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2020-01-18 02:26张炜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新课程标准

张炜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所以随着社会进步,各学科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积极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模式.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教学,让其适应高中学习,实现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升,也是实现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高中;数学;衔接

数学新课标强调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相比较静态的初中数学,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不仅范围更广,它更多的是动态的数学运算,而且还更有深度、更加复杂,教师要加强教学衔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本文探讨了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同时举例思考了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做到有效衔接,以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与数学知识水平.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内,不只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原来惯用的学习思维模式会被强制打破,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要增进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和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分析其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等,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其构建新的、更好的学习模式,提高其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比如在函数类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剖析函数特点的学习方法,如描点作图、图像分析等,还要引领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思想策略上不断地进行提升和生长,如函数中的建模思想的渗透和引领,让学生学会建模、善于建模、灵活建模,以此服务于学生在函数类问题的系统化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在评价学生时只认学习成绩这一个标准,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最终陷入了“死读书”的状态.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检查以学生为本,确定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和调整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综合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教师要通过整合初高中的数学内容,发现新知识、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向学生渗透这种联系,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无论在哪个时期,教师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初高中数学教学依托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衔接策略

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案

虽然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数学本质是相同的,知识之间的关联也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知识的衔接,不仅要讲解新知识,还要巩固学过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整合数学知识内容,尤其是初高中数学中具有关联性的知识,让学生能系统性地学习数学,对知识有更加全面和深度的理解. 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将教材编排的知识结构打破,结合学生的情况与知识的关联进行教学,避免初高中教学发生断层,让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例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的“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教师先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正方體、长方体等几何体的表面积公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计算,这些几何体各有几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等等,让学生亲自折纸做一个长方体,再观察其平面展开图;然后再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棱锥、棱柱、棱台等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立体图与侧面展开图的棱长关系,逐步求解其表面积. 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到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计算地面面积以及各个侧面面积之和.

2. 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高一是其学习的过渡期和转折期,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将教学速度适当放慢,并告知学生教学目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制订学习计划,快速平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元素,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等举例,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集合”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书本“集合”的概念,或者采用字母集合来举例,如{a,b,c,d}是一个集合,那么学生对这种枯燥的讲解很难提起兴趣,也无法有效理解与掌握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如以班级内的学生举例,告诉学生班级就是一个大的集合,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集合里的元素,其中第一组的几个学生又可以组成一个小的集合,这个小集合是大集合的组成部分,被称为大集合的子集. 用这种方式营造学生熟悉的学习氛围,帮助其理解集合的概念,然后再讲解整数集、有理数集以及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关系等知识时学生也能很快明白了.

3. 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大多是基础性知识,而高中的数学知识则更加抽象,复杂难度也有很大提升. 许多学生步入高中后因为要学习的知识增多,要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跟不上学习进度时,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或者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好,长此以往,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密切关注,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将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调节学习计划,获得稳步提升.

例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的“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先从旧知识入手,问几个简单问题,如“在一个平面内,点和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具体如何判定?”等等. 让数学水平较差或一般的学生回答,增强其自信心. 待学生回答完毕后开始引入新课,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肯定学生的独特想法,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4.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了许多数学思想,如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等,这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宝贵财富. 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些数学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而且还能增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让学生运用各种数学思想,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其思维的深度、广度、角度. 教师还可以运用数学思想在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间建立联系,引导其完善知识结构,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基本初等函数(1)”时,可以先做知识准备,复习初中相应的知识点内容. 例如,画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让学生总结函数的性质. 然后配合图像再讲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判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性. 其中单调性在初中阶段虽然并未具体阐述,但是学生能根据图像用“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或者用“下降”或“上升”等语言进行描述. 高中阶段只是让学生学会用符号化的表述代替原来的描述方式,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运用符号语言,如描述y=ax(a>1)的单调性时,说它在R上是增函数,对于任意的x1>x2,有f(x1)>f(x2),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又多又宽泛,但是不同知识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可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当科学整合教材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案.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水平.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新课程标准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趣”说英语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