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哈”的意义与功能

2020-02-25 01:20丁泉琨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感叹句陈述句官话

丁泉琨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

许多北方方言片区都存在语气词“哈”,但其句法分布、语音形式、语气意义和语用功能等不尽相同。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哈”还只是一个方言语气词(为行文方便,后文中的“哈”一般指作为语气词的“哈”)。“哈”是否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呢?“哈”如今表达怎样的意义并发挥怎样的功能呢?通过描绘方言与网络语言中的语气词“哈”,分析其三个平面上的表现,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哈”的源流考察

史书上很少出现“哈”,《说文解字》中也未曾收录“哈”字。部分研究者认为语气词“哈”在历史上有其母体形式。刘金勤通过检索北大语料库,发现流行于元代的语气词“呵”是“哈”的源流字,其主要功能是表句中停顿[1]。罗骥对北宋禅宗语录进行了考察,认为“哈”由“好”直接演变而来,表祈使语气[2]。马宝鹏等[3]援引了孙锡信[4]“语音弱化”的观点,考察了“好”到“哈”的历史演变以及各方言中的“哈”及变体,认为“哈”由中古语气词“好”演变而来的,中间加入了一个“呵”的过渡,表示祈使语气。

2 “哈”在官话方言中的用法

在北京话中听到语气词“哈”并不新鲜,可这一用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流行起来。在当时,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问句中只能用在“是非问句”的句末,不能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和祈使句”的句末[5-6],诸如“你怎么去学校哈?”“咱们坐公交车去,还是坐地铁去哈?”“明天的演唱会还去不去哈?”“老王,你别走哈”等句子在当时研究者看来不成立。

西南官话中,湖北枣阳和利川地区方言、四川方言的“哈”除了具有上述北京话中的分布外,还具备出现在祈使句中和缓语气的用法[7]。因此“不要忘记哈”“注意过马路哈“等句子是可以接受的。但蒋红梅认为“哈”不能出现在感叹句中[8]。中原官话的青海乐都方言中,语气词“哈”具有更加丰富的语气表现[9]。除了在问句末表达与以上类似的征询语气外,“哈”可以表示假设,如“肉煮不烂哈老汉们吃不动”,“好好说个哈事情还是办成哩”,这里“哈”在语义上相当于“……的话”。

以上“哈”的基本语音形式都是[xa],但语调变体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轻声的,一个是非轻声的。轻声的“哈”在语音上附着于前边一个音节,非轻声的“哈”与前边一个音节之间可以有停顿,也可以没有停顿。“哈”在非轻声且与前一个音节之间有停顿时,表示的询问语气更明显。崔希亮则认为上述轻声[xa0]和非轻声[xa55]音节前都可以有或没有停顿,另外他还观察到了[xa51],表达对上一话轮的认同或高高在上的语气;[xa35],表达对话下家对上家所言而感到惊异[10]。除此之外,也有意义相近但语音差异较大以至不使用“哈”字作为书面语符号的,这主要是北方官话。如 “喊”[xã](临沂潍坊等地的胶辽官话)、“可”[kh](济南地区的冀鲁官话)、“好”[xɑu](湘方言的祁东话)等[3]。

3 “哈”的语气意义及语用功能

就现代汉语语气词“哈”语义而言,研究者普遍认为“寻求认同”是“哈”的主要语义。贺阳认为“哈”的意义在于“寻求确认”,还有语音停顿的功能[5]。尹世超结合句式描写了“哈”的语义和语用,增补了“哈”在反问句中有助于缓和反诘语气[6],“哈”在陈述句是说话人委婉亲切的表现,“哈”用在句中停顿处有“标识主位”作用的观点。苏小妹则强调,“哈”所传达的“寻求听话人的证实和认同”不只是“哈”独自负载的,而是由“附加问句”结构标记和“哈”词汇标记一起作用的[11]。马宝鹏等以胶辽官话为例,列举了“哈”的变体“喊”结尾的祈使句,“你别吃饭,等着我喊!”“你听奶奶的话喊”等,以此认为“哈”表示祈请、劝诫的语气[3]。崔莉佳运用“最大共性归纳法”重新定义了“哈”的语气意义“较高确信度;揣测;委婉/含蓄;亲和力/轻松”以及“哈”的语用功能“填补语流空位;标记话题;弥补表义空位”[12]。崔希亮根据新近语料,认为“哈”可以在句首单说,即表示“惊讶”的语气;还可以加在“就是,也是,倒是”等熟语的后面,表示“附和”[10]。

