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晶
协同治理视阈下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价值选择①
胡 晶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当前,对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价值的认知有较多差异,理论认知的模糊性制约了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实践,分析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价值的困境,并找到一条适宜的调试路径,对当前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价值选择;协同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问题大学生已经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症结,改进问题大学生矫治策略,提高其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效果迫在眉睫。
从概念上看,问题大学生就是特指在校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影响和自我规范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普遍预期和个人行为取向的矛盾。当前,对问题大学生的纠治策略不一而足,尤其是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价值研究在我国非常薄弱,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矫治价值冲突的现象还多有发生。比较而言,协同治理视阈下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价值必须着眼于情境与现实问题的矫正。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价值首先要表征在具体的事实问题上或实践问题上,也就是说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是探究协同治理价值问题的实践基础。只有依托它、依靠它,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协同治理价值是什么或应当是什么?当然,这些目标总是与具体的问题相联系,这些问题也是生成一些目标的内在动因。也就是说,这些目标不是虚拟的凭空臆想,而是来自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目的指向。
就传统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方式看,更多注重于高校的刚性规约和强力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转化方式方法,协同治理更多地强调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我们不能把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全部责任推覆到高校一个主体的身上,政府、市场、家庭、社会团体等其他主体必须各司其职,不能成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问题的看客,各个主体要步调一致,各有分工,各有其责,协同共进。
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价值观念正在形成和发展,还没有完全确立,极容易受到极端功利思想的影响,其教育转化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务必要将发展投放在具体的场景之中,立足于问题大学生的教育转化,立足于协同治理效果的提升,立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真正实现。
大学生立足于学校,辐射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不断地与社会进行着信息交互,市场化的功利性已然对大学生尤其是问题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就其原因而言,一方面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对成功的主观认知是契合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还比较肤浅,这些外在的价值观也会成为其价值观内容的构成部分,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更多地体现为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倾向,追求金钱刺激与消费所得的快感,大学生更倾向于成为一种摆动经济的消费人。通过消费获得自我获得感和存在感,他们“企图通过不间断的、日益增多的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不仅消费教育、书籍、讲座和艺术,也消费烟、酒、性、电影、旅行。他好象是积极的、‘激动的’,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是焦虑的、孤独的、压抑的、厌烦的。”[1]
政策主体的个体价值冲击政策价值。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执行主体是鲜活的个人,而不是机械之物,他们有思想、有目的和行为选择,他们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个人的喜好,甚至将他们的利益输入到政策运行过程之中。就表现来看,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教育政策主体总会倾向于个人私利的表达和呈现,甚至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而弃政策价值和公共利益于不顾,教育政策设计的原初价值就难能实现。
问题大学生的教育程序和方法是矫治问题大学生的具体策略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也是实现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重要凭借。诚然,问题大学生的矫治“方法是从观察实际发生的事物引申出来的,目的在于使这件事情以后发生时结果更好。”[2]但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特定的思维和处事规则。与70、80后大学生不同的是,90后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更为智慧、见多识广、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他们更注重沟通、说服和达理,对于强行压制那一套并不认同,而且表现得非常逆反。而相较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而言,一些人还因袭着传统的经验,他们往往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压制学生、命令学生、呵斥学生、找家长等方式来应对问题大学生,而这些方法面往往呈现为一定的无力感。
当前,对于个体化的大学生尤其是问题大学生而言,必须不断地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传融到他们身上,进而凝塑和生成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价值的基点。
(1)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核心价值指导原则,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过程中同样适用。长期以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高校的常规动作和日常行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使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实践都来印证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高校的立德树人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提供了宏观的价值趋向,那么高校的立德树人无疑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支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无疑是我们最大的缺失,当下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超越习俗或地方性限制,以全球的眼光环顾一下近代和现代的教育改革,”[4]尤其是要发挥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培育和塑造道德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道德和学业双合格的人才是我们以后应该重点考量的问题。
(1)注重多元参与。“教育若不能成为社会最后一块净土,就会成为社会腐败堕落的源头”[5]毕竟,“代理人的动机永远不可能与其委托人的利益完全一致。”[6]就目前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具体内容看,就是要把过去的以控制为核心内容的转而辅助以治理为核心内容的供给方式,注重多元主体,尤其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公权力、高校、企业、社会、家庭等多维主体在协同纠治问题大学生过程中的综合作用。
(2)强化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过程务必要不断地调适、反思和反馈,对政策执行的即期效果有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对于有功者应当鼓励和支持,对于无功者,应给与必要的惩戒和警示,对于违反犯罪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注重对权力执行边界的规范,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原则性有机结合起来。
(3)强化教师的立言立行、修言修行意识。教师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问题大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以悉心、周到的帮助。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大学教师,更要立言立行,修心修行,时刻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时刻彰显道义和学识,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标杆。
(1)培养大学生“持续学习”的习惯。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使我们面临着知识匮乏和教育不足的境遇,大学生更是如此。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学识和自己的综合能力,努力地使自己和自己的周边的人,乃至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得到更好地生存机会和生活状况,“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7]也只有这些不断地更新和改变才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2)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在具体矫治过程中,必须注重以大学生为本,坚持个体差异性,着眼于问题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内容、具体问题,把教育转化协同治理同其个体需求、未来发展、文化水平、利益关系等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时刻注重不断调整和抑制问题大学生的挫折和困顿情绪,一方面不断地激发他们使其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外力的作用,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方式既有共通性,又有个体差异性,为此,在方法的供给上必须要注重具体的效度考量,即注重借助于此种方法实现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目标实现程度的研究。
[1]埃里希•弗洛姆.人的呼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5-106.
[2][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9.10
[3]马春霞,吴林龙.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学校因素[J].教育评论,2014(5):69-71.
[4](英)博伊德.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11.
[5]储朝晖.消除教育腐败应依法治教[N].光明日报,2014-03-08(6).
[6]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5.
2020—01—12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构研究》(GS18093)。
胡晶(1982—),女,汉族,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4564(2020)03-00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