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倜生
八、老僧入禅势
【练法】
1.右半仆步
由立正势,右腿侧出一步,左腿向下蹲屈,右腿伸直作半仆步;同时,左手作拳屈于肋旁,右臂伸于右腿上,右手作掌,上体直立。
2.坐身立足
右足尖跷起,右手指尖攀于足尖上,身向下坐,上体直立。
3.立身抱腿
上体直立,两腿变成骑乘步,两手由裆内攀托两膝盖后腿弯处。目平视。
4.还原立正,两臂放下。右腿收回与左腿靠拢,还原立正势。
接着练左仆步。唯先作半仆步之势。
【注意】
1.第1动,上体不可过于前倾。
2.第2动,练时腰部宜多用力,否则易于倾倒。
3.第3动,上体宜立起不可前倾。
【功用】
1.第1动,为下肢运动,练习拳术中之半仆步。
2.第2动,为下肢运动,强健腰肾。
3.第3动,为全身运动。
九、铁牛耕地势
【练法】
1.握腕屈臂
两臂屈于胸前,右手握拳上指,左手握于右腕上,以助其力。
2.探拳下打
左腿前进一步,左膝屈作左弓箭步,上体向前深屈;同时,右拳向前斜下方打出,至拳上端能着地为止,右臂伸直,左手仍握右腕。
3.还原立正
两臂放下,左腿收回与右腿靠拢,还原立正势。
接着,左右手握左腕,右腿屈膝前进步。
【注意】
1.第1动,上体直立,不可前俯后仰。
2.第2动,作弓箭步时,踏出之腿,尽力前屈,后腿尽力伸直。
【功用】
1.第1动,为上肢运动。
2.第2动,为腰部运动,以全身之力注于一拳,使支拄之,故能增长腕力也。
十、青龙摆尾势
【练法】
1.侧推掌
左腿侧进一步,屈膝作左弓箭步,两手作掌,向左推出与肩平,立掌坐腕,右臂在左肘下与左臂平行,上体半面向左转。
2.揉身架打
左臂向上高举,微屈于顶上,左掌心轉向上,右臂向前打出伸直,右手立掌坐腕,掌心吐力,上体向左转正。目前视。
3.领手右摆掌
上体向右后转,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两足尖随之后转,作右弓箭步;同时,左臂向后伸直与肩平,向右方摆掌,运行至与鼻端对准为止,掌心向上,右臂屈于胸前,右手立掌置于左腋下。目视左掌。
4.领手左摆掌
上体向左转,左腿屈膝,右腿伸直,两足尖随之后转,作左弓箭步;同时,左臂向左方摆掌,运行至与鼻端对准为止。左掌翻转,掌心向下,右手仍置左腋下。目前视。
5.还原立正
两臂放下,左腿收回与右腿靠拢,还原立正。
接着做右侧,动作相同,唯先向右作推掌。
【注意】
1.第1动,向左右推出时,身手腿各动作务须一致。
2.第2动,姿势宜正确,掌心吐力前打。
3.第3动,摆掌时,掌锋宜用力,身手腿各动作务须一致。
4.第4动,与第3动同。
【功用】
1.第1动,系平均运动,为拳术基本姿势,并练习桩步。
2.第2动,为肩背运动,臂架敌肘后,进掌前击。
3.第3动,为腰部兼肩背运动,引领敌臂使之前跌。
4.第4动,与第3动同。
十一、左右偏马势
【练法】
1.手叉腰
两手叉腰,并足直立。
2.腿前举
左腿向前平举,足面绷直。
3.足尖上跷
左足尖跷起,足踵用力前蹬。
4.骑乘势
左腿向左摆,至左侧方落地,两膝屈,蹲作骑乘步。
5.还原立正
两手放下,两腿伸直,左足收回还原立正势。
接着做右腿,动作均同,唯右腿向前平举耳。
【注意】
1.第1动,身体直立,不可动摇。
2.第2动,腿举起,足尖、膝盖,与胯宜成水平,上体不可前俯后仰。
3.第3动,足尖跷起,上体仍不可动摇,右腿在下宜绷直勿屈。
4.第4动,作骑乘步时,两膝盖不可过足尖之外。
【功用】
1.第1动,两手叉腰,练习他种动作时,可免上体摇动。
2.第2动,为下肢运动,练习弹腿术之举腿。
3.第3动,为足关节之运动,练习拳术中腿部收胯。
4.第4动,为膝关节及胯关节之运动,练习拳术之蹲身法。
十二、燕子啅水势
第一段
【练法】
1.两手交叉
两手腕相搭交叉于胸前,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
2.分手势
左腿向右前斜方进一步,屈膝作左弓箭步;同时,两臂分开,右臂向右斜上方伸直,掌心向上,左臂向左后斜下方伸直,掌心向下,上体左转微前倾,头左后转视左手。
3.两手交叉
左腿收回靠拢,左臂亦屈回,两腕仍相搭,还原两手交叉势,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4.左分手势
与第2动同,唯右腿向左前斜方进,两手分开,左臂向左前斜上方伸直,右臂向右后斜下方伸直。
【注意】
1.第1动,上体宜直立不可前倾。
2.第2动,上体不可过于前倾,作弓箭步后足踵不可翘起,前膝盖前屈之度,不可逾足尖线之外,手足身运动均须一致。
