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方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1],其思想观念集中体现在《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2016)一书中。这种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在全国几十所高校思政课中得到了运用,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张学新教授2019年在北京、武汉等地成功举办了三期全国高校“思政对分工作坊”,从理念到实践给全国一线思政课教师做了培训,并邀请陈瑞丰等在全国较早实践对分课堂的思政课教师在工作坊上了示范课。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8年开始关注对分课堂,参加了2019年在北京、武汉的思政工作坊活动,2019年下半年全校思政课教师开始运用对分课堂进行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对分课堂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半时间教师讲解,一半时间学生独学和讨论。从实质上看,对分课堂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被动与主动的对分,“师生权责对分”[2]106,既不同于传统课堂以教师中心的传道姿态,又不同于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以学生中心,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实现了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张学新指出:“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操作是把教学划分为讲授、内化和讨论3个过程,包含教师精讲、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5个环节。”[3]245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两种操作流程。当堂对分的流程是教师讲授45分钟→学生独学(作业)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全班交流15分钟。隔堂对分的流程是小组讨论(上次内容)30分钟→全班交流15分钟→教师讲授45分钟→学生独学(课后完成作业)。当堂对分与隔堂对分主要区别是前者将学生独学和完成作业放在课内完成,后者者是在课外完成。当堂对分能够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因此下文选择当堂对分进行介绍。
(一)教师讲授45分钟。对分课堂在讲授部分的最大创新是提出了导读式讲授法,教师主要讲解书本理论框架,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导读式讲授需要立足于优秀的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材一段一段的导读,着重向学生讲解课程的知识框架,讲解重难点内容,讲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传授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讲授内容应精当,做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做到精讲留白。传统课堂的教师讲授太多,学生不易消化,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内容不够突出,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二)内化独学15分钟。对分课堂在学习方法上的最大创新是提出了“亮考帮”的独学和讨论工具。亮即亮闪闪,学生总结出教师讲授和自己阅读教材时觉得经典的句,写出来准备在讨论交流时与小组同学分享。考即考考你,学生在自己对教师讲授或教材觉得理解了的地方拟出一两个问题,准备在小组讨论时考考同学。帮即帮帮我,学生将自己听讲或阅读教材时不懂的地方写出来,在小组讨论时向同学请教。学生在独学阶段围绕教师的讲解和教材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完成“亮考帮”的反思性作业之后,还需要完成一定的微信“对分易”①对学平台上的自测题或论述题,由此检验内化吸收的效果。内化过程是对分课堂的特色,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反思课程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养成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而不像传统课堂的教师进行全程表演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没有激发出来。
(三)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各15分钟。对分课堂的讨论始终在是“亮考帮”的工具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分享亮闪闪的心得,互相提问考考你,互相请教帮帮我,小组讨论应解决普通问题,不断凝练高层次问题。全班交流阶段是将小组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同学都不能回答的问题由老师解答。对分课堂的讨论是在学生听了教师讲授、运用了“亮考帮”的工具准备之后进行,讨论既有课程知识的基础,又融入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讨论的针对性和效率。对分课堂在讨论方面的特色是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大量地开口”,通过语言表达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这正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养。全班交流阶段可以分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三个步骤。教师随机抽查三至四组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华,提出小组讨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他组的同学或教师来回答。全班同学自由发言提问,教师帮助解答。最后,教师对课堂做简单总结,对学生遗漏的需要深化的问题提出来讲一下,结束整个课程。
张学新指出:“对分课堂不是一两个环节的改变,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理念的全面改革,在简明的操作流程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5]Ⅲ对分课堂贯彻了最近一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教学理论的主要原则,借鉴了人本主义注重满足学生需求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动机,借鉴了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基于学科体系而形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借鉴了建构主义提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种过程,借鉴了行为主义从行为角度考察学习结果,这些理论为对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对分课堂具有两个突出优点,非常适合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一是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符合高校思政课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对分课堂主张根据行为指标评价学习效果,提出了基于行为的能力目标,“学习的唯一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的范围超出了认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和美德意志”[3]159。对分课堂运用“亮考帮”的讨论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在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判断和评价中,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分课堂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实现了“知识建构、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合一”[6],正符合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二是对分课堂“简明易用、不分学段、不分学科、不分规模”,能适应高校思政课中班授课的要求。普通教师听完介绍就能运用对分课堂。对分课堂对教学设施没有特殊要求,不依赖于网络,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也可以不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很多教学方法在派出强大教师阵容的情况下,做一块试验田,效果都很好,但难以普及,其意义是非常有限的。对分课堂无论在小班还是大班都能运用,小组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参与度和效率。
