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荐,初中阶段的教学也要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定,改变传统不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辅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初步探讨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但由于数学教师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潮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只是在根据教师的要求复制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应采用变式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变式教学的意义
数学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学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做出相应的变化。从一道题演变到多种不同的题型,使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变式就是对于传统题目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抓住不同知识点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恰当的改变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同一问题的解答。变式教学主要是依靠变式方法来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在初中阶段,利用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有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以及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而探究数学规律,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够综合地对数学这一门学科进行学习。变式教学法的应用,也是我国课程改革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际应用
(一)遵循变式针对性原则,提高学生函数学习
变式的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主,针对性的渗透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通过变式将教学重点进行分解,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函数的变化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函数知识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一次函数达到定义:y=kx+b,k≠0;且k/b为常数。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对变量x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提问以下三个变式问题:
假如b=0,在定义中,其他的条件不变,还是一次函数吗?
假如k=0,在定义中,其他的条件不变,是否为一次函数?
在定义中,假如x的指数改为2,是否还是一次函数?
通过多个无问题,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一次函数的定义。
(二)遵循变式适用性原则,促进学生几何学习
几何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另一重要内容,几何图形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遵循适用性的原则,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质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习题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达到条件的弱化或强化,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例如,下题:
已知如图,AB⊥BD于点B,CD⊥PD于点D,P是BD上一点,且AP=PC,AP⊥PC,求证:△ARP≌△PDC。
教师就可以通过变式,来改变原有的条件,重组成一道新的數学题。
已知:如图,AB⊥BD于点B,CD⊥PD于点D,P是BD上一点,AP⊥PC,求证:△AR P≌△PDC。
通过条件AP=PC的弱化,考察了学生不同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遵循变式参与性原则,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知识现象进行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变式的参与性原则,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小教师的角色,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教师给出的习题进行不同的变式,通过改变条件或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知识点的考察。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习题的互换,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通过变式教学,学生可以对一道题目追根溯源,从而更加深入地对题目进行理解,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跃.初中数学中变式教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03):100
[2]万炼城.农村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在习题课的案例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