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诊断救治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研究

2020-03-02 01:0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28期
关键词:存活率胸痛标志物

赵 森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该病症发病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1]。已有研究[2]指出,约有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于起病后1h内,随着心肌损伤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导致2/3 的患者无法恢复至原有生理状态。因此,起病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诊治有助于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心肌组织损伤具有重要意义[3]。然而,目前常用的急诊流程在环节上存在着衔接不畅情形,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救治效率偏低,缩短诊断救治时间成为当务之急[4]。胸痛中心是现代医学模式下构建的科学系统的救治部门,通过标准化的诊治流程以及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确保急性胸痛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5]。急性心肌梗死为急性胸痛的常见病因,采取胸痛中心模式救治是否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救治效率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故本次研究围绕缩短诊断救治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选取我院2017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胸痛中心投入使用与否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例;年龄40-66 岁,平均年龄(53.00±13.00)岁;梗死部位:左前降支23 例、右冠状动脉15 例、左回旋支2 例;起病时间10min 至5.5h,平均起病时间(3.80±0.25)h;吸烟史:有27 例、无13 例;饮酒史:有30例、无10 例;合并症:高血压11 例、糖尿病7 例、血脂异常5 例;Killip 分级:Ⅱ级5 例、Ⅲ级28 例、Ⅳ级7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0-68 岁,平均年龄(54.00±14.00)岁;梗死部位:左前降支22例、右冠状动脉15 例、左回旋支3 例;起病时间10min 至6h,平均起病时间(3.88±0.22)h;吸烟史:有25 例、无15 例;饮酒史:有29 例、无11 例;合并症:高血压10 例、糖尿病8 例、血脂异常6 例;Killip分级:Ⅱ级4 例、Ⅲ级30 例、Ⅳ级6 例。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2)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项者。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或者是合并全身/局部感染灶者;(2)临床资料存在缺失项者。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流程救治,由120 救护车送入院后由多学科专家小组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存在气道阻塞、有无呼吸以及呼吸频率和程度、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神志状态等,病情较轻者转入留观区,绝对卧床休息、大流量吸氧、口服阿司匹林或者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6]。胸痛不能缓解时注射吗啡并视情况重复注射,开放静脉通路,常规心电及生命体征监护[7]。经过基本处理后再次进行病情评估,包括迅速完成12 导联心电图检查;简捷而有目的的询问病史及必要的体格检查;审核溶栓清单以及禁忌证;检查心肌标志物水平、电解质、凝血功能;床边X 线检查(必要时)。根据复查的心电图结果给予患者进一步治疗[8]。病情危重者经由绿色通道送入急救室抢救,术后转入心内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观察组采取胸痛中心模式救治,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微信群包括120 急救中心、急诊科、心内科等相关科室,在120 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时将其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肌钙蛋白等重要数据共享至微信群,实现院前急救与转运的远程监控指导。(2)院内诊治。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绕过急诊科以及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启动导管室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低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则迅速转入留观区并尽快接受医师团队的进一步诊治。

1.3 观察指标

选取存活率、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完成心电图到确诊时间、门球时间、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心肌坏死标志物为观察指标。心肌坏死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I、N 末端B 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集空腹静脉血3mL 后利用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cobas e 411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组间以独立t 检验,组内以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顺利存活,存活率100.00%(40/40),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37例,存活率92.50%(37/40),两组存活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2,P=0.005)。

2.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比较

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完成心电图到确诊时间、门球时间、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I、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肌坏死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比较(±s,min)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比较(±s,min)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性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心肌细胞大量死亡,使其心肌功能严重下降,所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成为救治的第一要务[9]。以往临床所用的急诊救治流程存在着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尚需要接受各项急诊检查,使得患者救治等待时间延长。虽然目前已经有优化现有急救流程的报道并证实能够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但该流程提升潜力和空间有限,越发难以满足救治工作所需。

胸痛中心是一个旨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及死亡率提出的概念[10]。通过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最快速、最准确的诊断以及危险评估,继而采取最恰当的治疗手段[11]。与急诊救治流程相比,胸痛中心在建立标准化诊治流程以及质量控制措施,能够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抵达医院后获得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与合理救治,既避免了高危患者的漏诊,又提高了各个环节的衔接顺畅程度,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等待时间[12-13]。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必须争分夺秒的救治,而发病初期90min 内的救治时间最为宝贵,也是患者心肌功能最大程度上恢复的关键期,所以采用胸痛中心救治模式无疑能够有效缩短诊断救治时间[14]。涂琳等[15]在其研究中指出,采取胸痛中心模式的观察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进医院大门-球囊扩张时间均较采取常规诊疗流程的对照组更短,表明胸痛中心模式能够提高此类患者救治效率。本次研究中采用胸痛中心模式救治的观察组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与采取常规急诊流程救治的对照组相当,但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完成心电图到确诊时间、门球时间、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却明显短于对照组,所得结果基本与前一学者相吻合。但与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还从存活率、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指标上对比了不同救治模式取得的救治效果,结果证实观察组存活率较对照组更高,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较对照组更佳,表明胸痛中心模式救治实现了进一步缩短诊断救治时间的目的。之所以得出该论断,原因在于胸痛中心模式救治方案将院前急诊救治与院内急诊救治有机结合,构建的微信群能够实时共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肌钙蛋白等重要数据,并在转运期间采取基本的处置措施,院内团队可根据共享信息评估其危险分级并决定是直接启动导管室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还是转入留观区接受进一步诊治,避免了患者入院后病情评估-分诊-接受基本处理-再次病情评估-根据复查结果接受进一步治疗的不足。整个救治过程更为紧凑且高效,省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病情评估等环节,患者诊断救治时间随之缩短。

综上所述,缩短诊断救治时间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胸痛中心的建设应提上工作日程。

猜你喜欢
存活率胸痛标志物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有些胸痛会猝死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