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喜欢观影追剧的人对这首《送别》一定耳熟能详,这首诗曾被《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多部影视剧录为主题歌或插曲,其婉转动听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作者李叔同,也就是集诗词、书法、作曲等诸多文艺大师名号于一身的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嘉兴。嘉兴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坛巨匠茅盾,艺术奇才李叔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不可尽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能产生如此众多名士大儒的地方必有不同凡响之处。
嘉兴有早已闻名遐迩蜚声世界的乌镇、西塘,有乌镇、西塘领衔的一众著名旅游胜地,更有那著名的南湖红船,如今,这一红色旅游胜地更是人来人往观者如潮。在嘉兴这块秀慧工巧的沃野里,大师的诞生似乎是水到渠成般地自然而然,而民间自古养成的研学风气,则是成就人的土壤根基。我们本期提到的徐长风先生就是这块肥沃土壤里的一位特异而平凡的人物。这位现年80岁地道的嘉兴原住民,普通而平凡,内向而睿智,携醇厚民风,蕴灵动思辨,从嘉兴向郑州走来,我们在《少林与太极》编辑部见到了他,他将由此走向全国读者,以一滴水的姿态展现一位嘉兴太极拳老人绚丽多彩的人生故事。
学武缘起
1941年5月,徐长风出生在嘉兴市一个米店账房先生家庭。幼年及少年的时光总是模糊而短暂,抗日战争的胜利锣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漫天红旗在他幼小的记忆里并没有留下多少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印象,倒是六七岁开始就要学着淘米做饭做家务,这,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之谓也。
时间很快来到1958年9月,徐长风进入浙江嘉兴毛纺厂,从学徒工做到正式工。进厂三年后的1961年9月,也就是徐长风20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铁道兵部队服役5年。服役期间,正值修建成昆铁路(成都至昆明),部队开赴云南四川交界处的工地执行施工任务。徐长风干过干式风钻打孔,由于没有喷水装置扑灭粉尘,每天都要吸入大量粉尘;当时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手持锹镐筑路基,50公斤重的水泥包一次5包两个人抬起就走,一抬就是一天;几百斤重的铁轨一根一根扛上路基再铆接成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铁路线。严明的军纪,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光荣的使命,到1966年9月退伍回到原单位嘉兴毛纺厂的时候,徐长风已经被军队这座大熔炉锻造成一名意志坚定、性格沉稳、多思少语、行事有恒的成熟青年。该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同厂从上海来的工程师戴应如先生在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一举一动胜风云变幻,顿生爱慕之意。打问之下,乃知是太极拳师董英杰所传杨式太极拳,遂直抒胸臆表示要向戴老师学拳。戴老师古道热肠应声而允,遂成为徐长风的终生老师。机缘到了,事成皆不费吹灰之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徐长风一头钻进了太极拳的浩瀚大海之中。
研武所得
自明末清初太极拳问世,至今已有300余年。其间习者日众,高手辈出,理论愈加系统,实践愈加精妙,沿革愈加有序,传承愈加广泛,说泱泱乎习者数以亿计,累累乎卷帙浩如烟海,绝非妄言。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习练者中,除极少数拜入师门得到真传又谨遵师训潜心修习用心体悟的弟子之外,绝大多数虽经多年苦练却所得寥寥,进境有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悟透太极拳理,收获或技击或养生或技击养生兼得的硕果。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其一,未得真传;再一,得真传而未用功苦练;又一,真传也得了,苦功也下了,而未用心去悟。“悟”,从心从吾,也就是“我”的“心”到底有没有得到感悟,形成心得,一个“悟”字似乎道破“太极”天机。所以,这“又一”往往是诸多修习太极拳者迷宫深陷的根本原因。
徐長风老先生也不例外,也在探索的弯路上踽踽独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戴应如老师是董英杰的入室弟子,理论和功夫都很扎实,徐长风得其真传毋庸置疑。徐长风性格沉稳,极有韧性,自从跟随戴师学拳,即夙夜钻研日日挥汗,苦练也无问题。但从25岁到50岁这25年时间里,徐长风却一直徘徊在妙境之外难窥门径。好在嘉兴人“尤慕文儒”的古风天生就长在他的骨子里,他在工作和练拳之余开始文武兼修,涉猎了大量有关书籍。他阅读了各门派的理论典藏,自学了现代医学的相关课程,针对性学习了传统的中医理论;再由此而及彼,到“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到道家、佛家经典论述,再到南怀瑾的“理、象、数”三者关系的阐述,甚至对最前沿的宇宙天体运动知识也饶有兴趣,每每读起便手不释卷。各种不同的知识在他脑子里萦回辗转,举一反三。终于,时间来到了1991年,那一年徐长风50岁,他的太极拳生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水到渠成、求得证悟就在这一年。
首先,徐老悟到了“找到身体圆的两极,然后头上顶,足下沉,并且要求同时做到”。诸多太极拳大家都曾言及“百会上顶”“足趾抓地”,其奥秘何在?
