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设立初期历史试题评述(1952—1965)

2020-07-14 05:55于宏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试题大题小题

于宏伟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 730000)

一、高考统一命题的出现

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对新中国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招生方式等做了总体规定。为了高校招生工作能够实现平稳的过渡,当时的中央政府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但是当年的招生状况并不如人意,由于采取的是高校自主招生,故而许多学生多次报考,学校重复录取,最终导致大部分学校的报录比很低。高的能有75%,低的仅有20%[1]。针对这种情况,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在这份规定中对于高考考试和放榜的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大行政区在辖区内实现局部或全部高校联合招生[2]。由于各大区及高校协调不一致,全国201所公、私立高等学校中仅有73所学校实行联合招生。但是毕竟部分高校联合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录取混乱的局面,一部分学校的生源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195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其中既沿用了1950年招生规定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做了新的补充。即“为进一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态,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日期;如有困难,仍允许各校单独招生;在其他地区招生时应尽量采取委托的方法进行”[3]。结果当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招生工作也较为有序,但是由于东北、西北地区较为偏僻,各大行政区生源不平衡的问题仍旧存在,同时缺乏必要的生源调剂政策。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至此,全国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正式建立[4]。

1952—1965年之间,虽然具体高考日期和招生规模、科目有所调整,但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与分省录取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始终没变,历史作为必考科目始终存在。本文就1952—1965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总体特点、瑕疵不足作以分析,通过对过去试题的评述进而为新形势下高考命题及高中教学提供借鉴。

二、十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题型简单,题目数量少

1952—1965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主要的题型有填空、名词解释(或名词解释与列举)、简答(问答)、改错。一般每年试题数量有两到三个,而且每年都趋于稳定。

表1

年份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1952填空改错名词解释1953填空简答1954简答填空1955简答填空1956填空简答1957填空改错名词解释简答

续表

年份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1958填空简答1959填空改错简答1960填空简答1961填空简答1962填空简答1963填空名词解释与列举简答1964填空名词解释与列举简答1965填空简答问答

总的来说,这十四年高考历史命题尚未形成稳定的题型结构,出题比较随意,基本以填空、简答为主,有的年份如1954、1955甚至直接先考简答后考填空,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不符合考生答题规律,造成一部分考生在前面的简答题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没有时间作答填空题。总体来说,这十四年,试题题型简单而且变化幅度不大,既反映了缺乏前人经验可供借鉴的问题,又体现了命题者自身探索、力求试题结构完善的精神。

(二)革命史观一家独大

纵观这十四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无论题型、题目数量、考点变化,始终不变的是背后的革命史观。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这十四年高考命题均是在该种史观指导下命制,尤其以简答题最为明显。比如1953年的两道问答题分别是“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它对以后的人民革命的胜利有何重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不同?”1954年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九○五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它的经过大概怎样?它有什么世界意义?”1955年的是“义和团农民革命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一运动起了什么重大作用?”“1871年的巴黎公社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这一革命运动的巨大历史意义是什么?”1956年的是“在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里,提出了什么样的土地改革方案?这个方案为什么不能实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迅速地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1958年的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哪年发表的?是在怎样情况下发表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高考历史试题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考查的题目全部带有阶级斗争色彩,革命史观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特别是对于过去剥削制度、列强侵华、反动政府的统治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但同时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不利于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

(三)直接式基础知识考查

无论哪一年的客观试题(填空、改错)在考察内容上都非常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基本上采用直问直答的方式。全部围绕“谁在哪年做了哪件事”展开考察。下面以1952年为例予以呈现。

