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云,张晓光,杨淑玉
(佳木斯大学a.人文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重点举措第1条提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课程和专业思政建设,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第1条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从上述国家层面出台的教育政策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这一群体,而是涵盖所有专业课程和专业课教师。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交锋,形成了多元、多样、多挑战的复杂环境,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课程思政打破传统意义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由思政课引导的“垄断地位”,通过专业课的隐性思政教育,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贯穿于专业课中,“充分利用专业课的育人资源和专业技能知识,让专业课教育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宽课堂主渠道,逐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的新格局。”[4]课程思政是高校“大思政”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同样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重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内在的德性和修养。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内容涉及面广,含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历史知识,具有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库,在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制度等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因此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史课程能否真正实现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思政元素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史课程知识体系中。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注意吸收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及文物考古方面的新成果。优质教材有助于提升培养人才质量,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读教材,如何运用教材,如何挖掘教材的潜在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智慧与德育功效,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入手,移入到智慧教室、网络课、研讨课或是体验课等,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心理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突显思政育人的实效。
例如,在讲到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时,结合动态历史地图、影视资料等再现张骞一路西行的不易,以及矢志不渝、持汉节不失。再结合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并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从史实的学习与感悟中体会责任与担当;从古今发展的对比中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承继性,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内在功能,利用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古代史课程学习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多内容的学习与领悟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虽说学习场所发生变化,但是中国古代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仍然发挥作用。中国古代史课程实践教学场所可以是博物馆、纪念馆、历史古迹或遗址等。这些场所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视觉效应和代入感,能很快融入那段历史或走入历史人物的情境,对学生的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讲到西汉经济发展时,可以带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素纱襌衣、漆器等,体会古代手工业者的工匠精神,执着于做一件事情,做到精益求精。进入新时代,中国制造许多大国重器,同样也需要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在赞叹古今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萌生自豪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踏实的作风、坚守的力量。
教师不能忽视课后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如课后作业、课后小组学习交流、课后实践等,它们与课堂教学活动一道构成了全程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或是通过学生对作业内容的理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是否具备了真正的“德能”。
例如,中国古代史课程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每月的读书汇报。这一活动是以寝室为单位完成,每个学习小组集体拟定本月读书主题,组长带领成员一起阅读、讨论,并形成小组读书心得,既有文字稿也有PPT,最后选派代表在班级汇报。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以及进取精神。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留心关注每组的动态,在课后继续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观察,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成才,这样才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契合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育人目标。
1.选取合适的融入点,切忌生搬硬套
专业课的每一章节都已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随意加入思政元素会破坏教学的整体性,学生也会有不适感,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但若将思政元素都放在课堂总结时讲,又显得过于形式化,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结合授课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时事新闻动态等因素,选择最为恰当的融入点和融入方式,这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2.加强课后指导和交流,延伸思政育人功能
个别教师认为,作为专业课教师,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课后是学生的自主时间,似乎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关联不大。事实上,只有将课堂和课后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全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才显得更有生气和持续性。因此,专业课教师还需在课后继续指导、引导,通过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将学生成才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融为一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3.制定育人教学评价标准,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时,应积极主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做到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并存。因此,教学评价标准不仅涉及中国古代史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应体现对育人价值的关注。下面以本课程中的第四章第二节“变法运动”为例,制定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表(见表1),此表可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教师应及时对评价表中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衡量是否完成本次课的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
表1 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表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值得分思政目标40%诚实守信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情况英雄(先锋)文化培育情况掌握诚实守信意识,并践行。10知道诚实守信的重要,能遵守。6基本理解诚实守信,有选择性履行。2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关系,具有强烈爱国意识。20了解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性,有爱国意识。10没有意识到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性。5认同英雄(先锋)的价值引领,争当先锋模范。10熟悉英雄(先锋)的历史贡献,养成正确英雄观。6了解英雄(先锋)的历史贡献,需引导认识其时代价值2
1.增强“课程思政”理念
中国古代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学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锤炼“课程思政”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课程思政能否发挥其育人效能关键也在教师。首先,教师要关心时事政治,养成收听收看中央台及省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浏览“学习强国”及地方党报党刊的习惯,注重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应参加多层次的教师培训,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从而使教师达到主动育人、甘于育人、乐于育人的效果。最后,还需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定期召开研讨会议,交流课程思政学习心得。
3.融合“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古代史课程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策略、文化科技成就、人文精神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应深入领悟其要义,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国防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弘扬进取精神等方面下功夫,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试卷、进头脑,实现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