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庆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河北邯郸065000)
刘勰《文心雕龙》云:“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1]1623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西卷《文笔十病得失》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2]219明梅鼎祚辑《宋文纪》收刘宋作家除诗歌、辞赋之外的作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则是收除诗歌之外的各种文体(含辞赋)。这三种“文”的内涵及其所涵盖的文体并不相同。本文的“散文”与梅鼎祚相同,即除诗歌、辞赋之外的作品。刘宋散文兼具古朴与骈俪双重特质,在六朝散文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承转意义。
严可均《全上古》录刘宋作家278人,文1379篇(不含赋),所涉及之文体有诏、策、令、表、章、奏、议、书、诔、哀策文、吊文、论、序、铭、颂、赞等。下面我分类进行概述。
诏、策、令等类文,上言于下也。表、章、奏、议等类文,下达于上也。前一类的创作,在刘宋时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自作,如宋文帝《封功臣诏》《下众官诏》,孝武帝《亲蚕诏》《经王弘墓下诏》等;一种是由文人代作,傅亮就是刘宋前期的重要文笔之臣,时表策文诰,皆出于其手,如其在追随刘裕北伐时作《为宋公修张良庙教》《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①等。这一类文章内容较为平淡单一,风格雅致典正。
表、章同体,用以言政事、表哀情及朝贺、劝进、辞官、谢恩等。言政事,如何承天《上元嘉历表》《奏改漏刻箭》、颜延之《请立浑天仪表》、徐羡之《奏论郊配》等。谢恩,如谢灵运《封谢康乐侯表》、谢庄《谢赐貂裘表》。辞官,如谢庄《让中书令表》《让吏部尚书表》等。表哀情,如谢灵运有《自理表》,是其为孟顗所陷构,为申诉冤屈、洗脱罪名的自辩之作。竟陵王刘诞作有《奉表自陈》,是其因功勋卓著招致孝武帝的猜忌与逼迫,为洗脱嫌疑、自证清白而作。文章表现了对兄弟之情的失望,对孝武帝人格的鄙视,言辞激烈,气势充沛。
奏、启、议、对。奏可以分作两类,一类为陈事之奏,所述为经国之公事,如骆达《奏陈天文符谶》、萧摩之《奏铸象造寺宜加裁检》、钱乐之《奏详何承天元嘉历》;一类为弹劾之奏,臣下同僚之间弹劾过错,如蔡廓《奏弹谢察》、何尚之《密奏庾炳之得失》、荀伯子《奏劾何尚之》、荀赤松《奏劾颜延之》等。启者,开也,亦主要用于陈政言事,如王昙首《南台不开门启》、萧惠开《斩吉翰子启》、颜测《大司马江夏王赐绢葛启》等。议与对,皆为“周爰咨谋”。议,即议政;对,即对策。如蔡廓《复肉刑议》、蔡兴宗《申坦子令孙罪议》、谢元《刑法议》、顾法《大明六年举秀才对策》等。刘宋此类文章注重时政,文风质朴。
严可均《全宋文》收哀祭文24篇,包括哀辞、诔、哀策文、吊文等。
颜延之现存哀祭文6篇,分别为《陶征士诔》《阳给事诔》《宋元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祭屈原文》《为张湘州祭虞帝文》《祖祭弟文》,其中前四篇为《文选》所收。就艺术成就来看,以《陶征士诔》成就最高,文章称颂了陶渊明于乱世中洁身自好的人格精神,表达对逝者的深切追念及感激,文采斐然,情感浓郁。
谢庄现存哀祭文4篇,分别为《宋孝武帝宣贵妃诔》《黄门侍郎刘琨之诔》《孝武帝哀策文》《皇太子妃哀策文》。《文心雕龙》:“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瞹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然如可伤。此其旨。”[1]443他的诔文突破传统的写作格式,不再在序文中为逝者立传,记述其生平遭际。序文与正文一样,均表现存者对逝者的沉痛悼念。《宋孝武帝宣贵妃诔》一文中间采用了骚体句法,气势流动多变,情感哀怨深沉,文学性较强。
