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2020-02-04 07:45杨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保育员保教课程体系

杨芳

[摘           要]  学前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至关重要,而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强、素质高的保育人才。作为保育人才的储备库,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承担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并未出台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程度地妨碍了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为学前教育输送优秀的、合格的保育人员,从而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从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际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尝试设计科学、系统、规范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1-0104-02

一、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

21世纪是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飞速时期,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第一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①,保育员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成员,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教师的助手,承担着教育和保育幼儿的双重任务,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響。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保育工作者普遍存在文化素养低、年龄结构大、流动性强、专业认知程度较低等问题,大部分保育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前培训,仅靠日常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老带新、社会机构培训等方式学习相关的保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提高全民素质的工作需要。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设立“幼教保育”专业,专门针对保育员岗位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已合并到“学前教育”中。2019年,为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工作,新增了幼儿保育专业,确立了幼儿保育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方向,从政策上对幼儿保育专业有了详细的定位。然而目前全国仅上海的部分中职院校开办了幼儿保育专业。此外,教育部并未出台专门针对培养幼儿保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是沿用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有些院校使用的是社会培训机构的保育员教材,内容重复、新旧理念混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幼儿保育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杂乱无序、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的保育人才无法满足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需要,大大局限了幼儿保育专业的发展。因此,为提高幼儿园保育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打好终身教育的第一场战役,迫切需要制定科学、系统、规范、完整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核心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方案建设及实施探析

(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儿童具有年龄阶段小、可塑性强等特点。学前期是幼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任何与幼儿接触的人员尤其是保育员的一言一行均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性格等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首先,幼儿园是婴幼儿最早进入的集体教育机构,保育员与幼儿朝夕相处,承担着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中最基础的工作,这就要求幼儿保育人才不仅应有丰富的保育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应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在认真做好保育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开展科学的教育活动,掌握各个生活环节中科学的先进教育理念;专注保育契机的同时,做到“保教并重,保中有教”。其次,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学前儿童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健全、较为情绪化,其行为举止尚在规范化阶段。这就要求保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综合上述职业要求,笔者认为幼儿保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幼儿保育和教育理论知识、职业道德良好,并能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保育工作的要求,熟练掌握幼儿保育工作的各项技能,具有一定文化和艺术素养,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热爱儿童、有责任心,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观察敏锐、身体灵活、富有朝气,能够独立开展婴幼儿保育工作,能辅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同时具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深造学习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科目健全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幼儿保育专业尚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本文基于保教结合的原则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在专业必修课程选择方面,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相互交叉之处;另一方面,从幼儿园保教实践出发,融合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个模块,探寻创新设计新思路。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公共基础课是提升幼儿保育人才文化素养的最基本课程,是开展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基础,具有任何专业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地位。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笔者认为应包含文化基础课、思想政治课、文化选修课三部分内容。其中,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历史、公共艺术7门课程;思想政治课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班/团活动、政治学习6门课程;文化选修课包括:物理、职业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学4门课程,每名学生任选两门选修。

2.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是幼儿保育课程的主体,是开展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当前幼儿保育对象年龄由3~6岁扩展到0~6岁,并且就业单位范围从幼儿园扩展到早教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为了满足就业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细化,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保教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师应将专业课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营养与配餐、托幼园所保育工作入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保育员、学前儿童行为与观察、幼儿文学作品賞读9门课程,为幼儿保育人才贯彻保教并重的理念打下基础,也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石。专业技能课包括:音乐素养、幼儿歌曲弹唱、幼儿美工基础、幼儿舞蹈基础、幼儿园环境创设5门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奥尔夫节奏教学、蒙台梭利教学法、幼儿教师口语、化妆4门课程,学生可任选2门进行选修。

3.实践课模块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实践对学生熟悉了解就业环境、了解专业特点、掌握保教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若能基于系统的工作过程逻辑划分学习领域,可有效防止课程设置与工作现实的脱节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的僵化,同时提升课程内容与幼儿保育实践的契合度,有效缩短幼儿保育学生的工作适应期。做到层层深入、样样细化、门门掌握,要求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贯穿于三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可采用专业认知实习(1天~2天/第一、二学期,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保教见习(2周)、教学见习(3周)、保教实习(4周)、顶岗实习(1学期)5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学模式的选取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幼儿保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沿用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好地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丰富教学方式、推动校园共育。

1.理论与实践并重

幼儿保育专业旨在培养保育技能型人才,且学生实习和工作时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创新保育技能策略已迫在眉睫。首先,创建配备齐全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具备实操条件的实训教室,为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其次,教师在熟练掌握保育技能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演示和讲解,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最后,加强学生的实操练习,通过仿真实训,大大提升实操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为缩短工作适应期打下夯实的技能基础。

2.丰富教学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与“理实一体化”实训模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教师答疑过程中再次突出重难点,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每次见、实习前,让学生分组对见、实习内容进行模拟实操,由小组之间进行评分、互评,找出彼此之间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讨论;最后,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短板,聘请幼儿园的保育专家、保健医生到校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实例让学生对专业有进一步了解,为后期的教学、实习做好铺垫。

3.推动校园共育

与幼儿保育专业相关的单位或机构颇多,如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可以各县市教育局为平台,建立“幼儿保育专业实践基地”,开设“教学研训”一体化的实训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学、做、思完美结合。

(四)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不仅是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而且是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估手段之一,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形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改变传统评估体系

传统的评估模式不能全面展示学生的能力水平,应将传统的2∶3∶5改革为3∶4∶1∶2的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即课堂占30%,期中、期末考成绩占40%,平时成绩及作业完成情况占10%,每学期的见实习成绩占20%,并采取优、良、中、及格、差等级制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有效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出现,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能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2.构建新型毕业成绩评定模式

传统的毕业成绩评定以学科课程通过率为基准,倾向于笔试成绩的评定,忽略实践成绩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毕业成绩计算公式,即:毕业成绩=各科综合考试成绩×50%+保育员职业资格考试成绩×20%+顶岗实习鉴定成绩×30%。幼儿保育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责,是辅助教师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和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的专业技术型人员。幼儿保育的发展决定了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幼儿保育人员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教合一。

综上,笔者基于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结合临近专业即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尝试设计幼儿园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学前教育输送具有专业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实践功底、忠诚的职业态度和强烈的幼儿园归属感的幼儿保育人才,为培养符合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要求的保育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宋彩虹.工学结合的专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为例[J].上海商学院报,2009(6).

[2]宋彩虹,张艳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以上海市学前教育现状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3).

[3]冯敏华,朱晨晨.基于保教一体化的新型幼教保育人才专业化培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7).

[4]许可纯.学前教育专业(保育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广东省某职业院校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7).

[5]田茵.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6]杨达,王威.幼教保育人才的素养及培养的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保育员保教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荷兰0~4岁婴幼儿保教质量评估和提升项目及启示
漳州市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探究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推动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德国汉堡市将增加幼儿园保育员
浅谈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