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三明 365000)
长期以来,幼儿园区域游戏都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在班级这个小环境里,划分为阅读区(语言区)、科学区、操作区、益智区(数学区)、美工区、角色区、建构区、表演区等,区域设置栏目多,材料投放不足,材料堆放杂乱,同一个区内游戏活动的内容十分有限。为了打破以往“行政班”区域游戏场景布局的局限,笔者在幼儿园尝试进行“走班制”区域游戏活动,将行政班级布局为幼儿五大领域教育主题游戏场景,一班一场景、一景一特色,做到主题鲜明、布局合理,游戏内容集中而不宽泛,材料投放针对性强,更适合幼儿学习与游戏活动的开展。[1]
1.拓宽园内大环境。幼儿园较多功能室与功能区平时使用率较低,“走班制”活动创设后,根据区域游戏需要把这些园地全部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将较宽的走廊和功能室与功能区也设置为主题游戏场馆,如音舞戏剧馆、美食馆、角色馆、建构馆、木工馆等,作为幼儿开展区域游戏场所的补充。
2.重设班级原环境。变行政班级设置为主题游戏场景布局,如绘本馆、科学馆、美术馆、益智馆等,行政班级既是本班幼儿一日生活、集中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场所,又是其他班级幼儿走班学习、区域游戏的场所,形成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局面。平时幼儿生活环节都在各自的行政班级解决,学习与游戏环节则通过“走班”完成。
3.延伸班级小环境。将每个主题馆的区域游戏活动场地由室内向室外延伸,充分利用走廊、拐角、楼梯空间。如在绘本馆的设置上,走廊是木偶表演区,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棍杖木偶(皮影)和手指木偶四个小舞台,提供幼儿自选表演;拐角是绘本制作区,设置有材料、工具、制作和作品展示等四个小区,提供幼儿制作和分享自制图画书。
各主题游戏馆设置的区域名称各不相同,依据主题场景创设的需要及特性材料的投放,向高度、广度、深度拓展,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自主选择材料,以自己的学习方式习得经验,游戏活动的维度更加丰富。
课程实施,环境先行。各主题游戏馆从自身特色入手,先寻找与主题游戏馆相关联的学习材料,按目标分先后,按内容分区域,按年龄分难度,按能力分层次,将其深度融合;再收集、整合各班级有价值的游戏材料,化零为整,为我所用。
1.依据地域文化特点,挖掘材料。三明地处山区,有许多木材、茅草、竹子、枝条等自然资源;是革命老区,有红色历史资源;文化丰富,有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特产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将这些本土自然资源、文化背景应用到幼儿的区域游戏中,能极大丰富主题游戏馆的活动内容。
2.依据区域功能特点,投放材料。每个主题游戏馆按划分的小区域配置橱柜,有穿透和半穿透橱柜,有层数不同、功效不同的橱柜。区域游戏材料全部开放,分类放在固定的地方,幼儿可以根据区域游戏的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操作材料。
3.依据学龄特点,区分材料。每一个主题馆指定一位教师负责环境的总创设,一是依据幼儿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确定主题场馆设计;二是根据游戏活动特点设置活动空间;三是根据游戏活动特点投放基础材料;四是根据游戏活动特点设计幼儿活动;五是根据游戏活动特点创新学习内容。[2]所有主题场馆投放的学习、游戏材料、学习单、任务单等,都用红、蓝圆形标记区分小、中、大班幼儿的操作材料和学习内容,为幼儿入馆区域游戏活动指明方向。
4.依据学习需要,补充材料。幼儿的游戏是在材料的伴随下进行互动的,幼儿园充分挖掘、寻找适用性强的低结构、废旧的质料,作为幼儿游戏的替代物。如大小不一的盒子、瓶子、罐子、杯子、盘子、篮子,质地不同的木块、纸板、布块、纸张、绳子等。
“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创新与组织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班与班如何走?什么时间走?新投放的材料谁准备?什么时候投放?同一个年龄段或不同年龄段区域游戏时间各不相同,如何做到班与班衔接不等待?幼儿的如厕、饮水等生活环节如何把握?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作保障。
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各领域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幼儿的学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有效性。根据需要,合理安排走班活动环节,精心设置走班活动路线,因时、因地、因材、因教的灵活运用。以中班、大班星期一走班活动为例:中一班上下午分别走绘本馆、音舞戏剧馆,开展绘本活动和表演游戏;中二班上下午分别走音舞戏剧馆、建构馆,开展音乐游戏和建构游戏;中三班上下午分别走美术馆、科学馆,开展美术活动、科学游戏。大一班上下午分别走到益智馆、美食馆,开展数学活动、美食活动;大二班上下午分别走角色馆、木工馆,开展角色游戏、木工制作。保证每班每周走过九个主题游戏馆。
教师在各馆组织区域游戏时,从开始至结束的活动时长不可能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机智地把握好时间和空间。一是可在走廊找空间,与幼儿进行有趣的手指游戏等。为了不影响其他班级的活动,要求幼儿说话声音要轻,有时可打手语。二是其他班幼儿未进入指定主题馆时,可留在班级开展一些语言游戏,如“开火车”进行词语连接,或数学碰球游戏,或请幼儿播报当日“新闻”等。三是可就近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分享观察到的情形。
以往对区域游戏时间规定相对刻板,如中班40 分钟、大班50 分钟,实际上这种固定的时间安排,往往限制游戏的开展。尝试“走班制”区域游戏以来,幼儿园大胆放活区域游戏时间,变“固定时间”为“弹性时间”,根据幼儿区域游戏兴趣和完成情况确定时间。如“生活馆”操作区分为点心操作台、主食操作台、甜品操作台,分别制作“披萨”“芋鳅”“汤圆”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按“六步法”展开活动,即观察图示—制作体验—动手烹饪—品尝分享—评价交流—整理环境。整个游戏活动用时一般要在1 小时10 分左右,中途的生活环节,幼儿根据需要自行解决。
“走班制”区域游戏活动充分赋予幼儿主体地位,幼儿按自己的学习层次,自我成长的需要,自身的兴趣、专长选择内容,能增强其自信心,尝试到成功的欢愉、动手的快乐,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3]“走班制”改变了传统的班级大一统教学模式,即教统一的教材,学同样的内容,操作同一类的材料,忽略幼儿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幼儿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成长环境。“走班制”区域游戏活动的创设,拓宽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加深同一层次幼儿之间的竞争意识和互助意识,体现活动的真正价值。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充分彰显幼儿个性化学习,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呈现阶梯式发展的良好态式。
在“走班制”探索实践中,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真正适应个体差异,变单一活动为复合组织活动,让幼儿多元选择、多种体验,同时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的快乐,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