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情境下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新路径

2020-03-01 04:43:39张巧梅
经济视野 2020年22期
关键词:知识性工具性读物

□ 文| 张巧梅

根据2020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较2018年底增长7992万。随着绝大部分网民采用智能手机上网,智能手机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全民阅读的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增长了3.1个百分点,并且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阅读接触率均有所增长。

而其中,根据《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数据显示,高达74%的人会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保持阅读习惯。人们更加偏向于内容精炼、篇幅短小的资讯类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占据了人们碎片化阅读中的大部分时间。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首选阅读方式,各种资讯类APP则成为了手机用户的首选,在阅读过程中用户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即可完成对资讯的积累与更新。

碎片化阅读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曾经说过:“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句话正好反映了碎片化阅读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海量信息充斥,容易造成信息过载

每个人的手机中充斥着刷不完的资讯,从中获取的有效知识却犹如大海捞针。如果长期沉浸在碎片化阅读中无法自拔,那么阅读者就无法从日常信息过载中得到解放,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也并不高。

大量信息之间没有逻辑,使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阅读模式都是线性单向型的,阅读内容是按着文本的发布和编排者安排的顺序进行的,没有跳转或打断,整个阅读过程是连续的而非跳跃式的。人们长期系统地接收完整的信息或内容时,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就会趋于稳定,进行反刍性思考和记忆就容易得多,并且读者能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互动”,可以顺着书中的内容进行线性思考,甚至自发地启动对书中所述问题的探索。然而,人们进行碎片化阅读时,读者在阅读时思维容易受到干扰,降低了对核心内容的专注性。面对海量信息、蜻蜓点水般的浏览让思维停留在对信息的解码,而非用大脑对信息、知识链条进行丰富的链接,久而久之,思考能力将被削弱。

沉湎于浩瀚的知识海洋,人们只能获得短暂的快感

碎片化阅读使人们毫无选择性和目的性的接收各类信息,并沉溺于对这些毫无逻辑关系的、浩瀚信息海洋的接收和浏览的快感中。而一旦人们习惯于这种短暂的快感,就会抗拒深入地梳理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体系。所以,碎片化阅读不利于阅读者形成深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他们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图书与碎片化阅读的碰撞点

在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大背景下,传统图书是否还有市场?其实答案不言自明,传统的图书兼具工具性和知识性、提供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等优势,是碎片化阅读无法企及的。两者的碰撞点如下。

浅阅读vs深度阅读

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而跳跃式阅读,它会形成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当面对海量信息时,碎片化阅读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注意力会被标题吸引,内容则囫囵吞枣、一扫而过,无法深入思考,所以碎片化阅读基本等同于浅阅读。由于碎片化知识和信息往往缺乏必要联系,逻辑性和整体性不强,长期阅读会形成单一化思维和片面化认识。与之不同的是,深度阅读是一种向读者主动提供全面、关联、智能的深度知识服务的全新阅读模式,它基于知识图谱,集成与书籍相关的知识源,具备内容理解、关联分析以及用户行为分析能力,并支持个性化、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识推荐。与浅阅读相比,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思维以及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从这个角度看,纸质图书更是读者能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

工具性vs知识性

由于电子媒介的大量普及,极大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读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若有疑问,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答案搜索和查证,非常及时和有效。另外,碎片化阅读一般会提供超文本链接,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相关知识背景等,使得阅读的针对性很强,工具性凸显。不过,从阅读质量的角度考虑,从基础知识、架构体系、相关知识、辅助内容等角度考虑,碎片化阅读提供的超文本可能往往是不够的。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碎片化阅读无法做到的,这给传统的图书提供了机会。

零散式vs系统性

碎片化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都是零散的,没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虽然可以通过相关链接来做补充,但是由于网络资源的易得性和易跳转性,零散的知识形成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变数。但是纸质出版物不同,它含有的知识本身就是系统的,读者循着作者的思路阅读下去,加上自己的思考,很容易就形成完整的体系。系统性是纸质出版物最大的优势之一。

