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吴涢婷,陈锦红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1)
先兆流产是临床常见的妊娠疾病,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妊娠腹痛”等范畴[1],其临床发生率约为20%,其中约有35%会发展为难免流产[2]。现代社会中,育龄女性生活压力、就业竞争剧增,先兆流产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现代女性身心健康及其家庭和谐。由于国家生育政策鼓励、现代女性婚姻观及生育观改变、事业追求与受教育需求增加等原因,高龄孕产妇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3]。但多数高龄妊娠妇女卵巢功能减退,且往往存在诸多妊娠危险因素,其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增加,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适龄孕产妇[4]。但临床高龄女性先兆流产的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针对病因治疗尚存在局限性,而中医药保胎、安胎治疗有其自身特色和优势。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高龄女性先兆流产,使妊娠继续,应重视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学认为冲任虚损、胎元不固是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常见病因以肾虚为主,亦与气血亏虚、血热、血瘀、湿热等相关[1],对高龄女性胎漏、胎动不安并无专门的论述。笔者宗诸中医医家对胎漏、胎动不安的相关论述,总结高龄女性先兆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血热是发病的重要环节,与肝、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高龄女性先兆流产提供中医理论依据。
肾为“先天之本”,固本而藏精,主人之生殖、生长、发育,乃“母之真气”[5],孕育之根本;且“胞络者,系于肾”[6],肾亦为胎之所系,冲任之本,肾与胎元发育有紧密联系。故妇女肾之精气充盛,固藏有力,则有助于胞宫之藏,孕后胞络有力固举胎元,且肾气、肾阴、肾阳足以妊养,胎元稳固;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5],胎失所系,胞宫失藏,冲任血海失和,阴血失摄,胎元有欲堕之势,可见阴道出血、腰腹坠痛之症。因此,在临床上认为肾虚是先兆流产的最主要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述女性年“二七”,天癸始至,任通冲盛,月事按时而至,胞宫蓄溢有序,方能孕育生子;至“七七”之年,则冲任血海虚衰,天癸竭,孕育之力衰退[6]。女性随着年龄的变化,肾的生理功能由弱而盛及亏,天癸始至而充及衰。可以认为,年龄决定着肾之精气盛衰,从而影响女性生殖轴的生理功能。肾之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之阴精为产生卵细胞、濡养胎元与胞宫的物质基础,而卵细胞、胎元的发育有赖于肾之阳气的温煦、鼓动,肾之精气盛衰决定卵细胞、胎元的形成与发育[7]。肾之精气充盛,则生殖轴运转有序,胞宫得以固藏、温煦、濡养,蓄溢有序,冲任气血充和,卵子产生、成熟并排出,受精成孕,胎元正常发育。肾之精气虚衰,则生殖轴调节失常,肾气不足,胞宫、胎元固藏乏力;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胞胎;肾阴不足,冲任血海不充,胞宫、胎元失其滋养,故难以受孕或胚胎不得发育。女性五七之年,“阳明脉衰”[6],脏腑功能始衰,故高龄妇女肾之精气渐衰,肾阴肾阳不足,天癸渐竭,冲任血海失充,生殖轴功能失调,卵泡产生基础渐少,生殖功能下降,难于受孕,或胎孕已成而不能妊养。因此,肾虚是临床高龄女性先兆流产发病的根本本因。