表2

年份填空题改错题19521.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是?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的三大政策是?3.《南京条约》把?割让给英国4.?为了获得帝国主义支持,向五国借款。5.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了?6.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助于推动?7.?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8.十八世纪法国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有?1.商鞅变法发生在?在位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于?朝,杨炎创立了?,?创立了一条鞭法。2.五卅运动是由?枪杀顾正红引起的。3.?领导了戊戌变法。4.《天朝田亩制度》由?颁布。5.古书上大秦指的是?6.十五、十六世纪东方对外主要销售?7.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8.?发现了新大陆,?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不只是客观题采取直问直答的方式,主观简答题也是如此,比如遵义会议的意义,明治维新的内容及评价,十月革命的意义,武昌起义的经过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简述马关条约,简述一二·九运动等等。这些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这些题几乎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这种命题方式主要与当时的教学大纲有关,即“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非常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命题方式有利于统一评分标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最终有利于对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认识,但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开放作答。

(四)考查内容“厚今薄古”与以“政治史为主”

这十四年高考历史命题虽然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都有所涉及,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史所占比重很少,世界古代史基本没有,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比重很高,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各年试题各模块所占比重,下面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

1952—1965年高考历史试题各模块

表3所占卷面总分百分比

续表

年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196225.71%38.57%1.43%34.29%196318.00%41.00%4.00%37.00%196414.00%44.00%6.00%36.00%196516.00%84.00%0%0%

注:部分年份有选考题,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将所有试题分数之和作为卷面分数,故而有些年份卷面分超出100,再用涉及到的模块除以卷面分数,所占比例不变。

从表格中我们能够看出近现代史的内容远大于古代史的内容,其中又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世界古代史几乎没有,仅1953、1962、1963年有所涉及,且比例极低。世界近现代史占比基本维持在35.00%左右,但是1965年则为0%。这是就古今中外划分而言的,如果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来划分的话,内容最多的当属政治史。政治史里面出现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即历次农民起义(25次)、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战争(54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33次)、历次列强侵华战争(23次)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受传统革命思维和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在高考命题中对于近现代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内容涉及的自然较多。除此以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史学界掀起了关于农民战争、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热潮,史称“五朵金花”,高中历史教学虽然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势必受到当时史学研究的影响,所以历次农民起义就成为了高频考点。

(五)重视社会变革与联系现实

这十四年试题在考察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涉及到社会变革的事件进行考察,比如说历史上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一条鞭法、两税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先后出现在1952年第二大题第1题,1953年第一大题第3小题,1954年第二大题第3小题,1961年第一大题第5小题。尽管命题的导向是让学生明白变法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但是也反映了命题者关注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注重变革维新对于历史发展作用的特点。

除了对社会变革事件人物着重考查以外,这十四年试题的最大亮点就是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如【1956年第一大题第4小题】1953年中国共产党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 ),号召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成( )而奋斗。在这一年的高考历史科目中,居然考察了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道题既属于现代史范围,也是时事政治题,反映了命题者关注现实的倾向。而1956年当时正处在三大改造的后期,这道题出的可谓是恰逢其时。【1963年第三大题第13小题】(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63年第三大题第1小题】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路线、经过和成果,并说明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这些题都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考查,展现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建设成就。对于国际热点时事政治,命题者也十分关注。如【1960年第一大题第15小题】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越南人民收复了法军在越南北部最重要的据点( ),歼灭了法军一万六千余人,标志了法国侵略军在越南的彻底失败。【1961年第一大题第19小题】1954年4月到7月,中、苏、美、法、英和其他有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就( )和平问题达成协议。【1961年第一大题第20小题】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 )会议,这次会议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起了重大的鼓舞作用。【1962年第一大题第20小题】1957年11月,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举行了( )会议,通过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

这些题的出现,都是当时国际政治的大事、新事,命题者并不回避热点,而是十分关注,反映了命题者对于现实与历史的认识,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变化相统一起来,同时这种命题导向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新闻,拓宽自身的视野。

