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集团框架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

2020-03-03 14:18朱鹤卿李英会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办学

朱鹤卿,李英会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校企合作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载体,也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1]。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重要途径[2],是职业教育寻求与区域、行业经济衔接的有效探索。本文力求通过职教集团框架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当前职教集团运行中存在的产教融合不密切、校企合作不深入的核心问题: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各主体合作紧密度不强,各链条衔接不畅的瓶颈,使校企合作成为职教集团成员间产业链、企业链、专业链、教学链、就业链、信息链等多链条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和实施载体[3]。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是职教集团成员单位间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按照产业链设计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规划实训基地,教学链应该为产业链服务[4]。在“三链”融合过程中要以利益链为核心,因为没有利益链,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就不可持续[5]。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探索职教集团成员单位间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尝试摸索适合集团成员单位间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注重需求侧,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逐步实现校企人才精准对接,进而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经济发展需求侧的平衡[6]。

(一)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所以它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可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特色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期更好地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专门人才,更好地为就业服务,所以说校企合作直接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是职业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企业作为最好的实习实践基地,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实践条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企业实践逐步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成为协同育人主体。

(三)校企合作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需要

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作为当前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流模式,不仅能使职业院校能够实现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即校企深层合作。学校也能够为企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二、职教集团框架下校企合作办学实效

(一)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场校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集团理事长单位牵头成功申报了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体制试点单位,形成学生入校即入厂、入校即入职,实施双导师、学生双身份、双班主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集团创新形成了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截至目前,集团成员院校与博洛尼家居用品(北京)有限公司、美克国际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辽宁宏图创展勘察测绘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班”100个,合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174个,合作课程开发398门,共有10所院校与8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学生数达4 786人,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紧密对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提升服务企业能力

集团围绕服务行业企业的宗旨,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深度与密度,科学构建集团培训网络,掌握培训需求,有效利用集团各类培训资源。集团内成员院校全年对外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24 013人次,其中为集团内企业职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10 124人次;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12个;集团内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或者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对外培训的总人数为6 020人,其中培训集团成员单位人数为5 887人次。很好地发挥了集团服务行业企业和东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机制全面深化

一是校企合作紧密度增强。成员院校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效化、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聘任成员企业兼职教师400余人次,教师到集团企业实习实践360余人次。二是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显著增强。集团成员院校培训集团成员企业员工近1.5万人次,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三是校校互动、共赢发展。辽宁林职院、辽宁职业学院、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成员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审订、师生跨校交流等60余学时,直接参与人数70余人。

三、职教集团框架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

当前职教集团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切实解决了集团成员院校与企业脱离、教学与生产脱离、任务与岗位脱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离、学业与就业脱离等培养机制和模式问题,有效促进了集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岗位承包模式

探索“职业模拟”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精准对接。打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从需求侧角度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需要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岗位承包校企合作模式。以特定的职业模拟为目标,进行基于职业生命成长发展历程和工作过程[7],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精准对接,此模式正处于筹划实施阶段。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

探索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工学结合、岗学一体,实行专题或专项培训。结合学生工作实际,采取“按需培养”的原则,根据不同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初步达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适应需求的目标,创新了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亦可探索组织成立“俱乐部”,以俱乐部为课堂,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真实产品为纽带,真正形成学生入校即入厂,入校即入职,实施双导师、学生双身份、双班主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企业学院模式

探索“一院一企”产教融合协作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根据“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集团理事长单位依托清原实验林场,进一步做到“校中场、场中校”。该林场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重要平台,使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成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四)教学工厂模式

探索多形式的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拓宽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渠道。校企供需双方建立“订单培养”,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8]。院校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和岗位实际需要,共建“场中校、校中场”等岗位育人办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实施方案,学生入学即明确“准员工”的身份,通过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职业素质训练和入职顶岗实习,逐步形成了长效校企合作型“订单培养”模式[9],促进集团成员单位间产业链、企业链、专业链、教学链、生源链、就业链、信息链等多链条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和实施载体,建构基于双主体紧密型合作、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模式[10]。

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强集团发展内生动力,在职教集团框架下还需建立企业调研和供需对接机制,不断创新政校企行研深度合作体制机制。重点增强校企合作深度和成员协作密度,促进集团科学、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集团资源共享战略智库和数字化平台,推进校企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集团现代化管理[11],进一步推进集团企业与院校合作的深度、密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办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