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已经逐步凸显并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整本书阅读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在保证整本书阅读效率方面,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际,探究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指导策略,以期引导小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掌握自主阅读之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阅读指导;批注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8-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27-02
我国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指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但是受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考查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整本书阅读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被纳入正式的议程。
近年,随着国家对阅读的进一步重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被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围绕整本书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读整本书”,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受教材编排体系的限制,语文阅读教学始终以“单篇短章”为主,整本书的课内阅读只停留在口号上,更多地只能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整本书的阅读。学生是否能在课外自主进行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开展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而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成百上千,教师始终无法一一顾及,因此“授之以渔”,授以整本书阅读之方法才是关键。
一、合理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推荐
综观当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在缺乏教师的整本书阅读书目推荐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一是一味求多,浅尝辄止,没有进行深度阅读;二是超前阅读现象严重,所选读物不符合自身的阅读水平与能力;三是盲目从众,以图书口碑为选择依据;四是阅读面过窄,所读图书类型单一化;等等。这都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给予适合学生的书目推荐,为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提供适宜的材料。
一方面,图书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合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有限,识字积累较少,以形象思维为主,倾向于关注表象,教师在为其提供阅读书目时,要以图文并茂的各类绘本为主,如《小猪唏哩呼噜》《猜猜有我多爱你》《神奇校车》《中国神话故事》等。中年级的学生进入了语言文字积累的关键期,对文字的敏感度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更加适合阅读故事类图书以及寓言、神话、童话类的图书,如《希腊神话故事》《有趣的科学》《丁丁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能提高阅读深度与广度的书籍来开阔其阅读视野,教师要更多地给他们推荐有利于其成长的诗歌、小说类读物来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如《草叶集》《城南旧事》《草房子》《狼王梦》等。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在书目推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文学、科学、人文进行合理综合搭配,避免学生偏爱阅读某一类书籍。
另一方面,图书的推荐要注重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单篇短章都是从整本书中节选下来的,从内容上而言具有天然的统一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这几篇神话故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以教材中的神话篇章牵引出中外神话图书的整本书阅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有更高的阅读积极性。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教师可以此为引给学生布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任务。
二、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读法指导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带领学生共读十本书,还不及教会学生一本书的阅读方法,并让学生迁移到其他整本书的阅读中,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阅读思维与能力。
一是图文结合法。在低年级的绘本阅读中,图文结合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可通过对绘本插图的观察想象故事情节,构建起故事情节与图画描述的内在关聯。比如,指导《小猪变形记》阅读时,教师可以将绘本转化为PPT课件,带领学生一起共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观察绘本中的插图,观察图中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还发现图画中的一个细节:小猪想变成斑马,在给自己画斑马纹时,不仅颜料是斑马纹的,连他尾巴上一直吊着的那个刷子也是斑马纹的。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小猪想变成斑马的急切心情,而这些信息是文字没有描述的。
二是略读与精读结合法。略读,就是粗略地读,在快速浏览阅读中判断书本的阅读价值,了解书本的大概内容,跳过阅读价值较低的部分,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在章回体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等的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可通过略读目录,了解每个章回的故事梗概,快速掌握小说的基本框架,进而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略读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尤为关键,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眼部训练,使其掌握扫视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敏锐识别重要信息。精读则是对书本中的精彩章节、细节描写等内容进行精细阅读,尤其是涉及提高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有益部分,需要细细品味,借鉴学习,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应用中。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单骑救主”“舌战群雄”等经典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都描写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中体会小说的语言特征,并在自己的人物类习作中巧妙借鉴、灵活运用。
三是批注式阅读法。有的教师不准学生在书本上“乱写乱画”,以致学生阅读完后书本还是干干净净的,但笔者认为:爱书、惜书与画不画书不存在必然的关联,相反“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要“动笔墨”,而且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外书籍阅读中进行适当的批注式阅读。学生可将书中对自己很有启发的部分进行标注,在旁边的空白处工整地写上阅读批注。如在《草房子》整本书阅读中,读到“在凛冽的寒风中,那些无法抵御苦寒的孩子们,缩头缩脚地上学来,又缩头缩脚地回家去。平原的冬季永远让人处在刻骨铭心的寒冷之中”这部分时,学生在旁边批注:“‘缩头缩脚表现出孩子们严寒中受冻的样子。”学生将在阅读中的瞬间感受记录下来,趁热打铁,比写读后感更为有效。
三、及时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拓展活动
整本书阅读之后,教师要及时开展阅读拓展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分享阅读心得,开展阅读讨论,进行阅读表达,实现整本书阅读效果的拓展与深化、巩固与提升。
一是口语训练。阅读与口语训练结合,口语训练需要良好的素材,而以学生所读课外书为内容既能敦促学生认真阅读,又实施了有效的口语训练。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对《宝葫芦的秘密》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简单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心得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要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要能完整地、逻辑清晰地讲述书本大意,并能初步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是读写结合。读与写密不可分,我们提倡在课内阅读中实施“随文练笔”,在课外阅读中也要坚持读写结合。首先,要做好读书笔记,或以摘抄的方式将书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或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与思考。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整本书阅读中学习书本的情节构思、语言艺术、表达技巧、人物细节刻画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正向迁移。
三是阅读交流。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大家一起就有两本书。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实现了阅读资源的有效共享。学生可以在阅读交流中分享彼此的阅读体会,发表自己的想法,解决自己的阅读困惑,让阅读成为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共读经典”即师生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围绕同一本书来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比如,在《城南旧事》的整本书师生共读活动中,师生以书中小英子遇到的“小偷”为切入点进行深度交流:你怎么看待书中的“小偷”?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有的认为小偷就是小偷,没有理由可以讲,偷别人的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小偷”偷东西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让弟弟上学,且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原谅的……学生结合阅读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好书共读中实现深度阅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而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以整本书阅读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活动,在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予以必要和科學的指引,围绕阅读书目的推荐、阅读方法的应用以及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重点指导,通过“授之以渔”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 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王娜娜.建构整本书阅读班本化阅读圈——陶行知儿童观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班本化实践的启示[J].课外语文,2020(10):12-13.
[3]沙小玲.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方法与技巧[J].华夏教师,2019(24):87.
[4]蔡雅杰.巧借图导读以读来引写——以小学语文六年段阅读整本书为例[J].师道·教研,2019(12):172.
[5]褚卫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