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九章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例讲解对分课堂的运用要领,本次课选择当堂对分的形式。
第一阶段,教师讲授45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向学生讲明本次课的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本节教学时长2学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提出过程,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科学掌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重点是了解中国梦的提出过程及其科学内涵,难点是理解中国梦的实质及实现路径,阐明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一些核心概念进行讲解,如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概念需要重点解释。将以上信息在课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清楚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条件。教师讲授时基本不提问和组织讨论。
教师围绕教材进行导读式讲授。让学生翻开教育部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第九章第一节。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国梦的提出过程。由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中国梦,再回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追梦历程,教材以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寻梦追梦圆梦的光辉历程。最后教材点明了提出中国梦的意义,认为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接着讲第二个问题: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出发进行阐释,讲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讲解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着重讲解何为家国天下情怀;接着讲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最后讲第三个问题,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清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最后强调一下实现中国梦必须实干。其中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是重点,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难点。
第二阶段,内化独学15分钟。内化独学阶段需要给学生适量的明确任务,让独学有一定的方向,同时又给学生留一些自由思考的时间。内化独学阶段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不能交流。本次课的独学材料主要是两个:一是阅读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理解教师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知识体系和要点。二是阅读拓展资料,在“对分易”微信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区阅读教师提供的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和《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两篇文章。
学生独学阶段要完成的作业主要有两个:一是运用“亮考帮”的工具,要求学生总结出自己的最大收获,分享已学懂的内容,并说明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运用亮闪闪的工具,摘抄的典型语句有:(1)习近平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4)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学生运用考考你的工具,向同学提出的典型问题有:(1)什么是中国梦?(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3)如何实现中国梦?学生运用帮帮我的工具,向同学请教的典型问题有:(1)为什么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什么是中国精神?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精神?(3)当代大学生如何使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联,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二是在“对分易”教学平台上做第九章第一节的在线测试题,本次在线测试题目为与中国梦相关的8道单选题。学生在线提交后便能看到答案解析,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30分钟。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对话各15分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上课前按开学时划分的四至六人一小组安排座位,在讨论阶段,先运用亮闪闪的工具,小组成员向其他组员分享自己写的经典语句,分享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分享的经典语句发送到微信“对分易”教学平台讨论区的小组讨论版,小组同学可以在同学的分享语句之下发表评论。其次运用考考你的工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出自己所拟的问题,让同学回答,同学回答之后自己分享答案;最后运用帮帮我的工具,小组成员互相谈谈自己的困惑或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同学互相帮解答。如果小组成员都不会解答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到全班交流时向全班同学请教。教师在小组讨论阶段需要管理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尤其是鼓励普通学生多发言。