对于以上的讨论,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句式结构或“哈”前面的内容语义成分归结到“哈”的语气意义或功能上。虽然“哈”可以用在祈使句里,但表示祈请、劝诫的语气是祈使句型带来的。“哈(阳平)”表示惊讶是一种疑问形式,而承担“惊讶”语义的并不单单是“哈”本身,更多落在了疑问语调上。另外,为表示以上两种语义,“呀、啊”也可以替换到“哈”的位置,语义相同不受影响。因此,为了确定现行的 “哈”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功能,人们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和朱氏语料库,检索网络语料和收集聊天记录,运用最小比对法重新进行了分析。其中语料库里所要寻找的“哈”少之又少,“哈”主要还是在句前作叹词或者拟声词。表示语气意义的“哈”大部分存在于口语语料中,如北京话调查资料、采访类节目、网络语料和聊天记录。

3.1 “哈”在句末

句子可以分为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哈”在这些句类当中均有分布。

3.1.1疑问句

3.1.1.1 是非问

(1)白展堂:龙门镖局的女婿哈?(宁财神《武林外传》)

(2)身体的严重疾病的一个最底层的代码原因,是这样?可以这样比喻,哈?(影视节目《梁冬对话刘力红》)

不带“哈”疑问语气更强。带“哈”语气更委婉;接近“明知故问”,提问是想让对方认同。上述例句的格式是“陈述句+哈+疑问语调”,陈述句部分是完整的一句话,疑问语调使语调上升,陈述语气转为疑问语气。对话下家可依据疑问焦点回答“是、是的、对、没错”等肯定回答,或者“不、不是、没”等否定回答,甚至用体态语来作为回应。“哈”的位置可替换为“是不是、对不对”,以表示征求对前面句子成分真值的确认。“哈”之前可以停顿,也可以不停顿。停顿时,“哈”读非轻声,一般配以疑问语调,征询语气更加强烈;不停顿时,则读轻声,更接近于陈述语气,征询语气有所下降。这种结构是附加问句(tag question)的一种,可以称作“哈”独词附加问句。英语中也有“eh”附加疑问句,二者之间具有相通之处。除了上述用法之外,还可以在其后加入“称呼语”,如:

(3)这条裙子好看,哈妈?

(4)“… these kids aren't all Expo fans.Eh,gang?”[15]

虽然书写时问号可以在称呼语的后面,但称呼语不附着疑问语调,疑问语调依然是由“陈述句+哈“承担。

3.1.1.2 特指问

(5)找我干什么哈?

(6)新农员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有什么动向哈?(《全球华语广播》)

3.1.1.3 选择问

(7)你打算去网游,还是去学习哈?

3.1.1.4 正反问

(8)你来不来哈?

此时,疑问代词和语调共同承担疑问语气。不能像是非问的回答般简单,对话下家必须要针对疑问焦点具体作答。这时“哈”的位置不能换成“是不是、对不对”,因为这些结构不表示征求情况的真实性。“哈”前可停顿也可以不停顿,区别同上。

3.1.2 陈述句

(9)……唱“当黑夜降临的时候……”你看,那时候我们就已经在玩野兽了哈。(《鲁豫有约》)

(10)……而且还偷听了好久我和青青的对话,我说康警司你太不尊重隐私了哈,她说少废话,快在这上面签字。(赵小赵《寻人启事》)

