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以南京市六合、浦口区为例

2020-02-28 10:56韩骄石雅洁孙璇张莹莹刘立雪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

◎韩骄 石雅洁 孙璇 张莹莹 刘立雪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现状

(一)全国农村养老发展现状

1.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经济后果》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人口老龄化。截至2018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到达了11.93%,人口老龄化现象显著。且据近5 年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自然增长率的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人口的相对不足预示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情况将越来越严重的严肃趋势。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农村65 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 个百分点,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可以预见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将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老龄化现象显著。

2.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高。

据2009-2013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量的统计数据可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虽有所增加,但是明显低于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城镇职工人均基本养老保险31527.8元/ 年,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养老保险1408.3 元/年。相对于城镇,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高。

(二)南京市农村养老发展现状

1.南京市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老龄化增速加快。

根据南京市发布2018 养老信息白皮书,南京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1.89万人,占总人口的20.85%。南京作为江苏省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老龄化的首要特征体现在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与此同时,老龄化增速加快,地区整体朝着老龄化深度发展趋势明显。

2.南京市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南京市自2003 年起,在原有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在各涉农区县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完善。截至2017 年底,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超过920元。2008 年,《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颁布标志着南京新农保制度的开始实施。响应国务院号召,2009 年新农保在南京市开始试点运行,目前为止,新农保覆盖率已达达99%,发放率达100%。农村低保水平不断提高,2017 年底,全市低保水平提高到每月810 元,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总体来看,南京市老龄人口增长状况同全国相一致。与此同时,南京市作为二线城市,基托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优势,农村养老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农村养老状况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中,对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走访,调查了50 名农村老人,最终获得43 份有效数据。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养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养老保险政策和待遇方面

调查中85%左右的老人养老经济来源依靠养老保险以及自身积蓄。其中,近半数农村籍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保险金在三四百元,30%左右的老人以田换保,放弃一次性补偿款,每月能领取七百元左右,其余老人则曾是外出务工人员,交纳社保,每月领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一千元以上。然而,几乎所有老人都表示仅靠养老保险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大多数老人选择继续务农或是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还有少数老人经营个体户生意。

目前中国养老金制度大致分三类: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为55 元,即未缴费的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所领取的最低保障金,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足,交纳保险金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晚年获取的基本养老金数额与企事业单位员工差距悬殊。

同时,城乡收入间的差距要远比想象中大,以普通城镇企业职工为例,年净收入大约是普通农村务农人员毛收入的三倍,不包括企业已经扣除代缴的五险一金,企业职工晚年可以拿到工作时企业代缴攒下的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而农村务农人员一年收入仅够温饱,并无太多余下的钱投入未来的养老计划中,造成晚年养老金不足以支撑温饱,仍需要其他经济来源的境地。由此看来,社会财富分配的畸形不平衡状态仍将长期制约着城乡居民的养老水平。

(二)医疗方面

对于老人而言,健康和医疗方面的问题格外重要。调查中,90%以上的农村老人都表示自己患有诸如"三高"此类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其中不少老人均表示慢性病疗程长,需要长期服药,医保报销比例不高,经济负担很大。还有个别老人表示大病更负担不起,甚至存在有病拖着治不起的情况发生。

目前,农村地区推广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是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缴费低且国家补助较多,但小病报销较少且需大于200 元,普通的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报销范围内,主要以大病为主。各地大病报销比例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具有差异性。据了解,南京地区报销比例为70%。但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即便报销70%,医疗花销对于农村老人依旧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同时,还存在小诊所看不了,大医院又过于昂贵的、报销登记程序繁琐的情况发生。区别于社会医疗保障可以用个人账户中的金额抵押一部分医疗费并直接在社保卡上扣费,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更为繁琐,需要去附近的报账中心和信用社。由此可见,医疗制度与农村老人现实生活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成为了老人养老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村养老模式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在不断探索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正在从过去的一元供给转变为"国家-社会-市场"的多元供给。各大养老机构在逐渐兴起、政府养老福利制度正在健全、市场养老保险正在普及……这些各种各样的变革,对于老人来说只是每月多了几百块养老金,农村养老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在我国,无论是发达地区南京,还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均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国城市地区逐渐健全,但其在农村地区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四)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方面

