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英
英语学习的较高境界是学生逐渐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靠教师的日常言传身教实现的(徐浩 2016)。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能让人记忆深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慰、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那种愉悦尤其深刻,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王哲婷 2017)。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通过非语言暗示不知不觉地揭示出彼此之间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表达及其对学生产生的作用。面部表情、声音、手势、服饰、站姿、动作等都是强烈的信息交流(肯尼斯·莫尔 2010)。
1.教师的服饰
教师进入课堂,穿了什么衣服,发型有没有换新,这些是最先进入学生视线的,也可以说非常受学生的关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用庄重的服饰提升课堂的严肃性,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引领学生专心听课,用心钻研。同时,匠心独具的教师会把授课内容和当日服饰相结合。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9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的单词earring时,教师摒弃过多的描述和图片,直接戴了一对很大的耳环进入课堂。一进教室,学生哗然,教师顺势写下earring和a pair of earrings等内容,课后学生反映这个环节令他们印象深刻。
2.教师的体态
教师的体态语言往往有着无穷的魅力,一颦一笑都会无形中牵动听讲的学生。曾有人说过,“一个好老师首先得是一个好演员”,文本中的意境经由教师的演绎能够变得活灵活现。英语国家的授课者在授课时面部表情乃至肢体语言都相当丰富,能够让听讲者不知不觉跟随其步步深入教学内容。语调抑扬顿挫、面部表情和蔼可亲,能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听课,加上授课者丰富的肢体语言,试问哪还会有学生分神?
3.教师的语言
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来讲,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综合语言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具备综合性和全面性(徐浩 2016)。我国学生学英语缺乏语境的熏陶,往往听说能力落后。为改变这一现状,现在已经达成共识——英语教师要尽量全英文授课,以增加语言环境的真实性,但是在解释语法等难理解的部分时,可以选择母语来解说,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是否规范,逻辑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4.教师的板书
黑板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板书更是教师必须学会的技巧。板书是整堂课教学思路的体现,如导入新课时先呈现哪一部分,应将必要的写到黑板上。在书写的过程中,要使用留白、预设等技巧。有的教师还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板书,形成一个心形图或者一个卡通形象,让人眼前一亮。板书所用的字体也是提升教师魅力的重要因素,流畅、美观的字体会让学生想模仿,想学写英语。曾经听过的一堂英语课上,授课教师分别用斜连体、横连体甚至古典花体进行不同板块的板书,听课教师被深深折服,学生自不用说。
5.教师的才艺
画简笔画、唱歌、声音模仿、会简单的魔术等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才艺,它们会让教师成为立体的、有影响力的人,并且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偶像,吸引他们对教师所教学科不离不弃。学习生活有时是枯燥且富有压力的,学生产生的麻木、倦怠等消极情绪会影响其自觉发展。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王哲婷 2017)
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一课时时,教师设计的新课导入是以自己的姓氏“金”为切入口,寓意“多金”。教师刚好上课前几周学了一个变钱的小魔术,于是,上课前特意穿上容易打褶皱的长袖衣服,在两个袖子上分别预留了褶皱,并事先在褶皱缝里藏进卷成小卷的两张一百元纸币,在需要时,假装提拉袖子的空档,把事先藏好的百元纸币捏进手心里,再变出来。教师借助魔术讲授了much money,rich等词,令学生对这堂课印象深刻,小小的魔术带来的长效影响是许多“劝学经”劝不来的,这些“高峰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成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英语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何时做、如何做都应该是英语教学时的必教技能。
1.加下画线
用下画线标出一般所需掌握的词组,指引学生听懂并理解其英语含义。同时,检查学生有没有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课。
2.打圈
对于介词、特殊冠词及零碎的单词,可以打圈标注。
3.标箭头
一些定语后置的短语,可以用括弧括起来,用箭头指向被修饰的部分,这样成为固定模式之后,以后看到这类笔记标注,就能明白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成分。它可以直观地表示定语,优于笼统的概念说教。
4.做补充
有些文本排版比较挤,空白处可插入笔记的地方很少,这时就要教会学生做补充式笔记——在需要笔记的句子或语段处写上数字标记,再到页眉或页脚的地方进行书写,参考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和排版方式,做到标记清晰且内容丰富。
5.储存
前面几条都是把笔记记在书上,属于对条文的处理。如果需要大篇幅做笔记,就得使用笔记本。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做笔记时,要让他们注明出处和页码,以备查阅。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有声的东西印象更加深刻。因此,需要授课者把无声的文本解读成有声的内容,让其更容易被记住。英语学习中的听说朗读尤为重要,而我国中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英语朗读教学及训练,开口难、难开口成为典型问题,导致许多学生有口语障碍,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如果教师发音不标准,他带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发音不标准,这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而且会直接表现为其听能较差,所以,听读的引领十分重要。
