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阳
[摘 要] 普通高中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形势严峻。如何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课题。“1+X”证书制度的试点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明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企业需求是根本。当前的改革定位是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
[关 键 词] 中职;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1-0006-02
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及高素质劳动者。在本地区,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生源总量由“十三五”之初的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大体相当”缩减到如今的只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0%~40%,生源总量及质量均明显下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生源总量和数量明显下降导致的发展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从学校层面来讲,招生人数下降,同时伴随着学生基础普遍下降,一线教师最明显的体会就是学生怕学、教师难教;(2)毕业生难就业,由于学生基础偏差,加上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仍然以合格性评价为主,所谓的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学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员,用人单位为学校提供赞助的显性层面。一方面是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难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确实缺人,招不到合适的人,矛盾凸显。这是当前中职学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中职学校如何突破重围,通过改革来求发展,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课题。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1+X”证书制度并提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方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让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看到了希望,“1+X”证书制度的试点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的明灯。
一、什么是“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中的“1”指学历证书,其作用是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的是个体的职业水平和能力。
当前职业院校推行的双证书制度与“1+X”证书制度,其本质上不是简单证书数量的叠加,而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代替职业资格证书的升级。“1+X”中“X”属于变量,其根本是学生获得岗位需求所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会计专业而言,“X“除了由会计技能等级证书所代替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可以包含会计专业岗位对其他技能所需的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等。
二、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一)为专业改革指明方向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会计专业而言是迷雾中的一盏明灯。学校、企业、教师、专家、学生、员工,多层次、多角色全面协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从而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侧重于学历教育向具有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方向转变。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案等方面协同入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人才。
(二)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会计专业成为过剩专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是处于就业劣势。启动“1+X”证书制度,原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将被会计职业技能證书所代替。学校通过引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根据市场需求获得计算机等其他证书,从而在就业时突显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三、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企业需求是根本。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需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当前的改革定位是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
(一)根据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且掌握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依照知识点来构建的。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学校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由专业教学骨干、企业人才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直指岗位需求,即所学为所需,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融合融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基础和扎实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二)依照培养目标,改变教学内容
“1+X”证书制度实施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是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其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对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对职业证书的“X”除了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外,还要包含计算机等级证书和普通话证书等其他岗位需求的技能等级证书。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企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及时跟上。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会计专业根据标准开设课程,进行精准化教学。课程设置上涵盖理论基础和技能等级两大块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技能实训。由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高级会计人才和行业专家组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与技能等级考试所需的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进行有机融合,编写校本教材,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安排珠算、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技能课程。
(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企业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载体,企业所需、岗位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因此学校层面不能闭门造车,深化产教融合需要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深度合作,把“生产企业”打造成“学习工厂”。当前会计专业知识更迭较快,淘汰旧知识的频率也不断提高。对学校来说,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开展会计专业教学的需求。“走出去,请进来”,学校派优秀教师到企业顶岗,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会计工作的实际中。确保学生及时掌握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财税制度的變化,了解最新的财税要求,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四)加深校企合作,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学校考核合格发放毕业证书,而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企业对毕业生不满意。众所周知,在企业中某些从事会计工作或与之相关的岗位,中职毕业生能够胜任,但用人单位却宁可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目光从中职转向高职。究其原因还是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学生工作后,企业还要花费大力气进行培养。对学校而言需要加深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校要学会“放手”。传统的学校教学中,学生的评价由学校组织的基础性、结果性评价,评价结果与学历证书挂钩,未能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应联合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学校、企业等共同开发职业技能的标准,兼顾学校和企业的评价需求,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企业必须全程参与。
“1+X”证书制度的试点只是起步,对会计专业而言,在教学改革中应该不断探索,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拓展“X”的范围,让学生学有所用,努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成岩.中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财经界,2019(26).
[2]贺叶飞.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政策选择能力培养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9(19).
[3]李政.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
[4]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9(7).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