王微有《以书告弟僧谦灵》哀悼其弟王僧谦,情感复杂,有愧疚、痛惜、悲伤等,形式灵活,采用散体句法,文气流畅。其他,颜延之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王僧达有《祭颜光禄文》,卞伯玉有《祭孙叔敖文》等。
哀祭文在刘宋散文中较为突出,抒情强烈,内涵深厚,形式优美,气势贯通,可算得上是刘宋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类。
刘宋时期有为数不少的史论文与论说文。史论文以范晔成就较高,其在《狱中与诸甥书》云:“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3]142其《二十八将传论》打破了“议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职”的看法,而认为光武帝“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治平临政,课职责咎”,[4]787-788肯定了其用意及于诸功臣之好处。其立论新颖,逻辑清晰,析理透彻,层层递进,严整周密。
论说文中,其中关于佛学义理的论辩之文甚为引人注目。谢灵运有《与诸道人辨宗论》,慧琳有《均善论》,何承天有《与宗居士书论释慧琳白黑论》《答宗居士书》《重答宗居士书》《答颜光禄》《重答颜光禄》《报应问》《达性论》,颜延之有《释何衡阳达性论》《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宗炳有《答何衡阳书》《又答何衡阳书》《明佛论》,刘少府有《答何衡阳书》等。此类文章旨在申明观点,表述义理,不讲究句式的整齐与语词的华美等,文风较为质朴。郭预衡先生在《中国散文史》评何承天《报应问》云:“通俗质朴,道理说得很透。”“旨在持论,不假虚辞。”[5]458
傅亮有《演慎论》论述了“慎”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慎”的艰难性,表现了仕途艰险及其作者的忧惧。顾愿有《定命论》,徐爰有《浑仪论》等。
刘宋时期的史论文及论说文,重视内容的表达,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华美,继承了魏晋散文质朴的特质。
刘宋时期的书牍文内容驳杂。有关涉政治军事的,如宋武帝《与臧焘书》《函书付朱龄石》《与骠骑道怜书》,宋文帝《就拓跋焘求马》,刘义恭《与朱修之书》《与王玄漠书》等;有讨论礼仪的,如傅亮《与蔡廓书》,蔡廓《答傅亮书》,范泰《与司徒王弘诸公论道人踞食》,郑鲜之《与沙门论踞食书》等;有亲人存慰的,如文帝刘义隆《与彭城王义康书》《与江夏王义恭书》,蔡廓《与亲故书》《答妻郄氏求夏服书》,雷次宗《与子侄书》,谢灵运《与弟书》《答弟书》,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有朋友相交的,如王徽《与何偃书》,刘彦之《与友人萧斌书》,颜延之《与王昙生书》,袁淑《与何尚之书》等;有讨论佛学、儒学的,如谢灵运《答王卫军问辩宗论》,宗炳《答何衡阳书》《答颜光禄书》,蔡廓《答傅亮书》,雷次宗《答袁悠问》《答蔡廓问》等;有举荐与拒荐的,如羊希《与孙洗书称陆法真》,王微《报何偃书》等。
这些文章关于佛学、儒学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内容丰富,篇幅较长。关于亲人、朋友间互相慰问、酬答的,篇制相对较短,情感色彩较为浓厚。语言均较为精炼,句式自由,文风质朴。
刘宋现存序文有五十余篇。有诗序,如谢灵运《述祖德诗序》《赠宣远诗序》《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袁淑《游新亭曲水诗序》等。赋序,如傅亮《感物赋序》、谢灵运《罗浮山赋序》《感时赋序》《撰征赋序》、颜延之《白鹦鹉赋序》《赭白马赋序》、鲍照《观漏赋序》《野鹅赋序》等。赞序,如谢灵运《和范光禄抵恒像赞序》、谢惠连《仙人草赞序》等。颂序,如何承天《社颂序》、鲍照《河清颂序》等。铭序,如谢灵运《佛景铭序》、鲍照《凌烟楼铭序》等。诔序,如谢灵运《庐陵王诔序》《庐山慧远法师诔序》、颜延之《陶征士诔序》《阳给事诔序》、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序》等。祭文序,如谢惠连《祭古家文序》等。其他还有画序,如宗炳《师子击象图序》《画山水序》等。著述序,如释道朗《大涅梁经序》、释慧观《法华宗要序》等。