三、十四年高考历史试题之不足

(一)知识覆盖不够全面

前面已经说到,这十四年高考命题存在“厚今薄古”与以“政治史为主”的倾向,这固然是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但是同时也暴露了命题的一个不足,那就是知识覆盖不够全面。高考作为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命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有效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到大学中。而这十四年高考命题非常侧重对于中外近现代史的考查,固然对于弘扬传统革命精神,理解新中国建立不易有很大作用,但是我国在古代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比如长城的修建、大运河的开凿、各类史书典籍、各类农医技术书籍、各类服饰美食、儒释道等百家文化等等,这些东西并非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而是代表了我国古代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在高考命题过程中不应当忽视,毕竟农民革命战争替代不了整个古代历史。通过高考题的方式将古代文化予以呈现,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更清楚地把握历史规律,凝聚民族自信心,更好地传承历史。

(二)个别题目不够规范

【1952年第一大题第3小题】清政府一八四二年在与英国帝国主义签订的卖国的《南京条约》里,把( )割让给英国。该题答案给的是香港,其实更准确的是香港岛,因为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南京条约》只是把香港岛割让出去,九龙半岛、新界是后来租借出去的。

【1953年第一大题第8小题】平型关大战发生于( )年,在( )省北部,平型关东南公路两边痛歼日寇三千多人,取得了很大利胜。【1962年第一大题第13小题】 1937年9月,八路军在( )歼灭日本侵略军三千多人,是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这两道题都考查了平型关大捷,但是关于八路军歼敌数量不够准确,两道题都采用了歼敌三千人的说法,但是《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汇编》中记载:(9月25日)下午4时,林彪、聂荣臻发来电报:师主力歼灭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1 000多人,你们独立团已胜利完成了打援任务[5]。除此以外,金一南在《党的文献》1994年第6期考证为1000余人。其实高考命题者之所以采用歼敌三千余人的说法,一方面是当时战场形势紧迫,各团上报人数不一,很难做出有效统计;另一方面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宣传歼敌三千余人有利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1954年第二大题第2小题】我们祖国的疆土早在公元前2世纪( )帝国时代已经大体奠定。这里考察的是秦朝对于我国疆域版图的影响,但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而非前2世纪,命题者此处将时间弄错。

【1955年第二大题第1小题】世界上最先发明用破布、麻头等植物纤维做造纸原料的是我国( )时期的( )。这里考的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但是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掌握造纸技术,而蔡伦被认为是改善了造纸术。

【1957年第一大题第7小题】鸦片战争以后,军阀官僚办洋务的重心放在( )方面,他们的目的是扩张自己势力,维持封建统治。此处的鸦片战争应当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开始以后,前期主要以军事工业为主,用来镇压天平天国。

除此以外,个别题目的书写也不够规范,比如涉及到具体年份,有的写成一九三七年,有的写1842年,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书写没能统一,还有的个别题目表述语言重复或太过简要,不方便考生理解作答。

四、结束语

1952—1965这十四年高考时期是我国高考发展的探索阶段,尽管其中的历史试题有些许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对于选拔人才和促进教育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教育层面又推行了新一轮更为深入全面的改革,我们通过对于1952—1965这十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回顾总结,能够发现更多新问题,探索出新方法,对于更深入地推进改革有借鉴作用。

CommentsonHistoryExaminationQuestionsintheEarlyStageof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1952—1965)

YU Hong-wei

(Northwest Minority Research Center,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mmediately began to reform the old enrollment system. From independent enrollment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joint enrollment by regions, a national unified exam enrollment system led by the state was finally formed. The 14-yea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1952 to 1965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is period, the history examination question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w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simple questions and small number of questions; r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history alone; direct examin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examination content “being profound in the present and weak in the past” and “focusing on political histor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ocial change and connecting with reality.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conditions, the history examination question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t that time also have the defects of insufficient knowledge coverage and 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individual questions. Through combing and reviewing the past history examination question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e new stage.

Keywords:new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istory examination question; comment

猜你喜欢
历史试题大题小题
科学备考新方向——数列大题之“数列求和”篇
科学备考新方向——三角大题之“解三角形”篇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八)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例谈历史试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宋朝相关的历史试题设计为例
从“徽风皖韵”到融入全国卷——兼评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