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美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喜福会》为例

2020-01-19 08:1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文学作品

朱 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文法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83)

引言

美国文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核心必修课,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美国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美国文学教学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内容繁多,需要兼顾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师生均疲惫不堪,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课堂上满堂讲授文学史知识、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必须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进行探索。我们在美国文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了文学作品改编的英文原版电影,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喜福会》为例,介绍电影在美国文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经验,以期对提高美国文学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电影应用于美国文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美国文学课程以美国历史进程为线索,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学的起源、发展、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源起、发展和演变,把握美国文学史的重要时期,即殖民地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及其族裔文学的发展和特征。了解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作家,阅读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分析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内容、写作风格、文学价值,以及在美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美国文学课程兼顾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在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了解作家基本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作为美国文学教学的重点。文本细读是从事文学研究的重要起点,可谓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没有文本细读,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就是空中楼阁,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文学作品卷轶浩繁,文本阅读成为实际教学实践中最难实现的一步。诗歌和短篇小说由于篇幅较短,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但是长篇文本(长篇小说和戏剧)的处理却面临重重困难,理论上长篇小说也必须进行完整阅读,这样才能够了解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作家的写作风格、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等,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文学批评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即便相较于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国别文学而言历史相对短暂的美国文学,其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至少也要阅读二十几部,这在学生忙于准备升学考研、就业考证的大三下学期,无论老师如何督促,甚至威逼利诱,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鉴于此种情况,目前对长篇文本较为普遍的处理方式是读节选,但是节选的文本,无论选取的是多么精华的部分,均是原作支离破碎的残片,如同断壁残垣,尽管可以一窥昔日殿堂的华美,但是终究不能尽情欣赏完美殿堂的盛景,难免会令人感到遗憾。

如何在文本阅读任务繁重、学生时间紧迫的大三下学期较好地完成美国文学的教学?如何弥补阅读长篇文本节选对于文本理解和分析带来的困难和遗憾?我们在美国文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尝试将基于文学文本改编的电影引入美国文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电影一览文学作品的全貌,另一方面,可以将电影中基于节选文本的场景与节选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最重要的是,电影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看过改编的电影之后,学生更愿意对小说进行细读,思考更加深入,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美国文学教学中引入电影如同曲线救国,通过电影,达到了使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目的,可谓始于电影的观看和感受,终于文学文本的阅读和批评。

美国文学教学中引入电影,在理解作品和促进阅读方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可操作性强,深受学生欢迎。由于电影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胜于文本。而且当前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方便获取电影资源,利用手机、电脑在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处观看。教师布置观看基于美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完成,对于提出的问题,也愿意积极思考并进行热烈讨论。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观看电影,进行美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人文修养。

观看电影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英语学习。英语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性,课外学习尤为重要。黄源深曾明确提出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于课外[2],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而是强调课外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学生对于课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如何进行课外学习感到疑惑。教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看文学作品改编的英文电影,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此外由于教师会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自然会去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观看电影激发的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热情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文学文本的阅读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也会自然而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由此形成一个从电影观赏到文学文本阅读到英语水平提高的良性学习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观赏电影和进行文学文本阅读,夯实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同时由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特点,也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观看电影,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乐趣。电影和文学有人物刻画、有场景描写,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电影的欣赏或小说的阅读中,而忘记了是在学习英语,从而使必须学的苦役变成了想要学的快乐。此外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经典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瑰宝,经历了岁月的冲刷,语言往往比较优美,是学习语言的好范本,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胡文仲等学者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3]而美国文学教学中电影的引入将会改善这一状况,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电影,从而阅读英文文本,并对电影和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电影应用于美国文学教学的实践——以《喜福会》为例

在美国文学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资料,在课上进行口头汇报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但是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师生研讨,最突出的难题都是学生没有进行原著阅读,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多是来自于他人的资料,没有自己基于文本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缺少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想象,无法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甚至对美国文学学习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美国文学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文学史知识,生搬硬套文学评论观点,为了考试和学分而被动学习。这种情况使美国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导致文学课程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张冲教授结合自己在复旦大学的教学经验谈美国文学教学时指出,“文学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文学课堂中来。”[4]当然,他所提及的现代传媒涉及的内容可能比较广泛,但无疑将电影引入美国文学教学是其中值得尝试的一个方面。

