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昊潘德文
(1.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2.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原始的大规模生产线式的作业方式已被个性化生产和分散化就近生产所代替[1]。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装备制造”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原有的装备制造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智能装备制造类设备升级换代。许多企业的生产线逐渐被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设备等所取代。这样的环境下,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最重要的是依靠“人”。企业对智能装备制造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先进装备制造业所需的先进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给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同时,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推动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更要精心培育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推动我国制造业达到世界前列,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3]。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尤其对于重大技术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涵盖各个高新技术领域,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4]。从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具有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人才仍然短缺。在未来的发展中,装备制造业将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因此,对装备制造类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
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看,国家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造重组,将数控、信息化、智能化企业向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进行调试、维修和改造[5]。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逐步向高层次转型,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加突出,对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幅最大,高端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核心区,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发展[6]。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的有力保障。
在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操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我国高职院校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总体上缺乏对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表现在实践课时少、实操设备少、设备设施落后低效[7]等方面。许多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时无法得到真正的培训,他们在装备制造方面的实践能力有限,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阻碍了学生充分了解实践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离不开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在实践中却与之相矛盾。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是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仍然短缺,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陈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存在技术结构低、年龄老化等问题,高技能人才结构出现断崖问题,由此显示出我国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出现问题,尤其是许多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强度,进入工作状态慢[8]。因此,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就需要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影响企业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成本。此外,随着高精尖装备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年龄偏大难以适应,而具有高技能的年轻技术人员输出不足。
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是跨学科、多学科专业和学科技术高度融合的深度跨界融合。在工业4.0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现阶段生产技术有机地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制定人员应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变化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关注智能制造领域人力资源的变化,做好学生入职前专业技术通识教育、基本技术技能培训和相关实践操作与练习,协调企业入职培训项目。行业与企业的要素应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生产、学习、研究和应用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好入职前后的对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9]。在装备制造类专业供给侧改革中,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规模,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扩大与企业的联络度,真真切切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探索建设智能制造培训基地,时常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来校授课,并聘为技术专家、兼职教师、学生的师傅。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快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针对装备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的主要就业企业为机床、汽车、铸造、机器人等行业,从事的岗位重要为操作工、技术管理、设备维修维护员等。这些岗位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能够适应企业的环境、工作强度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的设置应考虑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来增加学生的就业技能。
大学的课程类型分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实训课模块和文化素质课模块等四部分。所以,装备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紧盯社会发展需要。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需求;同时国家和企业急需具有高技能的高端人才,于是新技术的培养落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将大数据、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内容加入到课程体系中。自2014年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装备制造类专业的特色,利用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创业资源、资料,结合岗位工作要求,编制或选择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10]。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注重对创新创业设计思维方法的培养,从而探索非传统的创业项目。
在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中,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技能技术能手,创建和引入大师工作室。专职教师要不断通过专家讲座、学术交流、教学研究等方式来补充装备制造类企业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术技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技术证件和定期到合作企业或研究机构参加生产实践。在考证和生产实践中了解岗位环境和要求,全面了解企业的动态需求,完成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课程,从而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实施方案,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提高。同时,帮助教师创新设计装备制造类课程体系,编制适用于工学结合的教案和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资源,并将引入企业中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的实施案例,让学生了解企业中对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
总之,中国不仅仅要成为一个装备制造大国,更要成为高精尖技术大国。中国制造2025带来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势必引起新一轮的工业发展浪潮,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和装备制造类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分析研究装备制造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问题,从指导思想、目标和方向出发,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与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注重课程体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法,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保障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装备制造类的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