2 两组患者CT重建参数对比

观察组图像客观噪声低于对照组,信噪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T重建参数对比

2.3 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患者的CT重建参数对比

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患者的CT重建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患者的CT重建参数对比

2.4 观察组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CT重建参数对比

观察组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CT重建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CT重建参数对比

2.5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参数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参数中图像客观噪声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呈负向相关性,信噪比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见表5。

表5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参数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相关性

3 讨论

胃肠道淋巴瘤属于较为少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类型,与其他类型的胃肠道肿瘤相比,采取的治疗手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7]。目前临床中胃肠道淋巴瘤以原发性多见,组织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瘤为主[8]。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诱发胃肠道淋巴瘤的风险因素日渐明确,如乳糜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免疫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感染、炎症性肠病等[9]。随着胃肠道淋巴瘤病程时间的延长及临床分期提高,该病症将会累及患者的整个消化道,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盗汗、呕血、黑便等[10]。但以上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而被误诊[11]。由于胃肠道淋巴瘤起源于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以及黏膜下层淋巴组织,常规检查难以发现,使得部分患者普遍是在手术切除之后才会被确诊[12]。与其他消化道肿瘤一样,胃肠道淋巴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故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案将会对其预后带来直接影响[13]。因此,选取效果可靠、操作简便、便于推广使用的辅助检查手段成为当务之急。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常用的工具包括CT、超声、X线等[14]。但由于胃肠道的复杂性以及气体的存在,使得检查效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15]。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获得的影像无论是清晰度还是分辨率均得到了有效提高,使得临床诊疗从中获得了更大的助力[16]。特别是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出现,更是使得图像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17]。通过对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一方面能够将病灶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检查人员面前,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多种算法对噪声进行处理,提升图像质量[18]。因此,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是否能够获得更大收益,成为相关领域的热门议题之一。

本次研究中5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黏膜相关淋巴瘤19例、小B细胞淋巴瘤4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而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分别检出25例、18例、4例、2例,符合率与之相比并无明显差异性,表明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与非胃肠道淋巴瘤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图像客观噪声更低、信噪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图像质量的提高,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更为容易。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CT重建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参数中图像客观噪声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呈负向相关性(r=-0.74,P<0.05),信噪比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r=0.71,P<0.05),表明通过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参数进行分析,有助于区别胃肠道淋巴瘤的组织类型以及临床分期,尤其是临床分期进行准确判定,对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故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使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效果较好,且CT重建参数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对于辨别组织类型以及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组内淋巴瘤胃肠道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