有不有“哈”都是陈述语气。尤其是在交谈中,带“哈”语气则更轻松活泼,如例(9)表现期待对方回应。和是非问句中的“陈述”成分相比,例(9)和例(10)的陈述更偏向告知性,而不是询问性。例(9)是说话者将经历告诉听者,例(10)是“我”对警司的评价,这两句不是说话者在征求听者的确认,而是一种自我确认和认同。但有时“哈”字句到底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比较难以判断。如“你来得挺早哈”。该句句末是问号还是句号,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例如,A、B两个同学清晨在班级里见面,A为了寒暄而言语,这句话就是陈述句。B既可以默认不说什么,也可以给予礼貌性的回应。但都不是回答A的问题。如果A、B已经上完了一节课才见面聊天,A不确定对方来得早晚而征询对方,那么这句话就是疑问句。B这时的回答就要针对疑问回答是不是来得“挺早”。尹世超根据调查发现,随着一方谈话时段增长,带“哈”句子的陈述语气概率就会增加,相应的是非问句概率就会减少。

3.1.3 祈使句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34/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2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1)这些人,每天当心哈!(网络语料)

(12)明天吃完饭等我哈!(聊天记录)

不带“哈”更果断直接。带“哈”显得更轻松;有和听者商量的口气。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某件事,或禁止做某件事。句末加语气词时,祈使语气更和缓。值得注意的是,表示肯定的祈使句中的谓语成分“当心”“等我”具有【+自主】,【+中性或积极】的语义特征,而带有【-自主】或【-中性或积极】语义成分的谓语,如“炒老”、“挤”,若要进入“哈”字祈使句的话,前面一般应有否定成分:

(13)先将虾仁与姜末放入炒一炒变色后就出锅,别炒老了哈。(不详《菜谱》)

(14)直播开盒子,别挤哈,一个一个来!(网络语料)

3.1.4 感叹句

(15)可以提供详细行程吗?非常感谢哈!(网络语料)

(16)确实这个面膜比较酷哈!(网络语料)

不带“哈”更偏向慨叹。带“哈”主要缓和了口气,更为轻松。感叹句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这体现在例句中的“非常、确实”两个副词上。而“哈”却在一定程度上平和了原本强烈的感情。

3.2 “哈”在句中

(17)我倒觉得哈,我们将来往来与台湾和大陆就方便得多了。(影视节目《跨海台湾游》)

(18)我建议哈,在线的都进来看。(网络语料)

3.2.2 话题成分之后

(19)曲黎敏:结婚哈,这个就是??其实古代不是叫结婚,叫婚姻。(影视节目《梁冬对话曲黎敏》)

(20)这事儿哈,我觉得真还就接受不了。(聊天记录)

3.2.3 口语篇章连接成分之后

(21)据我所知哈,接下来的赛事应该会不错。(影视节目《全球华语广播》)

(22)从目前来看哈,我们已经了解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影视节目《全球华语广播》)

以上句子中为“哈”在句中的主位(theme)-述位(rheme)结构[13]。不带“哈”的口气几乎无感情色彩。“哈”此时负责引入主要信息;同时舒缓语气,透露出商量的口气。

综上,无论在哪种句式中,“哈”都使句子表现出一种“和缓”的语气,在不同的语境和句子具体表现为“客气、轻松、诙谐”等。在“是非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中”时,“哈”还具有“寻求对方确认或认同”的语气意义,不过这种语气意义需要配合一定前置结构才能表达出来。

“哈”常出现的句类是是非问句和陈述句,这两种句式因为“哈”都有所缓和,略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征求对方的确认,后者是相信对方会认同,但都有【+吸引认同】的语气义素在内。在除是非问句的疑问句中,“哈”的语气意义没有【+吸引认同】,这是由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的疑问焦点不能通过简单的认同或否认所致,但是有【+和缓】使语境更加委婉或轻松等。在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哈”的语气义素是【+和缓】和【+吸引认同】。另外,句中“哈”是准主位标记[14],在句中位置时,发挥“主位标记”功能,划分主位和述位,由次要信息引出重要信息。在语篇中,“哈”可以同时表现出以上语义,也可以只表示“停顿”,给说话人思考的时间,这时可以被其他的语气词代替。

