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以NS、NC 及SC 三个财经类院校为例

2020-02-28 10:56张子蓓桂梦凡刘佳丽缪倩云张淼莹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财经类任课老师通识

◎张子蓓 桂梦凡 刘佳丽 缪倩云 张淼莹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一、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背景

随着通识教育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凸显。实施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历史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学校为单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要受教育对象,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不仅能为学校创设人文环境,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品质。历史类通识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背后所倡导的观念与社会的要求一致,其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举足轻重。

欧美国家的历史类通识教育普遍发展较早,并且现已建立了较成熟的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和杰弗逊早年就提出"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历史",自此,在美国学校一直开设历史类课程。1984 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在《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中,阐述了历史通识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理解古今思想潮流。1991 年,英国颁布的"国家课程"中解释了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内容:一、历史的知识和理解,二、历史的阐述,三、史料的运用。在国内,对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不够深入。只在理论层面研究开展历史类通识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而且发现高校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存在数量不够、内容覆盖不全面、在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注重等现实问题。

在我国,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存在许多困境。第一,与专业类课程相比,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处于从属地位,成为了学生们口中可以放松的"水课"。一旦被定义为"水课",学生上课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历史类通识教育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这类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际的实践中却得不到应有的注重。第二,课程教师水平差距大,鲜少有研究历史事件的专业教师来授课,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鉴于此,本项目研究以NS、NC 和SC 三个财经类高校为例,从学校重视程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师教学态度和学生认知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研究财经类院校如何开展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以期探求出适合财经类高校的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破除历史类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困境。

二、历史类通识课程的问题

(一)历史类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与学校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合理的课程设置能有效促进财经类高校开设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育综合型人才。研究发现,目前NS、NC、SC 三所财经类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程设置均存在历史类通识课程占比较少且学时较短、课程内容单一笼统的问题。

首先,课程占比较少且学时较短。以NS 为例,学校将《中国近代史纲要》设定为必修通识课外,其余任选历史类通识课程并不作选修硬性要求。然而,经调查发现,历史类通识课程不及所有任选通识课程的三分之一,学生无足够的选择空间。此外,历史类通识课程比其他某些课程学时短,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与《微积分》比,两者开设周数相同,但一学期《微积分》多出十七节课。后续走访调查发现NC 与SC 的情况与此无太大差别。经研究统计,学校对于开设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此密不可分。在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中,关于"学校对于开设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只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开设。

其次,课程内容单一笼统。三所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多为经管类专业,学校开设的任选历史通识课大多与经管类专业学习的契合度甚微,课程内容较为宽泛笼统,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历史类课程内容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历史通识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认为历史通识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什么",有84.19%的学生倾向于提高人文素养并陶冶人文精神,49.91%的学生则是为了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就业。可见,学生除了对于基础型历史通识课程有强烈需求,对于专业型历史通识课程的需求度也不容忽视。学生是教学培育的主体,学校历史通识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做到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忽视了基础型、专业型历史课程的配比权衡,导致历史类通识课程内容单一笼统,逐渐与经管类专业学习脱轨。

(二)教学态度需要端正

教师对于财经类高校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积极的教学态度能够引领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进而大幅提升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实效性。研究发现,目前NS、NC、SC 三所财经类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程的任课老师存在着授课方式单一、缺少与同学交流互动的问题。

首先,教学老师授课方式较单一。部分任课老师备课态度敷衍,书本内容与教学课件严重脱轨,且未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有些课程内容过于深奥,有些则过于浅显无深度,难以吸引学生,使得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收获并不理想。经调查统计发现,三所财经类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为老师讲授和播放相关历史视频,SC、NC、NS 分别有95.44%、90.41%、92.54%的历史类通识任课老师选择讲授,有68%、68。49%、65.01%的任课老师选择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局限于这样呆板的课堂,学生难以自发学习历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低、课后作业草草了事,对于历史知识无法自发思考和有效吸收。

其次,老师缺少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据调查,有49.78%的SC、60.27%的NC 及50.8%的NS 学生在学习历史通识课程时倾向于"老师讲多少听多少,不主动不抗拒"。相对应,三所高校分别有50.56%,50。68%及45.65%的学生反映任课老师与学生互动少。即使任课老师讲课质量较高,但不借助充足的互动与沟通,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致"教"与"学"分离。同时,学生不能及时提出学习过程中疑问,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网漏洞较多且难以弥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积极性。

