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科德育的缺失与重构研究

2020-02-25 22:06于江波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教师德育

于江波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急切解决的重要课题。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2]中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更应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价值。目前,中学数学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德育探索与实践,但在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缺失,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切实的改进策略,以增强数学学科德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数学学科德育缺失的表现

(一)德育意识薄弱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尽可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往往忽视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认识不到数学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一些数学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应由班主任、团委书记和德育主任负责,与自己毫无关系;还有一些数学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没有学科德育考核的相关要求,担心课堂实施德育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索性只把德育工作挂在嘴边,实则束之高阁。

(二)德育目标模糊

中学数学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落实课程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德育目标范畴,它和另两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和贯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前一些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但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多是用一些模板式的语言,过于空泛,甚至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的德育目标基本相同。[3]110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上,却将德育目标抛在脑后,导致德育目标形同虚设。

(三)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虽有课程育人的意识,但普遍缺乏开发和利用学科德育资源的能力。一方面,有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限,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这些教师时常感慨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素材太少;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学科德育资源的理解很狭隘,只注意在教材中寻找适合学生的品德教育材料,却忽视教材以外其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随时都可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其中有不少鲜活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可有的教师却视而不见,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

(四)德育形式单一

受社会大环境的评价制度影响,很多数学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科德育的实施,往往是通过数学课上教师的说教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些行为和习惯,把道德知识和规范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简单地提及少许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史的内容,就算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有的教师仅列举几个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现实问题,就当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无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违背了学生主体的道德发展规律,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德育效果甚微。

(五)德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当前的数学学科德育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品质、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数学学习的感悟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等并不关心,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存在着以考试分数衡量道德水平的倾向。有些学生因为数学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一些学困生却被冷落,并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学科德育重构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提升德育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格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教育态度、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示范性,如数学教师教学中展现的规范整洁的板书、条理清晰的语言、严谨缜密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战胜困难的勇气等,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榜样。因此,教师的德育素养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升数学教师的德育素养是确保数学学科德育有效推进的当务之急。

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德育能力普遍欠缺的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首先,要增强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使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学的本质,充分认识数学学科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通过专家报告引领教师深入分析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夯实德育理论,了解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明确中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开发、利用学科德育资源能力以及活动育人能力;再次,通过优秀教师的现场示范和案例分享,引导教师学习、交流学科德育的方式和技巧;最后,指导教师开展学科德育实践,通过行动研究不断提高学科德育水平。

(二)发掘教材德育资源,明确德育目标

中学数学教材呈现的内容大多是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才能确定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同时,德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注重与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科德育润物无声地融入知识的教学中。[3]111结合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从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哲学和现实数学等方面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4]1,进而明确相应的德育目标。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主要分布于章节导语、正文、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的各个部分,其内容以文字、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和他们取得的重要成果,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教师在运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意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历史,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认识当今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鼓舞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奋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4]52

中学数学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数学符号、公式中可发现简洁美,几何体、几何图形、函数图像中可发现对称美,方程、函数、不等式中可发现统一美,特殊的解题技巧中可发现奇异美。除此之外,在数学概念、定理、运算及推理、论证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美育元素,学生却很难察觉,需要教师深层次挖掘和提炼,将它们充分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美,感受数学的绚丽多姿,体会数学的审美价值,逐渐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提升心灵的品味。

中学数学教材中还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更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其思想精髓,并在知识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去领悟。例如,数学从数量上刻画事物之间的相等、运算、函数、变换等各种关系,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角、函数、轨迹等概念的形成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分类讨论的分界点、函数的极值和最值以及极限的概念等隐含着量变、质变规律;数系的扩充、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关系、反证法的思想等蕴藏着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揭示这些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和课题学习等内容涉及许多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现实问题,包括科技、人口、环境、销售、资源配置、质量检验、消费贷款、税收和税率等社会生产、生活诸多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学问题中的德育素材,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爱国、守法、诚信、勤俭、崇尚科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生态数学课堂文化,激发德育潜能

生态课堂文化的核心内涵为:尊重师生的生命存在,重视师生的生命价值,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师生在课堂中感受成长与进步的喜悦。[5]因此,基于生态课堂理念的学科德育的实施应凸显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在宽松和愉悦的氛围下,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领者。[6]积极构建生态数学课堂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潜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营造以平等、民主为基础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科德育实施的重要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对话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德育潜能得到无限的释放。

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为学科德育实施提供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生态课堂文化的构建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不能仅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态度,其中特别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动态生成,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例如,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给出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改进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品质;教师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生成的德育元素,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可以使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生命价值体验,有利于学生道德潜能的健康发展。

(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德育形式

虽然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时间毕竟非常有限,学科德育的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创新学科德育形式,促进数学课堂德育的有效延伸。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发数学系列选修课,如数学史、数学美学、数学建模、数学与生活、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等拓展性课程,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也可以请数学教育专家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数学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号召学生参加各种以数学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首先,教师一方面可以把爱好数学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或数学社团,开展制作数学模型、数学手抄报、“数学文化”网页比赛,定期组织数学沙龙、数学游戏等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举办数学故事会、数学情景剧表演、“数学史话”演讲、数学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科普读物,交流读书心得。结合课内外数学学习的经历,撰写数学日记、数学作文和数学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解决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让学生统计家庭日常消费情况、制定购房贷款方案、设计班级春游活动的开支计划等。丰富多彩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内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也得到更多的道德熏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涵养和内化的过程。广大数学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重道远,必须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启迪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学科德育的滋养,实现道德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数学教师德育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