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馨悦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主题教育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情境化的认知教育,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1]小学中最常见的主题教育形式有班会课程或学校不定期举办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主题教育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国家没有制订统一的课程目标、编写统一的教材,培养专门的任课教师,其授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或者学校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主题教育课程所围绕的主题大多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或是为了落实学校或年级制定的教育目标,或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热点而设定的。小学阶段的主题教育课程主要围绕“自身安全、环境保护、感恩父母”等主题,或是结合当下热点内容,如“疫情下如何正确保护自己、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主题展开教学。
微课程这一定义是根据戴维·彭罗斯所提出的“60s课程”延伸而得的,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微课程这一说法尚未形成统一的明确定义。当前在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具体概念,也是各学者根据实际课程需要所赋予的。本文将微课程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育途径,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在相对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以5分钟到10分钟为最佳教学时间)针对所要教授的某一知识点,通过对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等特点的教学授课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中。[2]微课程不应被看成单一地运用教学视频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应该被视为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应包括目的、内容、活动、评价等教学要素。[3]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应区别于“微课”以及“微型课程”。首先,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微课程除了教学视频外,还增加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教学功能。其次,微型课程与微课程虽具有相似的内涵,但微型课程是指由相关教学主题模块组成的,独立的、完整的并带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短期课程链,而我们在研究微课程时,应在借鉴微型课程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微课程进行本土化定义。[2]
在小学阶段开展主题教育,我们既要考虑社会对于学校的育人需求,又要着重突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创新的教学手段将所需传授的主题教育内容教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微课程趣味性、精确性等优势特点,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丰富主题教育的内容,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在进行某一主题教育时,授课教师一方面可以在线上收集相关资料,提取时长短、内容精、教育意义强的视频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录制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资源。除了利用相关视频资源外,教师也可以以歌曲、文本故事等形式,利用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教授学生。通过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可以加深对于某一主题内容的了解程度,体会教育目的。短小精练的教学内容,既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也可以让学生准确领悟到主题教育核心意义。
微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视频的时长大多在5到10分钟,播放实践性教学活动视频的时间最佳为10分钟以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耗时短、教学便捷的特点,利用零散化的时间进行教育活动。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被认为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具有抽象逻辑能力,且注意力不易集中,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利用零散化时间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并坚持长期的教育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教学,既可以方便、充分地利用时间的优势,也可以弥补以往主题教育课程耗时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劣势。
微课程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地点既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通过网络的其他软件或平台。在教学中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摆脱传统教学环境只能在课堂中进行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移动式学习的目标,更加方便查阅资料、浏览相关教学内容。[4]利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关键期,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在学生需要补充知识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微课程基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将多样的学习资源加以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主题教育所围绕的主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微课程收集网上真实案例,教师为学生提供情境模拟练习,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去感受教育内容,这使得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能够将所看到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学目标,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程设计流畅,教学资源充实
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主题教育时,利用现有平台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应注重形式多样、寓意明晰,要紧扣课堂讲授主题。同时,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进行教学时尽量以卡通动画或漫画形式为主,更易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在进行课前课程设计时应注意如何将所收集到的课程资源自然地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避免生硬播放多媒体内容。[5]当涉及学生亲身实践的情境化教学场景时,应考虑如何维护现场教学秩序、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等问题。教师要明确,虽然是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主题教育,但本质仍为课程,在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时,应紧密围绕教学主旨。教师要在满足国家、学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微课程作为辅助,努力打造精品课堂。
2.内容设计饱满,巧妙用于教学
在进行以微课程为辅助的主题教育之前,教师应设计与主题教育相契合的导学案、视频脚本和测试题。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以导学案作为参照,充分发挥导学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6]对于年级较低,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让学生通过辅助手段对所要讲授的主题内容提前了解,如观看视频、提前实践感受等。[7]微课程与传统的依托课件进行教学的模式相比,更加考虑教育的整体性。以往出现的课件辅助教学仅是教师通过课件导入对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微课程的课件兼具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脉络与载体等主体功能。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课件设计时要注意授课内容的科学性、课程逻辑的严密性、教学形式的简洁性以及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此外,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视频脚本撰写时,在语言深奥或课程重难点的地方应加以文字解说,让学生即使脱离教师和课堂也可以独立掌握教育内容。为了让学生明晰课程要点和难点所在,教师可以在微课程视频过程中嵌入与视频内容契合的测试题,题型以客观题为主,数量和难度都应适中,不宜挑战过高难度,在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重点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8]在视频末尾处,教师可以设计少量主观题检验学生整个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在设计此类题中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等,结合小学生的发展情况,语言应幽默、易理解,让学生更好理解题目。
1.师生积极对话,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微课程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时,应确保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9]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知识的学习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当进行生活中相关的主题教育时,应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实践,在学生切身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活跃程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同时也便于年龄较低的学生感受主题教育的意义。
2.活用课程资源,把握学生兴趣要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或者在多媒体教室、活动教室等,利用已有空间为学生打造有趣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敏感期,当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利用零散时间或聚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小游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玩”融入学习中,带动学生乐玩、会玩、慧玩,以达到主题教育目的。[10]
1.定期考评,巩固要点
在一个学习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应采用相应的学习考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主题教育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考评时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以书面测评为辅。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手抄报、主动分享自身的经验,或让家长帮助录制完成任务的视频等,对于一些常识性且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以书面试卷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11]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无论是表现性评价还是书面性评价,都不应过分追求分数,应对学生所学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于表现性评价内容,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重在启发学生对于主题教育内容的唤醒意识。对于书面性考核内容,教师可以以等级划分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所学效果,重在让学生掌握内容,而不是以成绩进行排名。
2.及时反思,持续改进
在某一阶段性主题教育结束后,教师应对课程实施情况、教学所达效果进行反思。主题教育中微课程的应用应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在主题教育过程中总结经验、改进原有教学计划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于学生表现性评价和书面性评价内容的考核,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哪部分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较差,反思教学过程。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通过观看优秀公开课或者让其他教师给出建议等方式,修改已有教学计划,融入创新元素。主题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教师应多留意身边日常的教学资源,从生活入手,更好地启发学生。
促进主题教育的发展是当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当今信息化教育发展态势,将微课程应用至小学阶段的主题教育课堂中,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主题教育的形式,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各个阶段的实施要点,把握主题教育中的育人内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目的地制订教学计划。当前,微课程虽已广泛应用至各阶段的学科教学中,但是具体操作亟待完善,如何将微课程与主题教育课程紧密融合,最大化发挥主题教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