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模式探究

2020-02-25 02:50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沈阳工程学院 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36)

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了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方式,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对高校如何“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学校和求知的传统边界,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

如何借助新媒体的育人优势,分析破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魅力,培养出更多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高校育人的思想命题和实践遵循。在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载体的新媒体时代,要以更敏锐的视角观察洞悉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途径和建构思路。

1.新媒体环境的虚拟化与传统“立德树人”教育主导性的差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在人才培养中居首要地位,其他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德”这一核心要求。无论“立德”与“树人”是两个概念还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观点,它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培养什么人”,而培养什么人正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新时代而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育人的核心思想和主导原则,不可更改。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因传播方式的虚拟化,使其不仅冲淡了教育环境的空间感和神圣感,而且在其大开信息之门的同时,社会主流思想逐渐被边缘化,部分学生的理想信仰与价值取向走向失衡。这样一来,占主导地位和传统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可能在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被削弱,难以占据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制高点[2]。

2.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与学生认知的冲突

当下,校园“两微一端”及各种手机APP等新媒介以即时性、流动性、互融性的多元化传播形式呈现,满足了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信息快,但道德标准、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良莠不齐,对海量信息的依附性一旦形成,极易左右和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化特点模糊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改变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能削弱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不加干预或正确引导,还有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

3.新媒体信息的共享化与传统育人形态单一化的错位

新媒体信息的开放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自主筛选信息、判断信息的便利渠道,同时学习的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在传统的育人形态中,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指导等各教学环节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模式是单一化的。而新媒体时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和地位显然已经发生了微妙的错位,教与学双方在知识获取方面的界线已不再清晰,学生正在由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学习向新时期“自主式”主动学习转变。

二、新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多次提到“立德树人”,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运用“互联网”思维破题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依托新媒体开展网络育人[1]。总书记的讲话,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准了教育的本质,为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可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也是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突破点。因此,明确新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为探究和构建高校“立德树人”新模式提供了实践遵循。这就要求我们在聚焦价值引领、融合育人平台、优化管理机制几方面积极创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模式。

1.聚焦价值引领,筑牢“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石

从社会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所立之“德”应为“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与时代精神”之德;所树之“人”也必是“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因此,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4]。

(1)要发挥新媒体时代教育的主导作用。“道德”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规范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把握住“德”的教育,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导性,这对新媒体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者应进一步履行好新时期的教育职责,更好地巩固教育的主导地位。要努力成为学生道德的示范者和思想的引领者;要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德”的教育内涵广泛蕴藏于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中,让“立德树人”的主导思想在校园扎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播,进一步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2)要实现新媒体优势下的“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实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做好焦点回应和问题疏导,引导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鉴别力;要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新媒体的传播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打造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让先进典型的微视频、主题动漫等“红网产品”与学生为伴,实现对学生观念的有效影响和行为的有效引导;要利用校园媒体弘扬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融合育人平台,拓宽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必须发挥好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优势,拓宽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挖掘媒体协同育人效能,全方位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发挥好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优势。“文化”作为人类最根本的精神活动,对“德”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德”要通过文化活动展现出来,就必须首先占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要发挥新媒体更新速度快、传播途径广的优势,推出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不断提升校园道德文化软实力。比如,把社会热点问题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定期发布新闻、热评、人物事迹等文章;还可开辟“微话题”互动栏目,引导学生远离垃圾文化,抵制消极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其次,要打造新媒体“立德树人”网络文化系列产品。发挥“产品”寓教于乐理念,在保有思想性教育性基础上,增加趣味性服务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另一重要的“德育辅助课堂”。比如,华南师大的“青网工作坊”,推出令学生喜爱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吉祥物”;沈阳工程学院推出的“先锋讲堂”公众号,邀请偶像级人物定期进行线上“榜样发声”等,切实推动校园“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5]。

(2)拓展课程思政育人途径。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历来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那么,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进一步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要打造“同向型”育人课程,把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实践课、通识课等融会贯通,优化设计,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不断外延拓展的课程体系,系统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深入涵养学生品格,明确责任担当,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7];要打造互动式“温馨课堂”,贴近学生思想,把握学生兴趣,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的“三观”养成[8];要因“群”施教,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以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抓好理论学习,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入学生头脑入学生心灵;要寓教于情,将学生关心的热点元素加入互动课堂,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共鸣”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境界[9];要抓好各类校园文化、科技、实践、志愿活动等“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同时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10];要挖掘课外“第三课堂”育人功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正效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隐性虚拟课堂,利用慕课、微课等平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辨是非、悟人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效果的最大化。

(3)提高媒体协同育人效能。当前,高校要发挥传统媒体的育人功能,又要把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育人时效;既要遵循立德树人的道德标准、政治要求,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发挥媒体融合育人成效,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首先,让“线上线下”媒体育人协同并进。传统媒体要继续创新,做品牌、设专栏,在内容精度上发力,在语篇发达上用力,更好地满足师生对信息深度性、知识性、可读性的最大期待。新媒体要继续发挥“两微一端”新、时、效的传播优势,同时进一步建强网络舆论阵地,整合全校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形成工作的互融互补,真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积极创立校院二级具有教育性、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公众平台,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积极的健康的精神文化营养,用权威的舆论阵地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优化管理机制,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保障

(1)建设全媒体、专家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新媒体时代育人方式多样、育人手段丰富、育人的任务也更加繁重,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发展与融合转型势在必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切实做好学生的典范和表率;按照“报、网、端、微、屏”互融的媒体技术发展趋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只满足于政治强、觉悟高、会宣传,更要懂网络、会策划、能管理,成为可以“多平台转换”、可以操“十八般武艺”的全媒化专家型教师。此外,高校还应深入挖掘具有新媒体思维专长的师生员工,培养他们成为校内“网红”“意见领袖”“网评员”等,积极有效引导校园主流舆论。

(2)创建规范、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路边社”,高校师生更是新媒体受众的主力军。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给广大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校园网络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存方式,当人人都可成为“舆论场”时,校园秩序受到了侵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也增加了难度,甚至一些负面舆情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高校首先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履行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筑牢思想防线;其次,应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舆情预警系统,完善校院二级网络信息监管机制;第三,要发挥师生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培训网络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政治素养,发挥其在形势预判、舆情引导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建构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