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试选人”背景下学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2020-03-03 05:33朱正斌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实效性

朱正斌 于 丹

(1.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550001; 2.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目前,人才选拔多是采用以分数和成绩为基础的“以试选人”模式,在更加完善、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出现之前,“以试选人”模式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沿用。[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国家与社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不强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屡见不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因此,探析“以试选人”模式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无论对人才还是对社会、对国家都至关重要。

一、“以试选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影响

“以试选人”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以成绩为依托,按照成绩优劣筛选人才的方式。现如今,升学、聘用等大多以此方式选拔人才,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人才选拔环境下逐渐受限于成绩与分数,教育初衷被异化,无法达到预期实效,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受到的影响主要是以升学率或就业率为导向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配备专业教师。现如今,受到“以试选人”人才选拔方式的影响,学校为了培养人才,其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上面。相对于考试分值大的主考科目,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在课程量、师资还是教学投入上都远远不及这些所谓的主科,如数学、语文、外语等。甚至部分学校在应考的异化下,取消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和国民素质的培养无异于灾难性的打击。还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流于形式,不专业的教育者的照本宣科,学生失去学习欲望,开卷考试之后,思想政治被抛之脑后。以上种种导致学校这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教育者的影响

第一,教育目标逐步向提升受教育者的考试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考试分数与成绩的方向演变。这样的教育目标之下,思想政治学科中部分不常考的内容常常被忽略,教育者的讲授重点也就是考试常考的内容。新课改后思想政治教育新增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进入学生的视野或只是草草略过,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学科还是一如既往的“学科性”“知识性”,高高在上,不近世事。第二,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实操性特点,其教育方式应包含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多种形式,然而,在“以试选人”背景下,教育者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好的成绩。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是为提高考试分数服务,在这样的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然会大打折扣。

(三)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第一,学习内容基本脱离实际生活,学习重点即为考试重点。在“以试选人”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实际的学习依旧是应对备考之需,着重学习考试的重点、难点,从而忽视了部分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第二,学习目标转为考试能力的提高与分数和成绩的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是育人,因此受教育者的学习目标应是如何成人,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现在学生学习的目标完全转向了如何应对考试,怎样取得良好的成绩,以备更好地升学或就业,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所学理论的践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

二、“以试选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长期“以试选人”模式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例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也已逐渐忽视了以育人为最终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光只注视着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这样一种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论成败的外部环境对当今时代的学生是极其危险的,会使学生傻傻分不清“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一)对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员作为学生的主要血缘关系群体,长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言语、行为、观点长时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受“以试选人”、以“成绩论英才”模式的长期影响,家庭中的父母、长辈早已习惯了以“分数”和“成绩”来评判人才。因此,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多是以分数和成绩为基础,成绩好则优,成绩差则劣。在日常的生活中,家庭成员均在极力提升学生的成绩,例如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以奖励的形式鼓励孩子考进班级前几、年级前几,却忽视了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人才的初衷。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学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时刻环绕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周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以试选人”环境的影响,单位、组织选拔人才、评价优秀的方式大多也是以分数和成绩为基础,在这种以考试和比赛选拔人才和评价优秀的环境中,为了成为人才、达到优秀,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和关注点也都是致力于提高分数和成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分数和成绩,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造成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并屡禁不绝,例如“黑客”现象、贪污腐败现象、挪用公款现象、包养现象……这样的环境又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同辈群体是以年龄、爱好、特点等为基础形成的与青少年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其往往在青少年自由、自主选择中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以试选人”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也早将分数和成绩作为评定其他同学优劣的标准,怀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思想,成绩优者众人喜爱,成绩劣者无人问津。久而久之,这种“以试选人”模式导致学生集体成为成绩与分数的追逐者,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丧失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沦为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

三、学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途径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大的且最有效的连续性教育基地。因此,学校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公民道德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不可少。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当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载体、教育评价、教育师资的配备以及教育管理等。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小学、中学、大学等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均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为指导,并立足现实,根据本阶段学生思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制定符合本阶段学生的政治、思想、能力、心理、法纪、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阶段性特点又符合连续性要求,如此,在明确的教育目标指挥下的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包含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国情文化等在内的诸多方面。新课程改革中就已经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内容,但是部分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依旧以升学就业为导向,有选择性地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常考内容,唯成绩、唯就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化”“知识化”,进而忽略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板块。鉴于此,学校及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关切和强力督促,监督教育者均衡讲授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各板块内容并予以考评。同时,针对部分学校为了有效应对升学考试压力,取消或削减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突击检查、说服教育或改革升学考试模式(实行全部考生均要进行思想政治科目考试)等方式,使学生在求学阶段能够顺利接受到全面且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构建科学的教育方法体系

针对当下教育者为有效应对考试升学,主要采取理论灌输与反复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应尽快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改革,明确教育目的、完善教育内容、更新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促使教育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学科的实操性,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自我引导等方法予以整合或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大产出,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开拓新型教育载体

当前,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者主要运用课堂理论教育、党团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信息,这些传统教育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介不断出现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且日益深刻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拓新的教育载体,积极运用新兴媒介(微博、微信、论坛等),主动占领学生课余时间精力投放地的制高点,这样既可以减少新兴媒体中其他异端思想对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冲击,又可以巩固主流思想在受教育者心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标准能对教育起到正面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教育初衷的顺利实现。然而,受“以试选人”人才选拔方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同样以受教育者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以分数和成绩去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种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意义和价值,但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目光只停留在教育者对理论的教授程度和受教育者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并未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注重理论考试成绩,弱化了实际行动的践行意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低下。因此,为了科学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定量评价要有,定性评价也不可或缺,也就是将受教育者放入宏观的现实世界中,依据道德标准,对其行为进行方向性的判断,并将此数据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测评,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六)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

当前,学校应当提高意识、明确责任,在注重升学率、就业率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学校对增强公民素质的责任性。学校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予以重视,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配备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使其能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技巧、与时俱进的专业常识全面掌握教育话语权。在此基础上,各学校要制定并完善思政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有重点、有连续、分层次、多形式、多批次的培训体系,使教师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正确把握前沿理论以及在新型科技面前掌握新兴教育载体的能力[3],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七)对思想政治素质实行“立档立卡”管理

思想政治素质“立档立卡”管理就是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建立电子档案卡片系统,对个人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标准,测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成绩)以及日常行为的践行程度(通过大数据信息、监控录像,教育者观察、同辈群体监督等方式进行日常行为的测量统计)来综合评价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以此实时档案数据作为升学成绩和日后就业的重要参考材料。在如今这个升学与就业都需要激烈竞争的时代,实行思想政治素质“立档立卡”管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活动受到管理和约束,能够促使其“知”与“行”的转化,并最终形成自己主观能动的新习惯,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且有理论依据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PhillippaLally)及其同事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对96名参与者进行为期84天的观察,看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形成一个关于健康的新习惯。研究数据表明,所有被观察者平均需要66天来形成一个新习惯,并且参与者表明习惯形成后期,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不去做这个事情反而不行。[4]因此,在“立档立卡”的管理方式下,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受到前期的约束践行,后期便可形成其主观能动行为,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非凡。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实效性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