全班交流和师生对话阶段,每个小组依次将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如果没有同学能够回答,教师就需要解答问题。本次课全班交流阶段需要教师解答的问题有一个,即“为什么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主要从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正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因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需要做一下简短的总结,总结一下本次课主要讲中国梦的提出过程、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重点是理解中国梦的内涵,难点是理解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教师简单评析学生的讨论情况,本次同学讨论问题比较认真和深入,需要注意和深化之处是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课程到此结束。
对分课堂虽有简单易用、即学即用的特点,但是要用好对分课堂,对于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是运用对分课堂较早的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学研讨会上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时,仍存在一些与对分课堂理念相背的作法或误区,现略总结如下:
误区之一:教师讲授没有忠实于教材。张学新指出:“忠实地呈现该教科书的材料,就能基本提供完整、丰富的教学内容”[3]17,教师在导读式讲授中,可以一段一段地讲解教材,告诉学生重点在哪里,对个别难点进行深入讲解,讲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教师在相关知识点上的认识和体会。因此对分课堂需要依托一本优秀的教材,优秀教材凝聚了资深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高校思政课正好拥有国家汇集高水平专家编写的统一教材,而且教育部也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好统编教材。思政课运用统编教材面临着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教育部2020年1月发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在谈到思政课教师用好国家统编教材的要求时指出:“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7]教师如果忠实于教科书进行讲解,会被学生和同行认为是照本宣科,但偏离教材太远,引伸太多又偏离了对分课堂导读式讲授的要求。笔者认为思政课的导读式讲授要依托统编教材,按照教材逻辑顺序进行讲解,在具体概念、原理及重难点问题方面加入教师的理解,在导读式讲授与照本宣科之间取得平衡。
误区之二:教师讲授精讲不留白。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一副传道授业解惑的姿态,总希望把课程内容讲的全面系统、讲的深入透彻,追求把所有课程内容都告诉学生,还想讲得生动有趣。张学新指出:“在对分课堂中,这些观念都被颠覆,教师恰恰不需要讲得太系统、太完整……对分的讲授原则主要是精讲和留白,简称‘精讲留白’。”[3]15教师应该依托课本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各种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在课程中的地位,为学生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提供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做导读式讲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仅要告诉学生去学什么,还要告诉学生如何学。留白是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和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去钻研和发现精彩,“相信学生是可以自主建构的”[8]197。教学讲授不需要卖弄学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正是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育,其实再高深的灌输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优秀教学。
误区之三:教师为小组讨论设计论题。一些教师在运用对分课堂时给学生设计了小组讨论的题目,这是在对分课堂运用上的误区。张学新指出:“一些教师听到小组讨论,就以为自己要设计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殊不知,这与对分的基本理念正好是相悖的。”[3]24对分课堂是要让学生在听讲和独学中发现问题,先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再到全班交流中去寻求帮助直至向老师请教。因此,教师不必绞尽脑汁设计高大上的讨论题,而是让学生在独学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反思所学内容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才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多的展示精彩。
误区之四:教师没有最大限度的鼓励普通同学发言。在对分课堂的讨论交流环节,教师尽量不要成为发言的主导者,也不要让积极发言的学生讲太多。对分课堂不是一种培养精英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特别重视普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给予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最基本的尊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维护学生的价值与尊严。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不能以传道者的姿态自居,不能有形或无形地贬低学生,对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都要给予发言机会,需要鼓励“每个学生大量地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检验和完善学习成果。学生的能力正是在生成错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形成的,因此要给每一位同学交流讨论的机会,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
误区之五:对分课堂的考核仍偏重考试分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虽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但实际的教育过程仍偏于讲解理论知识,没有真正触及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较小。张学新2019年在思政对分工作坊的教师培训中指出,对分课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提出平时成绩占总评的60%,签到占总评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的20%。对分课堂批改作业重点在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重视考察学生参与对分课堂讨论的过程。教师批改对分课堂的作业,不再用依据对错去打分,重视考察是否完成、完成态度及创新等方面。传统理念要求教师仔细批改作业,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批改结果。对分课堂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发现错误和疑问,从而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小组讨论是学生纠正错误和解决疑问的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和监督者”[3]75。在对分课堂中,很多教师仍将期末考试作为思政课考核的重点,平时作业仍以对错为主要考核因素,没有转向行为与能力的考核。
[注 释]
①“对分易”是一个永久免费使用的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对分课堂官方教学平台。平台具有存储和发布教学资源、收发和批改作业、在线自测、分组、讨论、课堂提问、考勤、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投票、弹幕讨论、统计成绩等功能。微信关注“对分易”公众号即可免费注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