3.第3动,与第1动同。
4.第4动,与第2动同。
【功用】
1.第1动,系两小臂上举,为肘关節之运动。
2.第2动,为腰部运动,又可作平均运动,可按拳术剪手法应用。
3.第3动,与第1动同。
4.第4动,与第2动同。
第二段
【练法】
1.右扑面掌
身体左转,左腿前进一步,屈膝作左弓箭步;同时,左臂屈于左肋旁,手心向上,右臂举起,右手向前打出,横掌手心向前。
2.两手伏地
上体向前深屈,两臂伸直向下落,至两掌着地为止。
3.左扑面掌
上体徐徐直立,向右后转身,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两足尖随之右后转;同时,两臂举起,右臂由上向下屈于右肋旁,右手心翻转向上,左臂向前伸直,左手横掌向前推,作左扑面掌势。
4.两手伏地
上体向前深屈,两臂伸直向下落,至两掌着地为止。
【注意】
1.第1动,上体宜直立不可前倾。
2.第2动,上体前屈,头宜抬起,否则难免脑充血之害,后足踵不可跷起,背如砥之平。
3.第3动,手臂腿与身体后转,动作均须一致。
4.第4动,与第2动同。
【功用】
1.第1动,为平均运动。
2.第2动,为腰部运动,为拳术中练习身法最妙之术。
3.第3动,为腰部运动。
4.第4动,与第2动同。
第三段
【练法】
1.右扑面掌
上体左转,左腿前进半步,足尖点地,作左丁虚步,两腿微屈;同时,左臂屈于胸前,手心向上,右手向前打出,横掌掌心向前,两手若抱球状。
2.左扑面掌
左足落地,右足踵举起,作右丁虚步,上体向右后转;右臂由上向下撤屈臂于胸前,手心向上;左手横掌向前打出,手心向前,两手若抱球状。
【注意】
1.第1动,全身体重均寄右腿上,左腿仅点地而已,手足之起落,均须一致。
2.第2动,与第1动同,唯全身重点寄于左腿上。
【功用】
1.第1动,为上肢肩背及腰部运动。
2.第2动,与第1动同。
第四段
【练法】
1.举臂屈腿
右臂举起,大臂与肩平,小臂立于左耳旁,右手立掌,掌心向左,左臂横屈于胸前左手作拳,拳心向内;同时,右腿屈膝向后上方举起。目视右足踵。
2.还原立正
两臂右腿放下还原立正。
接着做左侧动作,动作相同,唯左右互换。
【注意】
第1动,腿举起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
【功用】
第1动,为平均运动。
十三、虎奔人身势
【练法】
1.抱肘
两臂屈于肋旁作抱肘势。
2.屈膝手伏地
右腿前进一步屈膝作右弓箭步;同时,上体向前屈,两臂向下伸直,两手掌着地。
3.右腿后撤
右腿后撤伸直,与左腿并齐靠拢。
4.上体后撤前冲
身向后撤,两臂屈伸向前钻出,两臂再徐徐伸直。
5.右腿还原
右腿前进一步,仍还原屈膝手伏地姿势。
6.还原立正
右腿撤回,上体直立,还原立正姿势。
【注意】
1.第1、第2动,上体前屈,头宜抬起。
2.第3动,臂宜伸直,腰部宜用力挺直。
3.第4动,身宜挺直,两手着力。
【功用】
1.第1、第2动,为腰部运动,治疗腰胯诸疾。
2.第3动,为下肢运动。
3.第4动,为肩背运动,增加两膀之力。
十四、陈抟大捆势
【练法】
1.举臂屈腿
右臂举起,大臂与肩平,小臂立于左耳旁,右手立掌,掌心向左,左臂横屈于胸前,左手作拳,拳心向内;同时,右腿屈膝向后上方举起。目视右足踵。
2.上体侧倾
右腿向右侧方落一步,右膝屈,左手伸直,作丁八步;同时,上体向右侧方屈,右手下落经腹前自右下举起,头右屈枕于右手掌上,左手下落伏于右膝盖上。目视左斜上方。
3.立身、两手上托
右腿向左靠拢与右腿并齐,上体及头复原;同时,两臂下落,分向左右侧举,伸直与肩平时,两臂再屈,两肘相并与肩宽,两大臂与肩平,两小臂直立,两手掌上翻,指尖向外,两腕门相对,向上托至左右两额上为止。
4.提拳下移
两手下落向左右分至肋旁,两手握拳,拳心向后,两肘尖向上提与肩平,两小臂向下垂置于两肋旁。
5.还原立正,两臂放下,还原立正势。
接着做左侧动作,动作相同,唯向左行之。
【注意】
1.第1动,腿举起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两臂屈伸时,切勿贴身。
2.第2动,身体侧倾,宜正向侧方,不可前俯后仰,以免倾跌,手足动作均须一致。
3.第3动,肩宜垂,掌心用力上托。
4.第4动,肩勿上耸,两小臂及手宜用力向左右分,与肘成直角,双臂上提。
【功用】
1.第1动,为平均运动。
2.第2动,为躯侧运动。
3.第3动,为上肢运动。
4.第4动,为肩部运动。
(未完待续)
(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