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庆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词汇是学习语言的根基所在,贯穿于整个二语学习过程。汉语词汇由于数量庞大,系统繁杂,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困难环节。本文从汉语词语意义的理解偏误,使用偏误以及跨语言交际偏误方面,归纳了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各类问题。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 词汇教学 偏误分析
吕必松先生指出:“词汇代表了人们对宇宙间一切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这就是人类语言词汇的本质”。汉语词汇数量多、内容广,中国人学习汉语遵循由字及词,通过词类的组合类推来学习汉语。
不同的民族, 面对同一个生活的宇宙,分类归类往往是不一致的。长期以来中国式词汇教学以语法为纲,以词为单位,教材的编写上只注重词义,忽视字义,更加忽略了字与词之间的密切关系,再加上外国学习者毫无语感,最终使得“学习者看不清汉语词汇的规律,不知道汉语词汇跟汉字的密切关系,学习和记忆词汇的困难很大。”教师要向母语非汉语学生讲清词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本文总结了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中常见的各类问题。
一 、语言偏误
(一)词义理解偏误
(1)不注意词语的特定意义范围而产生意义理解偏差在词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注意词语的大概义,而忽略词语的意义使用范围,于是产生意义理解偏差,比如:他骑的马在草原上奔腾;他男朋友很苗条;我弟弟的身体很硬朗等。
(2)不理解词语的色彩义而产生意义理解偏误。词语的色彩义是词语意義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不了解词语的色彩义是产生病句的又一原因 。感情色彩偏误,例如:他说话很幽默,我笑掉大牙了。原意是想更深入地夸奖对方讲话风趣幽默,但是“笑掉大牙”是贬义词,一般用在别人出丑或者想故意取笑对方时才用。因此会出现这种没有弄明白色彩意义而出现的偏误。语体色彩偏误,例如:大娘,您配偶叫什么名字?在这句话中,“大娘”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而“配偶”一词又极具书面语色彩,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这样两个词,很明显会给人带来僵硬不舒适的感觉,可以把“配偶”一词,替换成老伴儿,这样一来,前后感情色彩就相一致了。
(3)“望文生义 ”, 学生从汉语词的字面义推知词义造成对某些词意义理解的偏差。“望文生义”是我们进行交际时经常发生的现象,不可避免,但应该引起我们语言学习者的重视。“望文生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外国人学习汉语,经常会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以今释古。我们从“老外”的“老”字谈起,“老”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17个义项比如“年龄大”、“老年人”、“陈旧”等。有些外国人,不知道“老”还可以做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等,因此将“老外”误认为“老年外国人”,将“老子”误解成“年龄大的儿子”。还有例如“新房、出家、江山、心眼、千金、个人问题、同房、作风问题、龙头、泰斗、大团结”等词语,对“新房”一词,学生会从字面上推知它是“新造的房子”,“出家”就是“走出家门”,与它们的真实意义“结婚用的房子”和“离开尘世去庙宇做僧尼”相去甚远。这就是望文生义引起的理解偏误。
(二)词语使用的偏误
使用偏误是指盲目比附目的语的一般规则类推,导致词语使用偏误。比如学到“有点儿”,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做状语,有的学生就造出:“我有点舒服、他的身体有点好、小王有点高兴、他有点笑”等句子。他们只是比附一般规则,而不注意词语使用的限制条件。“有点儿”作状语只能修饰表“不太如意”的动词和形容词。因为一般的语法规则已在生的头脑中形成,比附和套用成为一种习惯,盲目比附一般规则,进而类推,不注意词语的特殊性,是用词偏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交际偏误
交际偏误是指学生对于一个汉语词的意义正确理解了,使用也符合语法规则,但说出来的话却不得体,因而产生交际冲突和误解,产生交际偏误主要是不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所致。词语的文化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态度色彩和语体色彩的“文化附加义”。比如“牡丹”本是一种花的名字,但因其花色浓、花型大,并且是盛唐时期的代表植物,于是中国人又赋予“牡丹”一刺“富贵、荣华、幸福”,就是牡丹的文化附加义。又如汉语中的 “狼”指称一种象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色,尾巴向下垂的犬科动物,中国人又赋予“狼”一词 “凶狠、残忍、贪婪、没良心”的文化附加义,于是就有了“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豺狼当道”等词语。还有,虎一直被称为百兽之王。“虎”象征意义丰富,既有褒义也有贬义。象征勇猛、威武雄壮等褒义:虎将、虎威、龙蟠虎踞等等。象征凶猛、残暴、凶恶等贬义:羊入虎口、骑虎难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依托在词语身上的民族文化内容,虽然它本身没有实体,是隐含的,是“弦外之音”,但却常常是人们联想的内容。
三、词汇教学方法
(1)避免“望文生义”现象
如前所述,“望文生义”是由于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词语 ,如“佛手”、“鸡胸”、“吃香”、“出家”、“干戈”、“鱼肉”等。对这些词,我们主张从造词法入手,引导学生疏通字面义和词语实际义的联系,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经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如何使学生的“言语技能从正确到得体,逐步过渡到自然状态”是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避免盲目套用一般语法规则,忽视各种特殊性。
(2)以简明扼要的语义特征附注来突出和强调词语的意义范围和色彩义
试看下面几个病句:
他经常去首饰店偷首饰,每次都干得特别地道。这小孩发福了。我听说那个姑娘去世了。我精力充裕。这几个句子都是犯了词语使用不得体的毛病。“地道 ”是有明显褒义色彩的词;“发福”是对“中年以上的人”而言;“去世”是对“成年人”而言;“充裕”的意义范围是“时间和经济等”。要避免词语使用中的这些不得体现象,就要将词的意义范围,色彩义以语义特征的形式附在词语后面,并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突出它们,强调它们。通过差异的研究来揭示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
四、当然汉语词汇教学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 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各成一家,不成体系,看起来就非常零散。另外,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个案研究大大多于小类词汇或词汇的整体研究,这看起来似乎也只是单个词汇研究的罗列,怎样把零碎的个案上升到“类”的观念,还需进一步探索。
其次,词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分布极不均衡。不论是本体研究还是偏误分析, 关注点都集中在某几类词。研究中存在着许多“空位”问题,这些“空位”一方面给以后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制约着词汇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再者,教学离不开教材,但是词汇在教材中的体现情况, 研究涉及的很少, 在诸多的文章中只是零星地有所闪现。事实上,这对于词汇偏误分析、习得研究、词汇的难度确定乃至于教材的难度确定都很有帮助。
最后,词汇的习得研究严重滞后。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划分副词难度等级,但很难具体操作实施。相信,词汇的习得研究,会为词汇的分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对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只有语言能力而缺乏和限制条件而产生的词语使用偏误。注重揭示词语的文化附加義,化附加义是一个词语在具有指称意义的同时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由于不同语言中的文化附加义往往不同, 因而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严重冲突。在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的特定意义范围和表达色彩,帮助学生克服基于对汉语的一般认识而产生的“望文生义”和词语使用偏误,并将文化附加义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学生的词语学习真正达到了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程度。交际能力、对异文化适度的理解 ,语言就只是一层空壳;只有既具备语言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主体,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结果评价标准,如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粗浅地在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探讨。至于跨文化教学涉及的其他要素,如课程设置、教材改革等,有待日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长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3]寥得良.中国传统文化概略[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2
[4]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王秀文.汉语语言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周小兵.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