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0-02-25 01:20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理论融合

汪 峰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我国的媒体格局已经进入融媒体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推进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可以说,加强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高校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加强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守正与创新研究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 明晰研究现状: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接入互联网以来,我国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媒介融合大致经历了报纸上网阶段、网络报纸阶段、全媒体阶段和融媒体阶段[1]。关于融媒体发展研究,从2009年开始逐步深化,特别是以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起点,国家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媒体的融合与发展。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2017年以后,融媒体概念逐步进入公认时期并开始被广泛使用。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2]。从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融媒体的研究在逐步深入,且已扩展到新闻传播学、教育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中国语言文学等多学科领域。随着国家关于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关于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也开始出现,主要涉及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等内容,其中关于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主要有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侧结构改革、话语构成、解构与重构等。由于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中心化”的传播格局,受众摆脱了信息渠道流和时间流的束缚,拥有了更大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他们的身份开始在信息链条的接受者、搜寻者、浏览者、对话者和传播者等之间不断转换[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融媒体传播规律,主动迎合“融合化”“分层化”“微内容”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信息需求,不断突破“有限”、 突破“界限”、突破“局限”,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力、到达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2 明确教育基准: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原则

“守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动力,是实现教育“守正”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2.1 坚持思想引领与推动流程再造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虽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是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充分挖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育人“要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进行思想引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凸显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引领作用,体现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牢记铸魂育人的责任和使命。由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教育引领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启发式教学、互动式交流和网络平台拓展等推动教育的流程再造,实现受教育者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2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实现融合互动相统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这就要求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必须深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真正把融媒体技术贯穿于整个理论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和情理并举,通过叙事化传播和符号化传播等,最大限度使媒介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化组合和融合互动,最终实现融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相加”到“相融”,从“融合”到“融活”。

3 瞄准问题靶向: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引擎

3.1 了解环境变化,破解融合瓶颈

融媒体时代,学生社交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环境已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更不能有意回避融媒体技术。因为在思想阵地上,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消极、负面甚至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深入学习掌握融媒体技术,主动适应、应势而为,破解融合瓶颈,实现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同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3.2 注重关系重构,增强育人能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往往是理论知识“高冷”的传授或命令传达,经常造成育人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融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主体与受众、教育主体与媒介,以及受众学生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和融合本领,全面了解融媒体对学生群体成长的影响与挑战,关注他们所想、所需、所惑,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力、吸引力和到达力,实现“在场”教育与“不在场”教育两者更好地互补。

3.3 掌握供需矛盾,提升育人效果

长期以来,从中学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教育形式、内容供给和理论深度等层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供给,甚至供需失衡现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差异化和递进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衔接不够。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缺乏新鲜感和获得感。此外,在“人人融媒”的育人环境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环境网络化、资源开放化、形式多样化、模式多元化等新特点,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学生需求侧的需求,只讲授理论和道理,那么育人效果就极容易大打折扣[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全面掌握“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最大限度巩固育人地位。

3.4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主动迎合时代发展变化,从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形态视角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模式转型,既注重课堂主阵地建设,又注重课后“第二课堂”建设,真正将融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让融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既能做到吸引注意力,又能达到体验丰富和参与度强的效果,真正构筑“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传递价值”的完整模式,最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统一。

4 推进提质增效: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当前,“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常态。他们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如何让互联网这个当今时代面临的“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必须在遵循网络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融媒体工具性层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4.1 “筑园”:育人环境建设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交融。它不仅表现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相互结合的物理形态上,更表现在资源利用、学习动机、信息交流和线上互动等非物理性形态上。它有独特的环境内涵,既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又具有自主性和虚拟性特征。因此,必须按照“全环境”的育人理念,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开展育人环境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强化网络道德引导和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等,真正做到建好“软”“硬”环境,及时清除“杂草”,消除“杂音”,有效净化育人空间,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共建好家园,构建无边界的育人新生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下”和“线上”良性互动。

4.2 “筑路”:育人平台搭建

融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思路和消费观念。必须从实体教学与虚拟传播高度融合的视角,按照贴近“生活化”、增强“亲近感”和提高“实效性”的目标要求,建立学生易于访问、善于应用、乐于接受、巧于互动的新媒体移动平台,在价值引导、教育教学、资源查阅、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等方面为学生搭建载体,提供便捷学习与服务,最大程度发掘和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强大多元功能,让“课堂主阵地”和“融媒微阵地”平台互补融合[6]。实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突破“局限”、突破“有限”、突破“界限”,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领的最大优势。

4.3 “筑魂”:主体素养提升

融媒体素养是指使用者在网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7],全面加强育人主体的素养,全方位、多渠道增强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师德素养、业务素质和媒介素质,主要包括发掘、甄别、筛选和运用网络资源能力,然后用合乎道德规范的方法开展思想交流、价值引领、知识传递和信息传送等。针对学生群体,要充分把握青年学生融媒体行为特点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包括分析鉴别力、参与力、协作力、守法自律和联网智慧等,积极塑造舆论领航员、网络意见领袖。同时,积极加强网络学习型社区建设,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主动传授的网络育人团队或朋辈互助团队,让互联网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扬声机”和“扩音器”。

4.4 “筑材”:育人内容优化

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全面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充分挖掘融媒体育人要素,深入开发马克思主义“吸睛”资源,加强“配方研发”“艺术设计”和“整体包装”,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智能融合思想、价值融合事实、表达融合时代、内容融合需要”,真正符合学生“打破陈规”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学会用网络视角和网络规律分析、鉴别和解决网络问题。同时,要加强“翻转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通过 “议题建构”和“议程设置”等,延伸教育教学领域,实现“虚拟微课堂”“课程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做到既盘活教育“存量”,又优化创新“增量”。此外,要立足网络虚拟社区和课堂教学,注重现实“在场”育人与网络“不在场”育人优势互补,避免网络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脱节。

4.5 “筑篱”:育人机制运行

高效、顺畅的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要积极建立责任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提高主体责任意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常态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内外沟通联动,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课程主阵地、主渠道优势,其他课程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此外,要注重加强学校与学校和学校与社会全方位的联动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灵敏的信息搜集,高效的分析处理,及时的监测处理与反馈,坚决避免融媒体成为负面舆论的“发酵池”和“搅拌机”;建立管理干预机制,加强监管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落实不实言论举报制度等,构筑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育人“同心圆”。

4.6 “筑效”:育人效果评价

开展融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功能。学校应该按照“教学相长”和“扬长补短”的目标要求,以校本教育教学为着力点,积极组建评估督导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方式,对融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受众对信息内容的接触、受众态度改变和受众行为反应等进行评价和考查。通过评价,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够发现在融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及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调整育人方法;让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成长成才目标,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5 结 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强化“融理念”、掌握“融本领”、实施“融策略”、提高“融效果”、打造“融品质”,以积极向上的融媒体生态圈为载体,以“筑园”“筑路”“筑魂”“筑材”“筑篱”和“筑效”为方向,充分发挥融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功能作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嵌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达到催化融合质变,又做到提升育人实效。这不仅有利于明晰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问题导向和受众的需求导向,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精准化和细致化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理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神秘的混沌理论
融合菜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