刘宋序文以散体为主,句法不拘一格,灵动多变,朴素自然。亦有骈体,如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通篇四六文,语词精巧,风貌华丽典雅。
刘宋时期还有铭、赞、谐隐等其他类文体。
铭,刘勰释云:“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1]395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1]388。孝武帝有《祀大一牛鼎铭》,何偃有《常满樽铭》,谢灵运有《书帙铭》,颜延之有《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家传铭》,鲍照有《凌烟楼铭》《石帆铭》《飞白书势铭》等。其中鲍照的《石帆铭》是一篇山水散文,气象壮大,语句凝练,艺术成就甚高。
箴,刘勰释云:“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1]410谢惠连有《目箴》,颜延之有《大筮箴》,徐爰有《食箴》等。
赞,刘勰释云:“赞者,明也,助也。”[1]31孝武帝作有《景阳楼庆云赞》,刘义恭有《华林四瑞桐树甘露赞》,王微有《茯苓赞》《禹馀粮赞》《桃饴赞》《黄连赞》,孔甯子有《水赞》,殷景仁有《文殊像赞》《文殊师利赞》,谢灵运有《王子晋赞》《和范光禄祗洹像赞》《维摩经十譬赞》《侍泛舟赞》,谢惠连有《松赞》等。其中孝武帝的《景阳楼庆云赞》刻画了庆云的摇曳朦胧之貌,较为形象生动。谢惠连的《松赞》写了青松的高耸挺拔,赞颂了其孤高傲直的品格。
颂,刘勰释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1]314刘义恭有《嘉禾甘露颂》,何承天有《释奠颂》《社颂》《白菊颂》,谢灵运有《无量寿佛颂》,颜延之有《赤槿颂》《碧芙蓉颂》,沈演之有《嘉禾颂》,鲍照有《清颂》《佛影颂》等。
此外,还有诙谐文,以袁淑的《驴山公九锡文》《大兰王九锡文》《常山王九命文》等为代表。揭文,如鲍照的《瓜步山揭文》。笺,如袁淑的《劝进笺》。等等。
四库馆臣在梅鼎祚《宋文纪》提要中云:“宋之文,上承魏晋,清竣之体犹存。下启齐梁,纂组之风渐盛。于八代之内,居文质升降之关,虽涉雕华,未全绮靡。”[6]1721“清竣之体”,指刘宋散文承魏晋散文之抒情特质与质朴风貌。“纂组之风”,指刘宋散文在体制上的骈偶及语词上的华美。其指出了刘宋散文的双重特质及其承上启下之作用。
刘宋散文之“清竣”,主要表现在浓郁的抒情性与质朴的文风两个方面。
先来看刘宋散文的抒情性。刘宋易代,文人的仕途甚为艰险,与正始文人相似,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忧惧感。如谢灵运《自理表》云:“臣忧怖弥日,羸疾发动,尸存恍惚,不知所陈。”[3]310写因被诬陷而胆战心惊之状,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生欲望,语词真诚而恳切,情感深厚而动人。傅亮《演慎论》云:“故语有之曰: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尔,言慎而已矣。”[3]251据本传载,傅亮因见世路屯邅而作此文。文章写其置身官场,如履薄冰,表现出对祸患的惧怕及生命的担忧。此外,此时期的哀祭文体现了深切的伤逝之悲,如颜延之《陶征士诔》:“仁焉而终,智焉而毙,黔娄既没,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尘往世,旌此靖节,加彼康惠,呜呼哀哉。”[3]374情深意切,悲痛不已,表现了刘宋文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刘宋散文的抒情性及感染力亦较强,与刘宋诗歌、辞赋一起,反映了此时期文人们的内心世界。