《灵枢·五音五味》所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8],是对女性生理活动及体质特点的高度概括。妇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胎元则以血为养,经、带、胎、产皆易耗伤阴血,造成女性阴血相对不足的生理状态。妇女妊娠后阴血下聚冲任、胞宫妊养胎元,循行濡养母体之阴血偏虚,故妊娠妇女常处于阴血不足而气有余的特殊生理状态,“气有余便是火”,母体情志、饮食稍有不慎则化生火热,耗气动血,影响冲任、胞宫而致病伤胎。《傅青主女科》述女性孕产过程中皆“赖肾水以荫胎”,肾水不足,则阴火失制,“水火两病,胎不能固而堕矣”[9],明确提出肾虚血热、胎元不固的发病机制;《辨证录》则载:“肾水足而胎安,肾水缺而胎动”,亦认为肾之水火失制可引起胎元不安,“肾火动而胎始不宁”[10]。高龄女性肾气渐衰,天癸渐竭,素本阴虚阳亢,加之孕后阴血聚以养胎,濡养母体之阴血相对亏虚,则阴愈虚,阳愈亢,更易出现阴虚血热的病理变化,进而扰动胎元,发生流产先兆。可见,血热是高龄妊娠女性发生先兆流产的重要环节。
现代人嗜食肥甘辛辣、熬夜、饮酒吸烟、盲目进补等不良生活习惯使女性体质存在热性倾向[11]。现代育龄女性就业竞争激烈,常担忧孕后失业等问题,心理压力较大,情志不畅,郁结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食物及温补之药,致火热内生;或夜失安眠、熬夜,阴血暗耗而亏;又常伴有人流、药流等不良生育史,使其易成阴血亏虚之体,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迫血妄行,胎气不安,而见堕胎、小产之先兆。若加之妇女孕龄偏大,常因生育力降低而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情志不遂更甚,更易化生血热,干扰肾-子宫轴的调节作用,使母体阴阳气血紊乱而致流产。因此,笔者认为血热是现代高龄女性先兆流产发病的重要环节。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而司血海;冲为血海,冲脉隶属于阳明而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冲任二脉相互沟通,肝与冲任相互影响。若肝气平和,疏泄有序,则冲任和畅,气血和调,血海宁静,维系胎元的正常孕育;若女性数伤于血、情志不遂,则气分偏盛,肝失条达,疏泄失职,冲任血海充盈不足或失于通利,不能妊养胎元胎元。“肾非肝气之相通,则肾气不能开”[10],肾藏精,肝藏血,肝肾的生理密切相关。肝之气血调和,肾精有所藏,则肾气充盛,能固养胎元。女子妊娠后阴血下聚以妊养胎元,濡养母体之阴血不足,肝肾精血亏虚,肝气素本偏旺,若加之孕期情志不遂,尤其高龄孕产妇忧郁思虑更甚,则易化生郁热,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致胎元不固。
中医学认为,胎元乃精血相合而成,其正常孕育有赖于先天精气与后天气血精微之滋养,故脾胃功能与肾之精气盈亏及胎元发育息息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化生人体所需阴血精液,充养先天。妇女妊娠后,胎元渐而成形,有碍中焦气机升降,脾胃运化受阻,脾运迟滞者多见,“迟则生湿,湿则生热,热则血动,血动则胎不安”[12]。母体水湿失于运化,聚湿成痰,阻滞冲任二脉,胎元失其固举而下堕;脾胃积滞壅遏尚可化热,“胃火过旺,必致先烁肾水,而土中燥裂,何以分润与胞胎哉”[10],中焦之火耗伤阴津,重则及肾,肾水亏耗,胞宫、胎元失濡;甚者水亏化火,火旺失制,热伤胎元,“以致婴儿逼迫,安得不下堕乎”[10]。张景岳有“女为阴体,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阳明始”之论[13];《素问·上古天真论》又云女性“五七”之年渐有“阳明脉衰”之势[6],故女性生理功能的变化以“阳明脉衰”为转折点,女性年至“五七”,则阳明脾胃之功渐弱,肾之精气由盛及亏,天癸由充及衰,孕育机能开始衰退。高龄妇女正处于“阳明脉衰”阶段,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则积滞痰湿易壅,易生内热,胎元易堕;加之气血生化乏源,后天之本不养先天,肾之元气失充,故胎元失其妊养,难以维系。故高龄女性先兆流产的发生与肝、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因现代社会环境变化,高龄孕产妇占比不断增加,但低妊娠率、高流产率仍是该人群不可避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中及时、有效地防治高龄女性先兆流产应重视中医辨证施治。综诸中医医家所述及相关文献研究,临床高龄女性胎漏、胎动不安多以肾虚为本,血热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亦与肝、脾胃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为临床治疗高龄女性先兆流产提供中医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