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张效国,刘焕明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20003;2.3.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21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育人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基本教育原则。2019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习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论述充分凸显了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好立德树人教育,主要应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所处成长环境,推进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发展为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尤其需要在深化认识站位、遵循不同成长生活环境建设规律、创新网络宣传路径举措、加强整体统筹等方面下功夫。
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老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建设一体化,前提是要对老问题有新答案,对老话题有新见解新理念,即对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义、理念要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做到理念先行、思想认识到位。
明确立德树人的逻辑内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和“树人”的唯物辩证关系。“德”即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本性特有的内在产物,它不断塑造公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类在不断地通过道德载体达到追求高尚的境界。“立德”强调道德的养成,“树人”则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换言之,“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一切统领,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立德的归宿。因此,新时代“德”要立足于更高政治站位,培养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才能最终培养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这一论述清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立德树人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立德树人德育体系的本质要义。在总体构成中,马克思主义是统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支撑,立德树人是基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时坚持不懈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彻底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名学生的德育培养,立德树人过程的生成,不单单是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功劳,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名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进步与提升,是学习与生活几方面合力施教的成果,而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努力。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培养,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而是要建立系统化、全面性的思维视野。在推进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从单一模式转变到全局协同互补,要发挥每个因素的资源和作用,打破领域界限,提高整体育人效能。这就需要牢固树立全面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刻懂得立德树人建设需要打破空间的局限性,突破学校主导德育的思维定势,建设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化系统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4]尽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呈现积极健康、良好向上的态势,但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表现与适应新时代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距离,立德树人实践方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因此,不能忽视立德树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学生层面。升入大学后,因为脱离父母的监督,加之自控能力较差,一部分大学生便开始过度迷恋手机或电脑游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不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因为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的品德和品格的建设。校级层面。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二是育人宣传渠道缺乏创新,没有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去健全体系;三是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协同联动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育人质量的整体效率和提升。学校往往都是学生出了问题,才联系家长,比如,学生因为长期旷课被勒令退学,或者大学生感情失意产生极端行为,等等。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道德建设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发挥不完全,育人体系相对滞后等因素。因此,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以品德培育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支撑,以全方位育人为基点,以“立德树人”为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前,中国正处于网络社会空间大转型时期。具体地说,传统的宣传思想工具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主要媒介,呈现“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并具有明显的权威性、正面性,单向性、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5]的特点。随着科学数字技术革新,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移动设备与各类新媒体产品被广泛应用。新媒体呈现主体多元化、时效便捷化、应用互动性等特点,这在丰富了思想传播内容延展的同时,也给立德树人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是新闻被生产出来之后,大众除了关注新闻本身,更看重下方用户评论区针对这则新闻的观点碰撞,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并存,先进和落后内容交织”[6]的现象。二是“微媒体”中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也为大学生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长此以往,部分偏离主流的网络环境严重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严肃性和深刻性,制约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深刻认识,最终将导致学生群体“理想淡化、价值缺失和信仰错位”。
传统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单一封闭式教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一体化深度融合不是每个环节均匀分布,需要提升每个关键环节协同合作效率,使立德树人工作更趋实效化、科学化。马克思曾经对人的本质下过定义性的表述,并指出,就其现实性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7]。由此可见,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环境变化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因素。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让家长成为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让家长上好人生第一课,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8]《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特别指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因此,在立德树人方面,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三个倾向,一是教育内容单一,大部分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部分家长眼中,孩子的分数代表着一切,孩子优秀成绩是家长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二是部分家长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注重塑造孩子的优良品德,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正确价值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三是部分家庭没有认识到持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大学生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行自我有效管理做人与做事。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难度。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希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9]这充分证明了立德树人在当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打造新时代三位一体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高校要严把网络环境这个思想传播的重要关口。作为网络常驻用户,当代大学生更偏重感性化、娱乐化的认知模式。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应该抓住学生认知感性化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并定位当代学生所能接受、熟悉并喜欢的主流媒体和观点,将正能量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到学校信息宣传渠道当中。在减少信息传播渠道上的障碍的同时,有效对学生施加影响,形成传受两方“情投意合”的宣传沟通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与所传播的思想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渠道开拓上,要逐渐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或者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校已存在的意见领袖传播正面的、正能量的网络信息,积极发挥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建立阳光的网络环境和风清气正的舆论阵地。此外,学校应该深入挖掘和认真整理学生身边的珍贵立德树人素材,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讲好知名校友故事,传播好中国德育声音,真正做到学生想听的融入我们想讲的,我们想讲的转化成学生想听的。通过螺旋式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在注重用好多媒体加强宣传立德树人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育人功能,尤其是要用活用好现有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承载着我党的红色基因、红色传统,是我党创造的独特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10]。因此,如何将这些生动的教材以当代大学生喜欢和容易体验的方式展示出来势在必行。一是采取先从大学生所在家乡开启正能量之旅,高校可以定期以小组形式鼓励并发动大学生前往历史革命纪念馆或者名人纪念堂,也可以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者自己最敬佩的中国科学家名人故居,实地感悟追寻革命者、科学家的选择、成长,从中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信仰形成、实践与实现的脉络。二是在展馆当地设置梦想畅谈讲堂,定期组织以青春为主题的特色交流活动,面向大学生,共同追忆中国70年来的奋斗历史并展望未来分享“真心话”,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大学生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把祖国的需要当作自己无悔的选择,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不负韶华。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大学立德树人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指导和有效配合。家庭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原生态成长环境,家长相对来说更了解自己孩子特点,更能做到因材施教。当前我国立德树人教育主要聚焦在学校层面,弱化了学生家庭这一重要催化剂。因此,在学校层面上,高校要多渠道构建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了解大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旨在形成育人合力。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共享网络社群等平台,方便学生家长密切关注和助益学生的健康成长,主动分担育人责任,满足学生的“营养”成长需求和成长期待。在家庭教育理念层面上,高校应该帮助家长改变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的错误理念,可以利用现代社交软件组建家长群,或者推荐家长观看有关家庭教育类谈话节目,例如湖南卫视的《变形记》,陕西卫视的《超级老师》,帮助家长们探索家庭教育方法,共同寻找佳径来培养学生。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考虑定期组织家长参加远程直播会议,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举办《当代大学生成长疑问》讲座,引导家长们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多关注孩子成长的细节,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助力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鼓励孩子多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渠道探索并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充满信任、关爱和尊重的和谐家庭环境,真正做到培养关爱从家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