再来看刘宋散文的古朴性。刘宋的书牍文、序文绝大多数采用散体。如谢灵运《述祖德诗序》:“大元中,王父龛定淮南,负荷世业,尊主隆人。逮贤相徂谢,君子道消,拂衣蕃岳,考卜东山,事同乐生之时,志期范蠡之举。”[3]320主要用于记事,以写实为主,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雕琢。刘宋的诏令表章类文体亦不刻意运用骈句。如孝武帝《恤都邑诏》:“都邑节气未调,疠疫犹众,言念民瘼,情有矜伤。可遣使存问,并给医药。其死亡者,随宜恤赡。”[3]53重在诏令事情,叙述明了,不刻意藻饰。刘宋的史论文及论说文,如何承天《报应问》:“西方说报应,其枝末虽明,而即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无征,乖背五经,故见弃于先圣,诱掖近情,故得信于季欲。”[3]226作者以说理为主,重视逻辑的表达,不刻意追求华美。以上提到的这些文体中大部分呈现出了简洁质朴的特质。
刘宋散文之“纂组”主要表现在骈对句式及赋体手法的运用两个方面。
先来看骈对句式的采用。刘宋中期以后,作家开始追求形式的华美,骈句运用逐渐增多。如颜延之的《庭诰》:“道者识之公,情者德之私。公通,可以使神明加响;私塞,不能令妻子移心。”[3]353句式,前两句为五言对,后四句为二七言对。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短语,结构相同,对应整齐。再如鲍照的《佛影颂》:“形生粗怪,神照潭寂。验幽以明,考心者迹,六尘烦苦,五道绵剧,乃炳舟梁,爰悟沦溺。色丹貌缋,留相琼石。金光绝见,玉毫遗觌,俾昏作郎,效顺去逆。”[3]467全篇四言,上下句相对,词性、结构相同,严饬而整齐。还如谢庄的《豫章长公主墓志铭》:“禀中极之照,体星轩之华。肃恭在国,掖庭钦其风;恪勤衡馆,庶族仰其德。神叶灵条,爰自帝尧。文信启鲁,肇京於楚。宵烛载照,娥英是从。婉娩絺绤,优柔肃雍。蘅蕙有宝,金碧不居。泉庭一夜,里馆长燕。”[3]349前两句五言对,接着四句四五言对,后边均为四言对,词语华美,词性一致,意义相同。可见,刘宋中后期之散文的古朴特质逐渐蜕变,转为整饬、精细、华美、骈俪。刘宋散文拉开了南朝散文华美化的序幕。
再来看赋体手法的运用。刘宋散文与诗、赋交互影响,作者们开始用赋的铺陈、刻绘手法来作文。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南则积山万状,急气负高……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西则回江水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3]453-454对于山水景物的铺排描绘,层出不穷,变幻多姿,完全是赋的手法。再如范晔《和香方序》:“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3]143罗列了大量珍贵的药材,以表现方子功效之显著。再如,谢惠连《雪赞》:“气遍霜繁,年丰雪积。彼厉我和,尔素子白。其德懿矣,玩之庭隙。权陋瑶台,暂践盈尺。”[3]333对雪的形状、颜色等特质的刻绘有其《雪赋》的影子。意象的铺陈、物态的刻画令散文向华美、丽靡的方向发展。
散体“犹存”,骈体“渐盛”,刘宋散文呈现出“虽涉雕华,未全绮靡”的状态,兼具古朴自然与华丽骈对之双重特质。可见,刘宋散文是连接魏晋散文与齐梁骈文的桥梁,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
如上文所述,刘宋散文兼具“清竣之体”与“纂组之风”双重特质。齐梁散文吸收了此两种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谢朓的《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故吏文学谢朓死罪死罪,即日被尚书召,以朓补中军新安王记室参军。朓闻潢污之水,愿朝宗而每竭;驽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何则?……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澥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藩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如其簪履或存,衽席无改,虽复身填沟壑,犹望妻子知归。揽涕告辞,悲来横集,不任犬马之诚。”[7]2921据许梿《六朝文絜》云,随郡王萧子隆(齐武帝第八子)任荆州刺史,谢朓为其镇西功曹,又转文学,深为其所赏识。长史王秀之以其年少,密启齐武帝,谢朓得知后因事求还,作笺辞别萧子隆。文章叙分别之情,述昔日之好,道离开之意,定后会之期。情义款款,层层递进,余味无穷。语词亦出于自然,无雕琢之痕迹,“通篇情思婉妙,绝去粉饰肥艳之习,便觉浓古有余味。”
