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宇
(山西师范大学幼儿园,山西临汾,041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上。“儿童作为研究者”作为一项特有的实践活动,是由成人发起、引领、推动、赋权儿童的过程,它通过一种系统性的活动让儿童从外到内逐渐产生解放的力量,从而获得主体性张扬和童年的重构。[1]“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一旦进入幼儿园场域,便生成了以幼儿为研究主体的研究活动,在促进其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幼儿的主动性、专注力、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发展。这说明“儿童作为研究者”不仅高度契合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幼儿学习品质培养途径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思路。
21世纪初以来,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作为研究者”的理论与实践,并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尝试。在“学生作为研究者”“幼儿探究”与“幼儿探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础上,我国“儿童作为研究者”的思考与研究已初见端倪。“儿童作为研究者”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取向,是指儿童作为积极的社会角色,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参与或领导研究项目从而构建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1]
这种以“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实践活动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系统性。儿童的研究也要遵循研究的一般程序,即选择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呈现研究结果等阶段。二是生成性。儿童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是在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下逐渐生成的,研究角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倾听者到合作研究者直至研究领导者几个阶段,采用的研究方法也由接受式的方法逐渐向有自己独创的方法过渡。幼儿在研究中越来越有主动性,想象和创造性也不断产生。三是协作性。在研究中,教师与儿童形成了一个协作共同体,儿童由配合者到合作者再到领导者,在研究中的主导力量越来越强,成人由主导者到合作者再到支持者,逐渐由前台走向了幕后。四是发展性。“研究”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综合发展的情境,既有认知的发展,也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体验,更有综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发展。实践场域为儿童提供了促进其学习品质产生与发展的土壤。
在“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中,幼儿在其中扮演参与者或领导者的角色,拥有了新的地位,以自身生活或广泛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内容。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幼儿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发幼儿进一步的研究行为和探究欲望,使幼儿参与或领导的研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在“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中,幼儿实现了从被动的研究对象向主动的研究主体的转变,幼儿参与到研究过程的每个阶段,如提出问题、研究准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回顾与展示阶段等。教师不断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做出决定,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坚持与注意的学习品质要求幼儿有任务意识,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被干扰等。在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研究的小目标,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幼儿在活动中的坚持与自制能力使其能够克服困难,直至完成整个研究任务,幼儿的坚持性和注意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得到提高。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这种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素养主要表现在无穷的问题欲望、强烈的好奇心、惊人的创造性等方面。[2]这种先天的欲望和潜能,需要教育去唤醒和激发。“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可以让幼儿成为研究者,而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一种研究的氛围,提供一个发挥创造性的环境,与幼儿平等交流,引导幼儿大胆提出质疑,激发其独立、创造的研究能力。
反思与解释的学习品质指幼儿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已有的言行、思想的认识,是幼儿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的有效方式。对幼儿来说,能够记得起、能清楚描述已发生的事情,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思与解释。在研究的回顾展示阶段,幼儿对整个研究活动会有整体性的认知,主体意识更清晰,他们会用语言去描述和解释在研究中的经历和感受,这有助于幼儿反思与解释的学习品质的发展。
研究曾经被认为是科学家的特权,然而当我们把它的内涵扩大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学习方式,把它的价值扩大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好奇心的发展、主体性的发挥,把它的开展方式设计得更具有鲜明的儿童化特征时,我们就接近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本质。因此,被大众认为是“弱势群体”的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也有能力参与或和教师一起合作研究,成为研究的主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幼儿具有研究的潜力,承认其研究地位,尊重幼儿研究的内在价值,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的研究环境。这样一来,幼儿的主体性被逐渐唤醒,坚持和注意力、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研究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蔓延、扩大。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取向,除了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模式,如俱乐部模式、工作坊模式,我们更应结合本国的国情、幼儿园的现状以及幼儿发展的基础,探索适合幼儿做研究的模式。幼儿做研究,可以通过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采用灵活而丰富的研究活动,如采用“嵌入式课程”的模式、园内工作坊模式等,使研究活动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并行,还可以采用“主题式”模式开展研究活动,共同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在幼儿研究的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产生问题的节点正是提高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点。教师要及时把握幼儿的研究状态和需求,并为其开展研究提供支架。首先,要为幼儿提供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支架。幼儿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技术的缺乏是做研究面临的重要困难。如成人一样,幼儿并不是天生掌握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使用研究方法,并接受教师的培训。其次,教师要为幼儿研究提供同伴支架。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生产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个人苦思冥想的过程,也不是需要他人告知的过程,而是通过个人参与集体活动进行经验交流的过程。在幼儿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伴之间相互模仿和学习,将个体经验共享给全班幼儿。这样,幼儿之间也可以由于研究建立互助、合作、同伴学习等关系,实现学习品质的共同提升。
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上,有各自的优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幼儿园的支持是幼儿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保障。[3]幼儿园要在课程的规划和安排上为幼儿做研究提供支持。教师是幼儿做研究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支持幼儿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与幼儿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尊重幼儿多样化的想法,既要信任和放手,又要适当引导和帮助。家长是幼儿作为研究者的重要外部条件。家长要认同幼儿的研究,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收集资料环节,有时需要家长辅助幼儿在园外完成,因为幼儿开展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活动室和幼儿园的活动时间。随着幼儿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逐渐扩大,社区也可以成为幼儿顺利开展研究活动的支持者。可见,幼儿园只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还需要家长和社区的密切配合,大家形成一个目标一致、方法互补的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