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前
[摘 要]连云港市教育局颁布的《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支持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真学、深学、乐学”课堂(简称“三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快乐学习,努力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深化初中学校“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改革与发展。渐进式唤醒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唤醒,培养其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其参与课堂实践探究活动,促使其产生真实的想法,互动交流有真言,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渐进式唤醒;初中数学;真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3-0054-02
连云港市教育室王旭彤指出,“三学课堂是一种学习样态,强调学先于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强调真学、深学、乐学”。“三学课堂”教学改革赋予初中数学教师新的职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循序渐进地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上聚焦于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真正参与活动,在体验中产生真实的想法,师生互动交流有“真言”, 从而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愿景。
一、剖析本土初中生数学课堂“真学”的现实困境
1.课堂教学下的“浅层式”学习
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学习盲目,没有时间充分思考,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建立难,抽象思维无基础,回答问题常常脱口而出,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答非所问。即使是公开课,教师精心准备,反复揣摩,预设问题,师生配合默契,表面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也很难达到知识的生成目的,课堂变了味,成了作秀的表演平台。
2.教师引导下的“灌输式” 学习
课堂自主探究活动不敢放开,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总是抓住课堂的主动权,以讲授灌输知识为主,按部就班地把知识点一一讲给学生听,甚至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即使学生想表达不同看法,如果与课前预设不符,也千方百计引导,直到学生回到所谓的“正道”上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了限制,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应试教育下的“刷题式”学习
当前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章节性特征明显,不同章节的基础知识点没有融会贯通,迁移拓展性不强,教师如果单纯就教材来实施教学,学生在考试中很难取得高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多准备课外练习,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拓展求多求全,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探究,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课外靠大量的习题训练取代深度的问题探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了平均分,少了尖子生。
二、阻碍学生数学课堂“真学”的若干因素
1.外界干扰,影响数学学习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普及,4G乃至5G技术扑面而来, “小猿搜题”“作业帮”等APP功能强大,学生学习中一遇到难题便寻求帮助,取代了深度思考,也让其很难体会解出难题而产生的成就感,对数学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
2.应试教育,弱化数学“真学”的过程
目前的环境下,应试教育束缚了教师,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但 “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见不鲜,最后还是围绕考试转,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上缺失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直接告知“是什么”,没有探究“为什么”,学生只知表象,难觅内在规律,做题生搬硬套,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3.负担过重,剥夺“深学”的时间
数学知识从生成到灵活运用都是需要时间的。目前选拔人才的体制没有变,以分数论高低,再加上偏颇的人才观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等因素,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
4.社会大背景,遏制学生 “乐学” 的动机
多数家庭不能给孩子很好的熏陶,社会环境也不能给孩子一个主动学习的风气,家长热衷给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导书、练习册、教材解读,乐学的动机被遏制。
三、以渐进式唤醒范式,构建初中生数学“真学”课堂
通过课前预習,首先唤醒学生学习的 “真需”,即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知晓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他们的“真需”,将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唤醒问题意识。学生带着问题,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参与讨论,能不断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实现“真思”。在问题驱动下,在实践探究活动中“真做”,进入互动交流环节有“真言”,产生思维的碰撞,融会贯通,从而解决问题,实现“真会”。
四、渐进式唤醒范式,初中生数学“真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动机渐进,唤醒学习真需,激发真学情意
(1)以预习激兴趣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新知识并不完全陌生,因为学习之前已有了知识储备。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遇到一些问题,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这些问题是学生的真需,是知识的盲点。有了学习真需,课堂上必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真学才有了动机。
(2)以情境生动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有了,那么课堂上只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大胆放手,就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畅所欲言,表达真实的想法与见解,即 “真言”。如在进行三角形知识的教学时,我展示埃及金字塔、尼泊尔国旗、三角滑翔翼等事物的图片,再让学生从图中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给他们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其以愉快的心态进入学习中。学生有了学习动力,再鼓励他们积极表达看法、提出问题,为课堂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3)以评价促提升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对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不吝溢美之词;而对暂时不能深入思考发现问题、问题有失偏颇、表达欠妥的学生,在委婉指出之前,一定要挖掘亮点给予肯定与赞扬;对懒于思考、表达不畅的学生,及时鼓励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协作进步。
2.目标渐进,唤醒课堂真思,促进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是高效学习。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全等条件”时,当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两个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主题切入,勤于质疑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引导学生质疑只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到两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还是全等三角形?以问题为纽带,学生纷纷提出了SSS、AAS、ASA和SAS,在这些条件下是否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有学生提出SSA是否真的无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究新知、发现问题的开始。只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才能培养其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2)抓住问题,主动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鼓励学生尝试通过画图将其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类三角形进行讨论。结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互动讨论,在问题的驱动下,探究的热情变得高涨,学生有“真思”,对话交流有“真言”,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分别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AAS、ASA、SAS。
(3)感悟反思,延伸拓展
反思使思维更灵活、延伸使思维更敏捷、拓展使思维更深刻。在学生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后,我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条件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学生经过画图、思考、讨论,发现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SSA也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的探索结果尽管可能是错误的结论,但这是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重要体现,教师应予以鼓励。
3.情感渐进,唤醒情感体验,探寻数学之美
(1)阅读数学发展史,感悟数学之美
“万物皆数”。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期的学者们相信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定的结构秩序,而这种结构秩序又服从数的规律。教师可引领学生阅读了解乌拉姆现象、质数螺旋分布图、杜西现象……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魅力,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2)巧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选择和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的情境,通过多媒体将画面、声音融于一体,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新奇的境界之中,因奇生趣,因趣生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有真正的思维产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
(3)积极动手活动,体验数学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课堂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之美得以体现。仅凭对美的事物的外在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刻,只有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即“真做”,从而获得相应的体验,才能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体验。所以课前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课堂“真做”,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合作渐进,唤醒自助互助意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1)激发交流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较强的缜密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恰当的交流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力,教师的问题设置、追问、点拨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性问题提出之后要给学生“留白”,让其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2.利用载体把握交流时机
课堂上,教师把握合作的最佳时机,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启发时选择合作,使合作得以顺利开展。在教学中我经常会抓住一个教学難点,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请另外两名学生表达想法,安排一次合作,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并非都能掌握,这时再次安排学生表达,找合适的时机点拨、纠错,在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情况下,再次安排同桌两两交流,扩大交流面,巩固学习成果。
(3)指导科学的合作交流策略
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的短缺,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合作才更加有效。首先分组要合适,确定组长、组员,保证组间均衡,组员分工明确。交流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指定相应的组员表达观点,其他组员倾听并及时发表意见。组间意见不同时,组长组织分析、讨论、记录,等待全班交流。这样让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智慧,培养全面而完整的人。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唤醒”而非“催熟”,逐渐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能操之过急,让学生达到“自我探究,同伴协作,不待师讲”的境界,让“真学” 常驻数学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李秀俊.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及模式探讨论文[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153-154.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