刘宋时期,骈文尚处于产生期,艺术形式未尽华美,句式较为板滞,生气不足。齐梁作家在继承其骈化倾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造,推动了骈文的成熟。如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昔周宣惰千亩之礼,虢公纳谏;汉文缺三推之义,贾生置言。良以食为民天,农为政本,金汤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无迁。朕式照前经,宝兹稼穑,祥正而青旗肃事,土膏而朱绂戒典。将使杏花菖叶,耕获不愆,清甽冷风,述遵无废。而释耒佩牛,相沿莫反,兼贫擅富,浸以为俗。若爰井开制,惧惊扰愚民,舄卤可腴;恐时无史白,兴废之术,矢陈厥谋。”[7]2854句式,或为上下句对,或为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但与刘宋之文的平铺直叙不同,其采用了大量的转折性词语,如“昔”“良以”“将使”“若”“恐”等,打破了句式的单一与平淡性,更富有流动感与灵活性。音韵上,亦协调有恰,抑扬有致。许梿《六朝文絜》称其:“开唐宋人表、启、碑、序法门。”
如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与其饱食终日,宁游思于文林。或日因春阳,其物韶丽,树花发,莺鸣和,春泉生,暄风至,陶嘉月而嬉游,藉芳草而眺瞩。或朱炎受谢,白藏纪时,玉露夕流,金风多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远托。或夏条可结,倦于邑而属词,冬云千里,睹纷霏而兴咏。……漾舟玄圃,必集应阮之俦;徐轮博望,亦招龙渊之侣。校核仁义,源本山川;旨酒盈罍,嘉肴溢俎。曜灵既隐,继之以朗月;高春既夕,申之以清夜。并命连篇,在兹弥博。”[7]3064不仅裁对工致,且多为华辞丽采。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评价云:“此文可以说是骈体文形式技巧之美的各个方面都已具备:词采艳发,偶对工丽;声韵和谐,用典恰切;能把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技巧如此纯熟地应用于文章写作中去,实在少见。”[8]404可见齐梁时,骈文已经臻于成熟,各种艺术技巧亦十分精湛。
沈约最具代表性,其在《谢灵运传论》的文末专论声韵,文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9]1788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关于声律的探讨,无疑引发了文人们对散文音韵之美的追求。沈约之文亦十分重视音韵的和谐,如《又锁声赞》:“寂矣栖魂,非海非樊。若人焉往,斯理空存。天标已暧,绝羽孤骞。尧逢岂让,札值奚言。”[7]3126第一、二、四、八句句末的“魂”“樊”“存”“言”均押元韵,第六句句末的“骞”押先韵。且每句之中均为平仄相间,大致符合“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声律规则。
整体来看,齐梁散文较少地继承刘宋散文之“清竣”,更多地发展了“纂组之风”,逐步摆脱自由、质朴的特质,而愈趋华美、精工。从这种特征的嬗变过程看,刘宋散文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当时,刘裕尚未称帝,故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