在将电影引入美国文学教学的实践中,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去看某部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而要必须在课前、课上和课后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本部分以《喜福会》为例,介绍具体实施情况。

《喜福会》(TheJoyLuckClub)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代表作,1989年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达九个月之久,谭恩美也因此部作品一举成名,成为继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之后备受关注的华裔作家。

《喜福会》描写了四对华裔母女(吴素媛、吴精美,许安梅、许露西,龚琳达、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丽娜·圣克莱尔)的故事,四位母亲均出生于中国,成年后移民美国,而她们的女儿则出生成长于美国。小说探讨了成长于不同环境下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母女关系尤其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似乎是小说关注的主要问题,谭恩美本人也多次指出小说关注的是“家庭和母女关系”[5],但是小说还涉及到身份认同、中美文化冲突、孩子教育、男权社会下女性的遭遇等问题。小说的叙事风格也颇具特色,采用了多视角叙事手法,小说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包含四个故事,每个故事之前都有一个寓言故事。全书共十六章,三位母亲和四位女儿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两个故事(其中一位母亲吴素媛,在小说开始时已去世,她的两段故事由她的女儿吴精美代为讲述)。这样的叙事结构使读者能够从多角度倾听、了解和分析小说人物和事件。

《喜福会》由谭恩美与罗纳德·巴斯担任编剧,由华裔导演王颖执导,于1993年被搬上银幕,多位著名华裔演员如温明娜、邬君梅、周采芹、俞飞鸿、卢燕等参与了演出,该影片当年被评为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十佳电影,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十个国家上映,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最重要的是改编的电影忠实于小说文本。因此,在美国文学课上讲授谭恩美和她的《喜福会》时,我们将电影《喜福会》引入了课堂。

将电影引入美国文学教学时,我们在课前、课堂上和课后对学生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指导。在看电影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了小说的第一章“喜福会”,即吴精美讲述的故事,故事的讲述者本应为她的母亲吴素媛——喜福会的发起人,但是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应父亲要求,精美坐到喜福会麻将台的一方,取代母亲的位置,并讲述母亲的故事。选取这一章要求学生阅读是因为这一章由吴精美之口不仅讲述了其母抗日战争时期在桂林的遭遇,而且讲述了喜福会的由来,母亲组织的喜福会从中国的桂林到美国的旧金山,现在漂泊海外的四位母亲聚在麻将桌前,在人地生疏的异国他乡抱团取暖,既是好朋友,互相慰藉,又是明争暗斗的对手,尤其爱拿各自的孩子进行攀比。本章中四个家庭的人物在叙述或者对话中几乎悉数登场,阅读本章之后,学生对整部小说尤其是人物形象会有初步了解。

选取本章要求学生阅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本章之前的寓言故事《千里送鹅毛》中的那根鹅毛在小说中具有重要意义,母亲从千里之外的中国带来的一根鹅毛,最后由父亲转交给了女儿,女儿也最终理解了母亲和她对自己的期望。鹅毛的意象在电影里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电影一开始的镜头即是这根雪白的鹅毛,伴随着低沉缓慢的女声画外音,为整部影片奠定了既悲伤又充满希望的基调,令人印象深刻。

阅读完第一章之后,我们给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在看电影时进行思考,如:(1)小说中的四对母女,哪一个人物你最认同?为什么?(2)母女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是如何形成的?最终她们是如何互相理解的?你和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如果有,如何解决?(3)薇弗莱·龚是一名天才棋童,在国际象棋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但是她对母亲的督促和炫耀非常反感,并最终因此而放弃。亚裔父母往往对孩子寄予厚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你对这一现象如何看待?另外,这是否是对亚裔的定型化描写?(4)吴精美的母亲吴素媛在桂林逃难中被迫遗弃了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另三位母亲也有着自己的痛苦记忆,琳达年仅十二岁即嫁去夫家做童养媳;安梅的母亲,一个年轻的寡妇,被迫屈身恶霸做妾,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并被娘家抛弃,最后以自杀为女儿赢得了自由,映映虽然出身于锦衣玉食之家,却也只能嫁给一个十恶不赦的坏男人,母亲一代女性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女儿们呢?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除了提出具体问题,我们还会提醒学生关注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如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唐人街街道狭窄、房屋破旧、环境嘈杂,与周围干净整洁、高楼林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唐人街是四位母亲辛勤劳作和生活的狭小区域,也是她们成立喜福会相互寻求安慰的活动场所。单德兴分析了华人聚居唐人街的原因:“华人由于美国历史上的歧视,不得不画地自限,相濡以沫。”[6]通过唐人街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其他场景还有片首的那片鹅毛,龚琳达手持封面印有女儿薇弗莱照片的《时代周刊》走在街上时骄傲的神情,安梅母亲为了救自己的母亲毫不犹豫割下手臂上的肉的举动……

