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亮
由于奶牛存栏大幅下降,加之环保因素造成南方地区缺奶,生鲜乳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收购价格持续小幅上行。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1月末,内蒙古、河北等10 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84 元/千克,比2018年8月最低点上涨13.9%,同比上涨7.9%。由于奶价上涨,加上牧场生产效率不断改善,奶牛养殖效益回升,2019年末达到年均利润3 000 元/头的正常水平,单产9.0吨奶牛利润达4 000 元/头。
从上市养殖企业年报可以看出,2019年上半年,现代牧业营收25.7 亿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同比增长265.2%,至约1.3 亿元;中国圣牧实现营收14.2 亿元,同比增长1.5%;西部牧业实现营收3.4 亿元,同比增长3.7%;赛科星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11.0%。
随着区域渠道壁垒日益被打破、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政府对假冒乳制品打击力度提升以及企业全渠道布局和新零售的快速发展,乳制品市场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升了龙头企业渠道布局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二是推动了高端产品在市场中的迅速下沉。
随着全渠道的快速布局,龙头企业通过价格战、品牌战大量挤占了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从而在近3 年里迅速提升了市场集中度。预计2019年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新希望销售额分别为900.0 亿元、810.0 亿元、210.0 亿元、180.0 亿元和60.0 亿元,共占行业总销售额75.0%,比2018年增加8.0 个百分点。从奶粉行业来看,飞鹤、惠氏、达能、美赞臣、君乐宝、美素、伊利、A2、澳优、合生元、贝因美、蒙牛雅士利总体市场占有率达到90.0%,比2018年提高5.0 个百分点。
2019年,乳品企业围绕乳制品低温化和细分市场,进行了低温巴氏奶、酸奶等产品的高端化升级,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对更高品质产品的偏好;一方面消化了国内生鲜乳价格增长带来的成本压力。
但从2013年开始,巴氏奶和酸奶高端化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呈现递减趋势。龙头企业在巴氏奶和酸奶不能达及三四线市场的情况下,仅一二线市场和部分华东、华南三线市场的总消费量也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呈现存量竞争格局,所进行的高端品类大促销活动让很多区域乳品企业高端产品的销售受到很大挑战。
近几年,龙头企业营收及利润增长速度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同时高附加值产品大多集中在龙头企业,导致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部分区域龙头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明显,约60.0%的区域企业处于亏损或潜在亏损状态,两级分化严重。由于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很多中小企业只能短期借贷,难以长久,部分企业只能指望上市融资,但限制众多,上市周期长,更有企业通过出售固定资产及土地来维持资金链平衡。
随着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以及国内主要企业国际化发展结果,进口乳制品由于成本优势一直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特别是跨境购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乳制品进口效率。2019年1—11月我国进口干乳制品和液态奶分别为154.7 万吨和84.7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和34.3%,其中原料大包粉和成品白奶进口量分别为92.1 万吨和81.5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4.4%和35.4%;奶酪进口量为10.6万吨,同比增长7.3%;成品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32.0 万吨,同比增长9.7%。
原料大包粉进口量大幅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国内部分地区缺奶造成部分企业不得不使用其替代生鲜乳,生产含乳饮料。奶酪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对烘培食品需求巨大以及零食型奶酪的快速发展。而成品白奶进口量持续增长,由量变到质变,会对国内传统白奶价格体系造成影响,导致定价权出现变数。
2019年,龙头企业由于具备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全渠道布局,加快了横向业务延伸,如咖啡、饮料等业务,保障了企业未来业务增长点的持续性,但由于上述业务已经不再是蓝海,在国际大品牌及本土优势品牌盘踞下,要想切入,比拼的是渠道拓展和品牌拉伸能力。因此,传统龙头企业打好基础,搞好研发,推动渠道转型。对于专业程度较高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加快向专业营养食品企业转型也是符合当前中国人口变化、专业性延伸和渠道变革等的大趋势。
从消费角度来说,快消品量级增长均来自三四线市场,其渠道建设将是重中之重,近些年三四线市场渠道加快连锁化发展,同时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开始从市场被剔除出去,这让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的大量高端产品迅速进入并获得巨大红利,实现了业绩高于行业平均速度的增长。
从物流角度来说,随着大型电商平台深入乡村和地区零售渠道连锁化发展,以及无人零售、生鲜电商、社区店等渠道在一二线及部分三线市场的快速发展,给企业下沉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在实现全渠道铺货的同时,极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而且乳品企业在新零售模式探索方面始终走在食品行业前沿,如大型企业借助生鲜平台、无人冷藏自动贩售等方式,绕开高成本的自给配送方式,实现低温产品高效的动销,打破了区域低温乳品企业原有的物流优势。
从奶粉行业角度来说,专业母婴连锁店快速发展,从以传统母婴产品为主向以专业产品为核心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三四线母婴快速连锁化,为国产奶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约40.0%单体母婴店退出市场,但一大批新型连锁化、专业化、服务化母婴系统涌现,从传统母婴服务向多元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在三四线市场,专业母婴店将成为专业食品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零售业态。