1.教师导读
教师若能发音动听、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在听觉上就先吸引住了学生。在朗读时,不读破句,合理指引升降调,都是“引生入境”的良方。
2.录音齐读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跟读录音材料的做法,即录音机放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样往往比较费时,且容易破坏语篇的整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遍地道的原声英语,再自己读两分钟,然后跟随录音材料同声朗读。刚开始学生往往跟不上,读得很散或者纯粹追求和原声比快,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便能跟上录音材料,并且对何时开始读也能作出正确的估计,做到与录音材料同步、同调。这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也十分受学生的喜爱。
3.学生示范
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请几位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示范带读,效果大于模仿、跟读原声录音。学生之间也会形成比拼朗读的风气,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课文示范朗读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4.听力处理
听力材料也是很好的朗读材料,但是在听第一遍时,朗读材料最好是没有预习过的,在听完整个语篇后再做相关练习,不要在中间使用暂停键,以免干扰学生。针对其中某些句子,可以请个别学生复述,增强听力效果。学生平时在听力过程中也要做笔记摘录,这有利于其听力习惯的养成。
5.表演分享
课堂语言的输入是为了输出,教师应在清晰、熟悉的环境中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明确的活动,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交际互动,使其通过交谈达到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实践证明,分角色朗读、小品剧、课前小表演、小对话等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调味剂”,这些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帮助其逐渐独立、自主地学习。
“课堂三分功,七分修炼在心中。”仅仅凭借课堂上教师的引领和操练是不够的,怎样让学生在课外仍把心留在英语学科上,将成为成功的助力。家校联合很重要,会使用延伸力也是教师的“七十二般变化”中的一技。
学生离开学校和课堂仍手捧英语书朗读,这种境界是教师所期盼的。然而,如何实现这一愿景?让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自觉朗读以提升语感是关键,让其完成录音作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在家朗读,并使用微信录音、QQ录音或录音笔等工具将自己读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抽取几分钟播放录音效果较好的作业,这是对被播放录音者的奖励和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传统的让家长签名的方式也可以用,但效果稍差一些。
理科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摘录错题,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英语学科同样有效。英语错题本可以一分为二地使用——前半本收集错题,后半本摘录美文。平时做练习时可以摘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题中的美词佳句甚至是语篇,作为朗读材料进行朗读,这样持之以恒地学习,会让学生的语感得以迅速提升,逐步培养起英语思维方式,继而反馈在做题上。错题本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将试卷化整为零,复习时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
城市里有些茶吧、书吧设有“英语角”,学生可以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但在农村,这种环境几乎为零。因此,学生要学会自己创造英语听说环境,如在闲暇时间播放英语录音等,自主营造英语听说氛围。
旅游景点的很多地方都有双语解释牌,一个具备英语素养的学习者往往会主动关注、摘录并学习这些英语标识,这是不错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引学生有意识地做旅游摘录,并在平时教学中抽取时间让学生交流旅游中学到的英语短语、生词。
范文的处理是针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补充行为。学生在练习写作时,能接触到范文,可以分析范文的优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是自己不会写、不会表达的,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之后,进行抄写并背诵。教师读范文,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做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让其欣赏了美文。
实践证明,当教师用正确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时,英语学习过程就变得轻松且有创意。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英语教学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有了“金钥匙”,能打开英语殿堂的大门,教师一定要把这把“金钥匙”教给学生(杨庆平 2009)。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教师要坚持从“严”字上下功夫,且要明确要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施教之功,贵在教师”,教师必须自我发展,通过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