基于碎片化阅读对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新思考

虽然碎片化阅读和传统图书有很多方面有碰撞点,但是两者也可以互为增补、相互借力,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1.浅阅读可以作为深度阅读的引子。碎片化阅读让读者处于浅阅读的状态下,虽然阅读质量不高,但是浅阅读的便捷性、愉悦性又是很吸引读者的因素。传统图书虽然更容易让读者进入深度阅读,但是其知识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又往往让读者望而却步。如果能将两者结合,以浅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打开相关知识的“大门”留些疑问和悬念,让读者在深度阅读中自行体会并寻找答案,这应该是很完美的“阅读之旅”。

2.手机阅读可以引爆纸质阅读。2018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已经达到98.3%,手机成为阅读的第一大媒介。手机阅读的话题性、关注率、点击量能引发明显的“蝴蝶效应”。通过手机阅读引爆纸质图书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网络小说《步步惊心》,刚开始网络连载时就有一批追随者,后来正式出版为纸质书时又有一批铁杆粉丝,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之后又带来很高的收视率和曝光度,非常具有话题性,后期的纸质书再度热销。

3.工具性和知识性天生就是孪生姐妹。图书兼具工具性和知识性,两者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电子化形式将图书的工具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纸质图书的工具性相形见绌。其实,现在有很多出版社有纸质读物的电子版本,并建立了电子图书馆和电子图书市场。纸质读物的电子化本身就是将工具性和知识性相互融合的一大进步。

4.系统知识可以零散输出。除了电子读物的集成系统之外,图书的系统性知识,我们反过来可以零散输出。只不过,在零散输出产品的过程中,逻辑严密性和严肃性与读者的兴趣和关注点之间应该如何取舍,这是下一步纸质图书电子化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

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新路径探析

基于碎片化阅读情境,以及碎片化阅读产品与传统图书的各自特点,我们对碎片化阅读给传统图书出版业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两者其实并不冲突,甚至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增益。基于这些观点,我们对传统的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路。

1.将图书的产业链拉长。图书出版的产业链可以拉长至后期的影视改编、有声读物录制和推广、电子书制作、名师讲堂课件制作、网上办学,甚至还可以延伸到读者交流沙龙、读书会APP等运营上。产业链拉长之后,图书出版方的盈利点不再集中于图书出版和销售这一个点上,而是全产业的各个节点中,各个节点之间还能相互影响,呈现放大效应,使得成本减少、收益倍增。

2.考虑平台集约化发展图书。出版机构不再仅仅是一个出版商,而是一个集约化平台,作者、读者、有声读物运营商、电子读物运营商、影视公司、读书会等线下活动运营商、网上培训学校等各个机构都被集合到这个以图书版权为核心的平台中来,围绕这一整条产业链展开生产和运营,相互借力,发挥平台效应。

3.考虑线上线下引流和互动。基于上文《步步惊心》的案例,不仅线上各媒介之间可以相互引流,线上和线下也可进行互动,比如纸质书同时可以推出电子书、课件、有声读物,借助公共图书馆、电台、电视台、网络直播平台、读书会APP等渠道,举办读者沙龙、作者见面会、签售仪式、作者赠书等活动。线下的引流和互动活动一方面可以在前期宣传引流,预热和引爆话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为后期再度宣传,规避了网络话题更新快、易更替的劣势。

4.针对特定读者对象突出专业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可以瞄准特定的读者群,通过举办专业研讨会、专家交流会、行业论坛等方式,在专业性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专业领域的知名网站、APP、微信微博等媒介上分期推出的相关短文,以浅阅读引发读者兴趣,继而将读者引流到相关专业纸质图书的阅读中。

猜你喜欢
知识性工具性读物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上海工运(2021年3期)2021-04-08 14:23:36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2:0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谜中谜
智慧少年(2009年7期)2009-07-18 07: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