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琦,姜 锐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发展面临的新机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单独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皆难以单独完成各级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进一步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解决目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中职阶段教育与高职阶段教育衔接不畅、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实际相脱节等种种问题,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技术传承和经验积累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快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要求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推器[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其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要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3]。同时,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在原有目录的基础上新增“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和“继续学习专业举例”两项内容,为中高职专业衔接搭建基础框架。2011年,《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合理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4]。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皆对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做出了具体要求。至此,国家已从战略层面完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然而,政策文件上相关表述的出现并不能表示中高职专业衔接发展完善[5],与之相反,中高职衔接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和辽宁省建设厅干部培训中心,2010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有着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丰富经验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建设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建设行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辽宁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彰显了学院在建设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绩。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加强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服务[6]。
“双高计划”是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后的又一极具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立足学院特色,把握时代机遇,成功申报辽宁省高水平专业群,以高水平专业群项目为支撑,深入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期在辽宁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品牌、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稳定高效的教师团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技术服务等能力。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达34.03%,高级职称比例达35.08%,双师素质比例达90.51%。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建有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和BIM技能传承平台等两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在内的14个校内实践基地和与省内外建设类知名企业联办的4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综上,学院已从实施层面具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基本条件。
中高职衔接培养涉及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两个主体,其要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中高职院校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双方相互协作、求同存异,共同探讨中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体制机制[7]。辽宁建设行业职教集团集省内中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及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以推动省内建设行业职业教育走集团化、体系化和连锁化办学道路为己任。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集团牵头单位,不断加强其团内单位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就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的改善与共享、师资力量的提升和互派等方面工作进行认真的研讨,理顺并疏通中高职培养目标和就业渠道,形成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多样化发展、多渠道成才的建设行业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院校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内各个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方案。
产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一线劳动者或一线管理者的要求从专业化、专门化转向更加综合全面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8]。辽宁省建设行业校企联盟联合省建设厅直属单位、建设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省内开设建设类专业的本专科、中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融合效应,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联盟牵头单位,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集科技成果转化、众筹技术攻关、校企协同育人功能于一体的校企联盟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以纠正建设行业教育资源配置扭曲错误,扩大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提高建设行业中高职人才供给结构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9]。通过开展与行业企业、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把行业、社会、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联盟内校校、校企建立起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分互认等多项合作制度。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逻辑起点在于充分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合理设计并高效发挥在衔接过程中中职教育所承担的技能培养的基础性作用,高效发挥高职教育所承担的技术技能培养的引领性作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学生多元化全面发展,为学生铺就多渠道、多样化成才之路。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贯彻“双核心3+3”育人模式。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技能训练和素养提升并举,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入手,按照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3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和公民素养、通用素养、专业素养3个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模块深入分析对应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规格,并依据要求设置课程及活动[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皆有用武之地,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彻底摆脱中职教育长久以来被视为终结性教育阴影,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委员会以中职教育为起点和平台,深入建筑行业开展企业调研,明确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群定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基本能力要求;找出其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关联,从而形成在“双核心3+3”育人模式下,培养目标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齐头并重,培养内容方面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并蓄,培养方法方面核心课程和实践活动多元联动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既是打造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整合教学资源和安排实训教学的基本依据,更是避免中高职学生学习内容重复或断档,实现学习内容循环式递进的根本途径。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长期与所合作的中职院校互派师资,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位;通过频繁与校企合作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交流,普遍了解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定位;通过购买麦可思对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全面掌握应届毕业生及毕业五年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从而构建了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共性需要,又符合学生终身发展个性需要,既考虑中职生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基础,又注重高职生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培养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无论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仅仅处于衔接的初始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多维度、多层面地打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无形的壁垒,改变目前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甚至争夺资源的现象。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建筑施工技术模拟实训系统、云课、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程,连同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成果一并推向合作中职院校。同时,依照技能等级和复杂程度,以财政专项为支撑,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广泛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中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和专业师资的优势资源,面向行业,面向社会,将教学、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学研的高度结合。
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评价形式缺少多样性和发展性、而评价结果又过分追求客观化和规范化的问题。这虽然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却忽略了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重建科学开放又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信息模型(BIM) 获批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学院已有的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体系建立“1+X”证书框架下能够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的学分银行。不仅包括对正式学习成果的考核和评价,更重视对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评估和认证,评价方式上也更注重过程性,如访谈和答辩、现场操作和作品展示、材料证明和成果认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