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高校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2020-02-25 22:06孙冠宇魏昕蓉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

孙冠宇,魏昕蓉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高校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高校承担着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是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议题。

一、教育现代化2035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调了大学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引擎,以及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特质、时代价值愈加突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愈加紧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日益增强。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支撑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亦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低端产能过剩、劳动力数量红利窗口期已过等诸多综合因素叠加累积影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人口、人才红利,深度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基础是教育的现代化。[1]《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版,其目标定位要聚焦“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21世纪的现代人,聚焦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素养、自主发展素养、信息素养等核心素养”。[2]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现代化目标引领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3]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把我国建成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二、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挑战

在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下,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人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升级和社会需求升级的内外部双重因素综合作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

(一)结构性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第一,创业教育在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之间的贯通和衔接不够。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体虽是高校,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娃娃抓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重视知识教育,重视考点知识训练,忽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教育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中严重缺位,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扎实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及被关注程度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程度不高,处于分离状态。在具体实施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未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确定二者的比例关系和实施方式,进而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技术性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技术”。《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薄弱环节,而导致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显示度和贡献度不够。传统育人模式框架下的课程设置偏重学科知识,使创业教育课程很难融入大学的核心课程,导致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第二,教学手段滞后。创业教育是一门更加注重与时代接轨,更加凸显行业实践性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实践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互动、实践、模拟、仿真融为一体。但由于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教师的认识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跟不上,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彰。[4]第三,从全国高校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滞后,缺乏高质量本土化教材,不能完全和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接轨。教材缺少接地气的案例分析,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5]

(三)制度性问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统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完善落实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足四十年,起步较晚。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或是由初级阶段向纵深发展的过渡阶段,势必与原有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产生冲突,进而催生相关保障机制的制度变革,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供给滞后。现有的保障机制无法为教育管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尤其是在弹性学制、学分认定与转换、教学范式创新等方面。[6]第二,高校创新创业资源保障制度建设不到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或局限于学生社团活动,缺乏充足的人力和经费投入。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长效化、制度化的机制和政策的缺乏,导致高素质专业化创业创新型教师队伍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高校自主、自发、自为状态,难以获得行业、产业支持,多元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和筹措机制尚未建立。第三,缺乏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绩效评价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建设仍然处于缺位状态,校内外结合、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高校创新创业综合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为了解决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文认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三条路径,即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制度路径。

(一)结构路径:建立大、中、小纵向贯通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横向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体系

第一,做好大、中、小学创新创业教育衔接与贯通。政府和学校要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根据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创新教育,以微妙的方式,在感性引导下,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敢于尝试新事物,[7]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为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创新教育打下良好基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以直接进入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混合阶段,并且在短时间内延续到创业教育阶段。第二,统筹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强化专业教育基础性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向创业延伸,整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进行专业教育。

(二)技术路径: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效应

第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到培养具有职业精神、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上来,并围绕核心目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第二,提升创新和创业课程的设计质量,并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正确处理高校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兼顾好高校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构建集不同学段年级、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群。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实践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面向大一年级学生开设创新与创业入门课程,以及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课程,为大三、大四学生设置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行业需求申请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充分依托高校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第三,高校围绕创新创业的需求,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造和升级,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通过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使专业课程知识训练及时回应行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效应。第四,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与信息化2.0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虚拟仿真教学和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学校中有工厂”。[8]

(三)制度路径: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常态化人财物保障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

第一,深化学分制改革,优化学分结构,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在制度设计上为创新创业大学生保留学籍、延期毕业、辅修二学位等资格。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学分,学生在从事创新创业过程中发表的相关论文、获得的发明专利,以及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成绩,均可以得到认定并换算成相应学分,在制度方面保障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空间和经历认可。第二,建立常态化的人财物保障机制。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扶持制度。高校内部要建立学生创业创新资金专项,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确保逐年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同时,要建立外部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海内外校友等资金支持,重点用于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推介、孵化、成果转化。高校要在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打造“数字教师”,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由“双师型”向兼具理论功底、行业经验、信息素养的“三师型”转型升级,[8]进而实现以师资队伍素质升级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第三,健全督导评价机制。要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和办学绩效考核范畴,并给予差异化经费投入;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创新创业进行专项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要完善高校内部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作为教师考核晋级、教学单位办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校内外形成人人重视创新创业,人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浓厚氛围。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高校创造性、高质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应当进一步确立大教育观,聚焦人才培养核心环节,强化制度改革创新,从结构、技术、制度等多维路径全面协同发力,从而构建起新时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现代化教育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