4 浅析“哈”的流行成因

大部分的语气词“哈”虽然只出现在近些年的网络媒体、聊天记录、电影电视和节目访谈中,可是已活跃在各种句式中了。从20世纪末开始,“哈”无论是在地域还是句法上都扩张了其分布范围,用于感叹句缓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用于祈使句缓和命令式态度,以及除是非问句以外的其他疑问句式以及陈述句中显得诙谐或轻松。在第三节中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是“哈”使用频率高的主要阵地,前人认为“哈”所不能出现的句式基本在网络语言中都大量出现了。

“哈”在各方言中有不同的语音变体和文字符号,可为什么是“哈”而不是别的词呢?随着近些年普通话的推广和网络传媒的发展,汉字定形和定音成为主要任务。人们在运用聊天软件聊天并输入汉字时,喜不喜欢用“哈”因人而异,可一旦需要用到承担“哈”语气意义的汉字时,对同方言区的聊天对象可以使用方言字,但若进入较为正式的语境或与异乡人交流时,还需使用规约的语气字词。“哈”广泛存在于北京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等。一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本语音,另一方面电视中非方言节目主持人所用的“哈”字句应是能被大部分听众所接受的。因此,北京话“哈”字逐渐成为正统规范。另外,英语国家也喜欢用“eh”来表示附加问句,语音和“哈”相似,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很可能也在推动着“哈”的普及[15]。

信息呈现在电子屏幕上时,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尤其是在即时性聊天工具中,大家偏向通过短句进行表达。“哈”字句不仅言简意赅,而且体现出网络生活活泼戏谑的特点。因此,人们推断“哈”字句进入网络环境时,一开始只是由少部分北方话地区网民按照其使用习惯使用,但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更多地区的网民因为觉得有趣好用从而进行模仿和复制,甚至创造性使用,形成一种扩散的语言感染现象[16],如“哈”出现在祈使句和除是非问句的疑问句句末等。

5 结 语

总的来说,“哈”广泛存在北方方言中,各方言片区的“哈”具有很强的相近性,即表示“吸引认同”,个别片区的“哈”具有更丰富的语气意义,北京话的“哈”更接近“哈”的一般用法。四川方言中,蒋红梅[8]认为“哈”不能出现在感叹句和除是非问句的疑问句中。《汉语大字典》中只收录了“哈”作为语气词的义项,即“请求、叮嘱”语气[17]。这和蒋的观察是相映证的。人们认为这可能是《汉语大字典》主要由西南官话地区专家学者编写的缘故,另一方面西南官话中“哈”中确实还没发展出表示礼貌的缓和义。东北官话中,董联声[18]所编著的《东北方言词条集成》,表示一定语气的“哈”是“叹词表商量”,我们认为这样的归纳有失准确。据尹世超[6]认为,“哈”早已是东北官话中一个固有的语气词。如果认为“表示商量”是东北官话中“哈”最普遍的语义,那可以认为北京话中的“哈”主要是受东北官话的影响。北京话中“哈”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人们推测这可能与人口迁移,如北大荒开垦和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下乡返乡有关。北京话和东北官话本来就是北方方言的两个重要分支,更易发生接触和融合。

从建国以来,“哈”的句法分布呈现扩张趋势,网络传媒的发展加速了这一进程并且使其在交际中更加流行。“哈”的传播历程大致可以被描述为“东北官话-北京话/西南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网络语言……普通话”。大部分的“哈”存在于口语,与个人习惯和语体有很大的关系,在书面语中出现较少。在网络用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尚未规约化的今天,虽然“哈”已经把半只脚踏入普通话之列,但人们还不能因此就断言“哈”已经作为普通话语气词使用了。

致谢:本文得以发表,离不开高顺全老师和王景丹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感谢两位老师分别在初期思路和后期细节上给予的宝贵建议。

猜你喜欢
感叹句陈述句官话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感叹句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我有话要说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感叹句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名师教你一招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