2010年以后,中国乳业开启国际化发展模式。经过十年布局,龙头企业初步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掌握部分优质、低价奶源,同时在技术提升和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初步取得成效。当今世界乳制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南美和部分非洲等国家,尤其以东南亚和西亚最快。而中国已经实现与东盟的贸易自由,龙头企业率先布局东南亚和西亚地区,依托海外原料和并购当地工厂,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体系。而更多的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专业营养产业,国内企业加快对欧洲、新澳地区投资的步伐,并积极开拓当地及海外市场。
从目前经济格局看,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有3 个判断:一是中美之间将是博弈与合作相结合,大体上经贸合作趋向好的发展,未来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将长期面临贬值趋势,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进口商品将更具有价格优势,同时国际乳制品加工成本将更加便宜,将为中国迎来第二个海外并购高潮打下基础;二是中国经济将经历短暂低谷期,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一带一路”深入海外投资,中国经济未来会向好发展,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尽管新生人口出生率下降,但中国人口仍然可以保持1.0%增长,婴童产业有很庞大消费基础,同时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让健康产业迎来春天,在量需基础上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需求仍将是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随着奶牛养殖效益提高,奶牛养殖场(户)补栏扩群积极性增强,同时,随着“促进奶业振兴”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奶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生鲜乳品质也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0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近70.0%,乳制品产量将达3 300.0 万吨左右。
同时,乳品企业将继续持续收购或入股上游奶源企业,大力发展分布式牧场建设,推动中小牧场发展,从而实现乳品企业广泛、均匀的奶源布局,为未来发展低温巴氏奶和高端酸奶提供保障。
预计2020年生鲜乳价格仍保持温和上涨,但突破历史高点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由于养殖利润回升至正常水平,加上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向巴氏奶领域进军,生鲜乳使用量增加,规模牧场扩群或者新建牧场数量增多,奶牛存栏逐步企稳回升;另一方面环保因素正在缓解,加上自美国进口苜蓿等饲料关税已经暂时恢复正常,生产成本企稳。此外,从恒天然乳制品拍卖价格对比看,其作为奶源的价格仍较高,作为替代品,将抑制国内生鲜乳价格快速上涨。
年轻一代作为消费主体,消费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乳制品也将向差异化、功能化、高端化发展,各大乳品企业将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及资源禀赋,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向新兴乳制品品类和非乳制品品类进军,如保健食品,迎合消费升级的多样化市场需求。预计2020—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乳品行业黄金高峰期,伴随着“吃奶”教育引导不断深入,也将推动奶酪、黄油、奶油等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龙头企业将继续通过投资海外牧场、建立生产基地、与国外大型知名乳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途径,布局全球化奶源(包括羊奶和有机奶等稀缺奶源),不断加深国际化发展,将国外优质的乳制品资源和产品“引入”国内市场。同时,企业将更多地进行技术、研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技术、研发为支撑点,促进产品升级。
4.1.1 加快国内饲草资源建设
《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促使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同时,通过“粮改饲”项目引导、优化国内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逐步建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饲料种植业结构。
4.1.2 提高养殖技术
通过机械化生产、TMR饲喂普及等措施,提高饲料转换率。如近期山东华澳大地研发推出“全自动中央厨房”,打造智能饲喂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饲喂效率,饲料制作时间缩短一半;提高饲喂精准度,每天每头牛饲料成本可降低2.0%,增加产奶量2.0%。此外,可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减税减费等措施,引导发展“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化和适度精细化的奶牛养殖模式。
促进奶业全产业链融合,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不断推进活物可作为资本入股方面的工作,使得上游养殖可以入股下游加工业,参与利润分红,加强上下游利益联结;鼓励奶牛养殖场(户)发展加工和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未来我国乳业将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因此,需要增强我国奶业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等综合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品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不断优化乳制品结构,大力发展低温乳制品,增加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的生产量,丰富品种、发挥国产奶源的新鲜特点,形成乳制品市场差异化竞争新优势。
同时,基于国内奶源在成本上不具优势的考虑,在完善产品标准及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可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者教育等推动乳制品结构调整,引导国内外产业资源进行分工,在高线城市大力发展使用生鲜乳为原料的产品消费,如低温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从而给予本土奶源的“鲜、活”性溢价;使用进口原料奶生产常温奶、乳饮料等产品,满足低线城市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对乳制品个性化需求。既保持市场开放,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又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