电影观看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观看之后,我们在课上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涵盖但并不限于课前提出的问题和提醒学生关注的场景。因为有具体的观影感受,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讨论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分组讨论,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进行陈述,其他组进行补充。另一种形式是随机请某位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两种形式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积极引导的工作,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且激发思想的碰撞。讨论之后,教师首先评价学生们的讨论,然后对讨论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指出电影在哪些方面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内容和思想,在哪些方面不如小说深刻,或者与小说不同,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电影回归到小说文本。将重点始终放在语言和文学上是英语专业最根本的内涵[7]。大量阅读文学原著,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锻炼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除了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之外,我们还推荐相关文献供学生们跟进阅读。关于《喜福会》,我们推荐了以下7篇期刊文章:

1.许吟雪,《电影〈喜福会〉中天鹅羽毛意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外国语文》2016年第三期,P76—79。

2.张利敏,《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P207—208。

3.顾悦,《论〈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家庭模式》,《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P100—110。

4.金衡山,《解放的含义:从〈喜福会〉(电影)到〈面子〉和〈挽救面子〉》,《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2期,P206—220。

5.赵宁,《文化混血的主题与戏讽的语言——对谭恩美〈另类〉的解读与重读》,《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P104—110。

6.周晔,《飞散、杂合与全息翻译——从〈喜福会〉看飞散文学写作特色及翻译理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P76—81。

7.孙刚.《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P138—140。

此外,还推荐了金惠经的《亚裔美国文学》(Elaine H.Kim.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此书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方面很有影响的著作,虽然由于出版于1982年,没有讨论《喜福会》,但是对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关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于理解亚裔文学作品《喜福会》很有帮助。

现在的学生由于网络的影响,更热衷于读图和看视频,阅读的愿望降低,在这样一个时代,将电影引入美国文学教学确实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学生对美国文学的兴趣。观看电影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阅读原作的兴趣,由此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文本细读和阅读相关批评文献,深化自己的思考,逐渐培养文学批评能力。

何其莘等早在1999年即撰文指出:“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本科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强调模仿记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8]近2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美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引入电影,以电影弥补阅读的不足,以电影激发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评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

结束语

电影应用于美国文学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改善了对长篇文学作品阅读断章取义、理解支离破碎的情况,有助于对文学作品进行完整把握。经过教师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具体指导,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使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阐释的多元性,培养了文学批评能力,锻炼了批判性思维。

但是,在将电影应用于美国文学教学中应该清醒认识到基于文学文本的电影是对小说的一种重写,经过了编剧的改编和导演、演员的阐释。如同翻译,在改编的过程中小说原有的一些东西会失去,同时电影版本也会增加小说中本来没有的东西,甚至在有些地方会误解或歪曲原著的含义,任何再现和阐释都不能够完全忠实于原文,因此电影不能够等同于文学作品本身。在引入电影之时,通过问题和讨论,鼓励学生阅读小说原文,必须认识到引入电影是促进文本阅读和理解的手段。

在将电影应用于美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对文学作品和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深刻的理解,比较两者的异同之处,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认真查找影视批评方面的相关资料,积累相关知识。因此,将电影应用于美国文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文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锐意进取,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TheApplicationofFilmsintheTeachingofAmericanLiterature—TakeTheJoyLuckClubasanExample

ZHU F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Law and Humaniti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films in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film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akingTheJoyLuckClubas an example, it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practic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films into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gains and losses. Films help students analyze and appreciate literary works. What’s more, films will stimulat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read the original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By introducing the films and returning to the works of literature, it can better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humanistic quality of English majors.

Keywords:film;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TheJoyLuckClub; application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种族与性别: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喜福会》解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