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
[摘 要]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平时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立足学生,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回归本真,拓宽教育教学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3-0058-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国际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学和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所在。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谈谈个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粗浅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前提: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素养不高的教师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为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条件。俗话说 ,“打铁先要自身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课程名称由“思想品德”变成“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课程名称的改变绝不是一件小事,对于教师来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教育上,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淡化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以成绩论英雄;改变评价方式,多角度、分层次评价学生。教学上,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改变“一言堂”和对学生“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
我们在更新观念的同时,也要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苏霍林斯基曾经说过:“劳动能够带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所以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要提升自身素養,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学科知识。其次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正确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养性,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再次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基础:立足学生,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学生,立足其实际和未来,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与能力,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我校地处城乡接合处,随着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剩下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立足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理念。比如在教学七(上)第2课《学习新天地》中的“享受学习”内容时,我安排学生思考:回顾自己学习过程中快乐的经历或事件,思考快乐的原因,然后交流分享自己快乐的经历或印象深刻的事件。在这一环节,有一个以前很少发言的学生王某说:“我期中考试语文考了42分,这次月考考了45分。我感觉我进步了,所以我快乐!”这个学生在站起来之前就有人偷笑,我制止了这种不尊重人的行为。等他发言完,全班哄堂大笑……这有点出乎意料,我原本想大声呵斥、批评这种行为,但迅速沉下脸,笑声停止后,我随机提问了大笑的几个学生:你们为什么而笑呢?他们回答后我逐一反驳,并鼓励王某:“你说得很正确!虽然只提高了3分,对你来说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成功!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我带头鼓掌后,全班都向王某抱以了掌声,引发了共鸣。可见,立足学生,科学设定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培养学生素养,教师还要在备课时立足于未来学生的成长,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七(下)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中的“生活需要法律”一框时,我就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法治方面的意识和素养。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关键:创设情境,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学习也是一个主动且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来实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在活动中体会、感悟、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学科学习要达到的核心素养要求。创设适宜的情境,便于学生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教学八(下)第2课《加强宪法监督》一框时,我在最后的环节开展了“宪法诵读”活动。我事先确定好要诵读的具体内容,通过PPT展示宪法文本,然后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生起立,在科代表的领读下,全班学生大声诵读宪法文本内容,最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诵读宪法的感受。通过创设向宪法宣誓的活动情境,学生学习了宪法,增强了宪法意识,也能深刻地认识到宪法的权威性。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家庭、走近社会;适当开展采访、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知识,增加切身的体验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不仅树立了责任担当意识,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自主学习欲望。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途径:回归本真,拓宽教育教学途径
所谓本真,指本源、真相、本来的面貌。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中,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他们,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是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七(上)第4课《友谊与成长通行》中“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教材提供的四个场景,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做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不同的做法;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真正对朋友负责,从而明确: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不能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培养理性精神,引导学生在集体、社会等公共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因此,回归课堂本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教育教学的途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为农村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引导学生真正用心感受人生的意义;要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慢慢累积起来,学生能自觉感悟善恶、是非与美丑,从而为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生存、发展得更好奠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待我们不断坚持、实践和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
[2] 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期),2017(4):134-135.
[3] 齐爱军.“互联网+”时代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6):64-65.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