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腾,赵 越
(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支撑,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外,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开端,如果幼儿在这个时期能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流行,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逐渐融合,国民开始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一种漠视的态度,甚至推崇外国的平安夜、圣诞节等节日。这样的环境氛围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期不仅是人生的启蒙期和发展的关键期,而且是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幼儿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错误定向,接受“糟粕”思想。[1]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加深幼儿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教会幼儿辨别是非。
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培养幼儿民族情感和归属感的需要。[2]民族是人类的一种群体划分,民族认同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民族认同也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中国国民,更应当清醒并坚定地保持文化自觉,培养深厚的民族认同感。[3]教师通过讲授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知识,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传统节日的深刻认识,还可以让幼儿铭记我们传统节日中的历史英雄人物,例如屈原。另外,幼儿在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熏陶下,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所以能走出国门,是因为传统节日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能够深深地触及人的心灵。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生成课程欣欣向荣,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普遍存在着范围过窄、观念陈旧的问题。[4]再加上社会变迁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影响,在幼儿园课程中加入传统节日元素的机会很少,更别说让传统节日发挥重大的作用了。但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幼儿教学“游戏性”的特点,传统节日中充满的各种游戏元素,如庆典仪式、传统习俗和娱乐活动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游戏形式和游戏精神。[5]因此,开展传统节日游戏的相关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幼儿社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
左瑞勇、杨晓萍指出,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当前我国很多幼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忽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现象。[6]一方面,幼儿教师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的认识不全面,在对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难以正确及全面地理解与实施。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很少参加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实施的培训,一味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就会造成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比如,在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开展中,教师常常会选一些比较容易的诗歌和童谣让幼儿进行背诵,或是给幼儿讲一些神话传说。这类教师基本上就把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目标单向地定位于学会复述或者背诵诗歌和童谣,或者了解神话传说的故事,经常性地忽视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这种单一的目标设置不能真正地起到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核心精神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把集体教学、户外活动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导致了在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往往选择重大、幼儿耳熟能详的节日。比如,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时,教师把春节、中秋节等耳熟能详的节日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对下元节等人们不太熟悉的传统节日闭口不谈。有的幼儿教师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些节日,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中一些习俗、内涵等,也因了解程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将传统节日文化传授给幼儿。另外,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主,甚至有的教师在对七夕节、清明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是完全掌握的基础上,就对其文化内涵提出质疑,认为在幼儿园中开展七夕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7]因此,教师这种以主观感受为主的心理,也会造成对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单一。
瑞吉欧教育提出“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幼儿园特定的环境创设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环境创设较少,再加上对传统节日环境设置的表面化,根本无法在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环境的氛围,也无法真正起到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的作用。另外,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的环境大部分设置在比较零散的位置,比如主题墙、楼梯拐角处等,教师选择的环境创设主题也都是中秋节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节日,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传统节日的环境创设几乎没有。综上,幼儿园中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环境创设缺乏广泛性和深度,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就很难形成。
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功能,如果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将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价值。[8]因此,在构建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向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方向进行定位,使幼儿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中蕴藏的精神内涵。其次,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目标的设置也应该像其他领域一样,有总体目标、各个年龄段目标、具体活动目标等。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是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传承意识;各个年龄段的目标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年龄段的目标;具体活动目标中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领域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对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进行观察,善于抓取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经过反思与总结,不断选取更加适宜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节日期间,幼儿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庆祝活动。[9]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七夕开展一个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活动。活动前,首先可以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对七夕的认识等。在幼儿讨论之后,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进行播放,把牛郎和织女唯美凄惨的爱情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贫苦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等。
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教师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环境的创设。因此,在创设环境时应该根据时间、角度、需求进行设置,来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比如,根据传统节日的特色来布置教室,让整个幼儿园充满浓厚的节日气氛。同时,环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兴趣,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性。比如,在临近中秋节时,在走廊中创设“中秋美食街”,摆放各种美味的月饼、水果,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各种月饼的图片和小灯笼。通过幼儿亲身参与、动手实践,更可以提升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幼儿内心形成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