陈式太极拳近代重要传承人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百会穴领其全身……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又说:“两腿之劲,皆由大足趾领起……运劲足后跟儿踏地……实实在在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扣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人体形态形成了头上顶、足下沉的两极以后,头上顶是阳,是伸,是亢奋;足下沉是阴,是曲,是收敛。上下两极打开,全身伸曲同在,就很容易获得外界各种信息。信息到了人体内部,便可以用肩、髋关节的不同旋法,旋岀平衡又相反的拳架。
其次,徐长风认为,夹在头部和下肢中间的胸腹,须以肩、髋关节旋转为主线,用肩、髋关节不同旋法旋出上敛下张的“川字桩”大架,和上张下敛的“三体式”小架(前后反做),在行拳过程中随心所欲自然转换,并且同头、足的动作要领一样,要诀也须同时做到。“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陈鑫《太极拳论》)旋转也好,缠丝也罢,都是对由关节带领并完成的身体肢体运动的叫法。腿部的关节之根在髋,臂部的关节之根在肩,四肢的升降平移、直行斜运靠的就是肩、髋关节的运转来带动完成。由于这种运转必定是以弧形(圆的切线)为轨迹的,即形成所谓的旋转,或者按太极拳的圈内叫法叫作“缠丝”,则上下的内外旋配合,自然就是身架稳固所必要的。
其三,徐长风认为手的动作运行应合于任督二脉,向下向内运动之手要合于任脉的阴气下降,向上向外运动之手要合于督脉的阳气上升。此论亦符合“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祛病延年)之根本”的太极拳拳理(陈鑫《太极拳论》)。
其四,立身中正。历代太极拳大师都讲立身中正,浩如烟海的太极拳著述也讲立身中正,普通太极拳习练者也知道打太极拳的时候身姿要保持立身中正。很少有人像徐老这样感悟到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要立身中正,他认为,行住坐卧中的每一次肢体的蜷曲懈怠弯腰弓背都是对身体健康的一次损害。“葛优躺”的确很舒适,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我们的肌肉、骨骼、血管、五脏乃至大脑。
其五,徐长风还认为太极拳拳理要求严格做到的内外三合中的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行拳实践过程中极易被不自觉地分割成单独的“理”,因此要整合成浑然一体的“象”,才能符合太极拳运动的“数”。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头上顶足下沉劲力的同时做到,肩、髋关节旋转的大架与小架转换同时做到,手的起落暗合任督二脉气息的自然流转同时做到,每时每刻立身中正丝毫不得懈怠,否则就对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同时做到,身体外三合与南怀瑾“理、象、数”理论的无缝契合同时做到……这些悟道所得并加注的“同时做到”无一不显现徐老思辨的智慧,也无一不归于太极运行的大道。陈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陈长兴在所著《太极拳十大要论》中对此有精辟论述,恰与老子所述互证:“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陈长兴此论就是一句话:世上万事皆九九归一,太极拳学理亦不外此例。
其六,其七,其八……正是“真气似井喷,文思如泉涌”,白天有所得,夜晚耕不辍。春去秋来,日月更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一个奇思妙想生于脑海,一篇一篇心得感悟成于笔下,这些行动与思考结合而诞生的成熟果实如同采摘季的吐鲁番葡萄,香气四溢而甘之若饴,令人远观而弥羡,近玩而愈亲……
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勤耕不辍的实践研磨,厚积薄发的总结归纳,心有灵犀的悟道通达,终于把徐长风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带到了前所未有的上佳境界。30年过去,80高龄的徐长风老先生从来没有感觉到眼如此明,耳如此聪,四肢如此劲拔,五脏如此雄健。50岁之前,也许是年轻时的积劳所致,每年深秋入冬之际都会得一次感冒,伴以咳嗽,轻重不一。50岁以后,不仅这种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且平时一年四季均很少感冒,偶有风寒也是轻轻咳嗽几下就不治而愈。8年前徐老曾出现过腰椎间盘轻微突出的临床症状,两腿后侧有放射性酸痛,于是他在打拳练功时着意加强足底力的运用,自然也同时配合了他感悟到的头顶力的运用,3年前这些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且无再现。目前80岁的徐长风身体各项体检指标均正常,无退行性疾患,无常见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前些年全白的两鬓现在变得灰白,竟生出不少黑发;刚退休时眼睛有老花迹象,近年来不知何时居然也已消失,耳不聋眼不花,是实实在在的耳聪目明。徐长风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实例——正确地、坚持不懈地习练太极拳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毋庸置疑的正向作用。
虽然拳艺有了精进,但不争不斗的性格决定了徐长风对较技的态度,平生极少推手较技。多年的太极拳修习生涯免不了有同好拳友打问功夫进境,因此,前些年为体会心得而与师友有过有限的几次推手较技,结果均不落下风,受到对手点赞。就连戴师也认可徐老的感悟,称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希望他“水涨船高,永无止境”。
退休后的徐长风对太极拳有了开悟,心情更加放松,大脑更加活跃,又有了新的尝试与探索。他开始练习书法,主攻楷书,尤喜赵(孟頫)体,并且把太极拳的呼吸、身法等要领试着运用在书写运笔中,自谓已有独门秘诀。后来徐长风又学唱京戏,工老生,尤喜孔明,应用太极拳运气方法发声,因此《借东风》《空城计》里的唱段,徐长风开口即来,“咿咿呀呀”唱得有模有样。现在,每天上午徐老研磨太极拳,下午去公园与票友唱京戏,成为当地票圈小有名气的票友。预期不久要重拾搁置一段时间的书法,到时候书法造诣定会有新的精进。太极拳身法、运气方法与书法、京戏艺术如何结合,徐长风也有文字形成,相信不久也能分享给大众。
徐长风喜欢生活中所有的新鲜事物,玩某信,叫某滴,上某宝……
隨着在太极拳上得到的益处越来越多,徐长风让大家都来获得收益的想法也越来越迫切。他说,最最起码也要让喜欢太极拳习练太极拳的人也获得这些收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