(三)学生思想与行为不一致

表面上历史类通识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实际上在实践中却得不到学生应有的注重和足够的支持。学生对于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态度上需要意识到"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深刻认识到通识教育选修课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基础作用和对于学生拓宽视野、融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财经类高校学生大多数认为历史通识教育学科重要,但近一半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被动,导致历史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其内在原因是有二,一是学习出发点为学分,没有认识到历史通识教育是对人格的培养。二是考核形式固化、压制了兴趣的培养。一方面,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较多,学生思想上对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较为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其属于文科类,与自生专业契合度高;对历史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和兴趣;中国近现代史是必修科目,学分很高。较少人是意识到历史类通识教育对人的思维能力、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非一朝一夕增加一点知识的工作。深层次的内在动力不足,导致历史重要的思维停在表面,不会化作进一步的行动。另一方面,学生多以兴趣为导向选择了历史课程。就学生认为的历史通识教育的主要价值来看79.45%的学生是为了了解历史学科知识,满足求知欲;在选修历史类通识教育任选课的原因上78.08%的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可见兴趣是学生学好历史通识课的关键。但是仍然存在上课被动接受知识,不主动学习的现象。经过学生访谈分析发现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课程展开时发现考核方式单一,难度不大,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在期末短时间复习后与其他学生无差别,甚至分数更高。这种不公平导致有兴趣的同学失去努力学习的想法,压制了兴趣的培养。调查发现学生渴望多种考察形式进行考察而不是单一传统的闭卷考试,希望多一些过程性考察方式。可见固化的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知行不合一的主要原因。

三、对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针对NS、NC、SC 在实施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完善历史类通识课程设置

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比较少且学时较短主要与学校对历史类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有关。各财经类高校应明确历史类通识教育在人才教育方案中所处地位,认识其教育理念与内涵,适当扩大历史类通识课程所占比重并延长其教学学时,以拓宽历史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引进良好的师资并定期培训在职历史通识教学教师,能够有效保证财经类院校历史通识教育建设过程中软件力量的支持。

财经类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响应学生需求,兼顾历史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坚持中国本位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世界眼光,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以提升历史通识教育课程实效。"因而财经类高校不光要开设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世界通史》等一系列较为宽泛的以加强学生对世界历史及区域文明史认知的基础型历史通识课程,也要增设如《审计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等与经管类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型历史通识课程,由此才能使财经类高校的历史通识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系统性与实效性。

(二)端正历史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态度

教师肩上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重任。任课老师教授任何知识都应时刻怀揣着使命感与责任感,秉持良好的教学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主观上,任课老师应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框架,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动向,以提升历史通识教育实效性为目标,有效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意见弥补教授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客观上,各财经类高校相关部门可定期计划开展优秀历史通识课堂评选活动,警惕任课教师时刻端正教学态度。此外,各财经类高校可在学期末对历史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全方面的绩效考评,统筹备课工作、教学进度实施情况、教学目标实现情况以及教学成果,保证考核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最终对教学态度积极、学生反馈良好、教学成果显著的优秀历史通识课程任课老师进行公开表彰,并授予荣誉奖章。

(三)提高历史类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并不单纯是指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还应该突出对人的塑造,尤其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健全的人格。"兼顾教学态度的端正和教学质量的卓越,才能保证历史类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历史类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不仅需要相关认可教师求真务实、做好常规,各财经类高校相关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

于历史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而言,课前要进行充足的备课工作,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资料搜集与汇总,理清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授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夯实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统筹兼顾。同时应参与相关培训和教学研讨会,不断提升自身历史素养,着眼于"通识"和"特色"两大要点,以原有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加以补充和创新。课上,任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灵活调动课堂氛围。可以尝试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实地考察、玩历史同时期游戏等方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创新化,培养学生对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后,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做到"教"、"学"一体,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经典名著,或通过转发分享微信公众号文章等方式给学生补充与经管类专业相关的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

于学校而言,各财经类高校应时刻关注历史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历史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硬件设施配备充足,如多媒体、扩音器等。此外,教务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历史类通识课程任课老师集体备课,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共同商讨教学课本和教辅资料的选取,避免学生因教材晦涩深奥而对历史通识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有效促进任课老师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历史教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四)重视学生历史类通识教育思想建设

历史类通识教育在财经类高校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即使在完善课程设置和提高教师水平做出许多工作的情况下,课堂实效仍然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在提升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工作。当外在的教育条件和内在的驱动力共同工作时学生的历史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能够有本质的飞跃。"无论是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其他通识课程,都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加强理解和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这个概念,这个意识。加大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的推广,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逐渐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以形成学习历史的良好学风为目标,学校应该积极举办历史类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活动、比赛,给学生课上学习课外运用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阶段看不同历史类通识教育书籍并上交读后感,保证学生一定量历史学习时间,并设置读后感优秀奖激励学生学习。适当的奖励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环境建设可以引导部分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学生的兴趣。公平的考核方式打消期末背一个星期速成的侥幸心理,平衡了认真学习同学付出无回报的想法。因此,需要设置多种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以单一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的考察,同时注重试题难度,针对讲解重点与非重点设置不同考察要求,避免考教分离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猜你喜欢
财经类任课老师通识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