南京作为二线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一部分农村成为城中村或被拆迁,农村住户并入城市,老人生活幸福感降低,大部分老人难以快速适应城市生活。部分居民对于拆迁政策的反应并不积极。他们表示:对于农村老人来说,背靠土地、家住小院,这样的生活习惯已经保持了大半辈子,忽然迫于现实搬迁到楼房中去,通常难以习惯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第二、安置房与商品房的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安置房的物业管理往往是滞后的,即使生活到城市里,也无法获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体验。第三、离开了农村,没有了土地,生活成本提高。搬迁补偿的金额没有办法根治落后的收入水平与逐渐升高的物价之间的矛盾。

(五)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方面

调查中,大部分老人并未注意到农村基层组织在养老中的作用。由于基层组织宣传教育板块的薄弱,很多老人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养老政策和医疗制度缺少了解,甚至产生误解。基层组织属于直接对接人民的政府机关,然而某些单位却不能做到为居民服务,也不能贯彻落实地方政府下达的政策,导致社区及集体养老功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六)精神需求方面

农村老人精神需求被忽略。在调查期,小组成员村庄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这些村庄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大多数是一群老年人聚在一起闲话家常。然而同样存在一些老年人吃完饭独自一人坐在门前。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很难去适应这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加上缺乏家人的陪伴,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如何更好实现农村养老

(一)基于区域多样性,针对性推进养老服务模式

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状况、自身特色等因素,针对性为相应地区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如城乡融合、特色发展、聚集提升等等。特色发展是指村庄基于本地特色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由此打造风景旅游、土特产品等融资引流。即可以提高当地老人的经济水平,同时也可以满足一些孤寡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城乡融合也是目前很多地区实行的一种方式,利用这一方式将城市养老资源与农村共享,从而带动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但这一方式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农村老人对城市的适应程度。因此,在乡村建设以及养老服务推进方面,应当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当地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模式并相应推进。

(二)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医疗、生活)建设及专业化程度(正式机构)

养老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是农村养老中至关重要的一节。但目前,由于盈利性不足、专业性欠缺等多方面的缘由,急需加强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首先政府可对于社会资本力量建立、具有福利性质的农村养老机构给予支持和鼓励,可根据其农村老人的入住率进行相应补贴;其次,对于营利性质的农村养老机构,针对养老机构收费过高、老人难以承担高消费的情况,政府依法为机构划拨相应的土地,为它的开放运营施行优惠政策,促使机构下调养老收费价格标准,并且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资本在农村开设此类养老机构,同时有效应对床位不足的问题。如果说某农村养老机构即将停止运营,其负责人应当提前一到两个月与当地政府进行报备,留出足够的时间将此机构中的养老人员在机构停运之前得到妥当的安置。

(三)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治理体系

由于目前农村基层工作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从而存在政府政策实施效率不高的可能性。对此,首先应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能力,通过吸引人才、提升技术等多方式使农村养老帮扶工作开展得以更加有序高效。其次,要完善农村基层养老监督体系,确保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养,以此提高农村老年人对于政府的信任度。最后,要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在老年人养老生活中的存在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医疗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补助。例如面向老人普及我国养老政策规定,提供老年文化娱乐场所等,使基层组织工作渗透到农村老人养老的方方面面。

(四)加强家庭情感维系、注重家庭养老

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青年一代向城市涌动,使得农村老人缺少陪伴,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使得家庭子女对老人解决精神赡养问题的作用不可替代。首先可设立探亲制度,鼓励和督促亲属回乡探望老人。政府及企业可规定探亲假期,每年给予职员固定的天数回家陪伴老人。同时,国家政策也应倾斜补贴企业在此方面的损失。其次,还可以签署相应的老人赡养协议,监督和制约亲属对老人进行赡养。制定相关考核标准,政府相关人员多地走访,通过调查当地老人对于子女赡养的满意度、周围邻居的看法、子女的生活质量与老人生活质量的对比等挑选出孝顺父母、品德端正的青年,给予一定政策优惠进行激励。此外,不能忽视对子女道德上的教育意义,政府加强宣传养老意识,打消性别划分养老的念头,子女均应承担养老义务,并且有责任为家中老人购置养老保障产品。

四、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问题势必成为我国一个需要迫切并妥善解决的问题。近些年,养老政策不断修改完善。调研村落中,大部分农村老人对于国家政策表示支持并觉得对自身养老生活存在帮助。但是,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问题依旧存在并难以被彻底解决,我们仍然需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宏观背景下立足微观实际,为农村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