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佳 崔 珺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24502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外卖市场发展进入了白热化发展阶段。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2105.3亿元,其中校园学生市场所占市场份额为8.9%[1]。高校作为仅次于白领的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第二大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7]。
本文对黄山学院学生外卖消费行为进行了调研,以了解学生外卖消费行为现状,分析这种消费行为的诱导和影响因素,同时探讨此行为与在校就餐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以期能降低学生的外卖订购意愿,让学生回归校园食堂。
本次研究以黄山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主要对象是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
1.2.1 调查方法
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外卖消费行为的基本情况(包括购买频率、时段、每餐消费金额、选择外卖原因等等)、校园食堂就餐满意度(包括价格、口味、菜式多样性、服务、卫生情况、食堂就餐环境六项评价指标)等。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不重复抽样的方式进行,根据“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来计算所需调查的样本容量。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调查,得到测试问卷中不点外卖的人所占平均比例为0.052,根据公式
Zα/2是正态分布下与置信水平相对应的系数,α=0.05时,Zα/2=1.96,取可接受的估计误差Δ为0.016,本次调查所需样本容量为703。
1.2.2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xcel对获得数据进行初步处理,SPSS 22.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在研究外卖消费行为与食堂就餐满意度相关性时,将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4、3、2、1,进行相关性分析。
选择外卖注重因素时,采用排序计分评定,计算方法为:
选项平均综合得分=(∑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例如选择外卖注重因素有4个选项参与排序,那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4,第二个位置权值为3,依次递减。例如一个题目共被填写12次,选项A被选中并排在第一位置2次,第二位置4次,第三位置6次,那选项A的平均综合得分=(2×3+4×2+6×1)/12=1.67分。
本次问卷共调查710名学生。其中男生338名,女生372名;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人数分别为250、220、240;学生作息规律总体处于较好和一般水平;参加集体活动的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每月生活费主要是800-1500元这个区间段,详见表1。
表1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基本情况(n=710)
调查结果详见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94.93%的大学生曾经订过外卖,每周订购2-3次外面的大学生达33.94%。在有外卖消费行为的大学生中,一般订外卖的价位是11-15元;选择的时间段为10点至12点;选择外卖的品种多为“快餐”、“面食”、“炒菜”。学生选择外卖的因素主要为“食堂人太多,排队麻烦”(77.89%)。选择外卖的侧重点,学生更多地放在食品因素(味道、卫生、品种多样性)和价格因素(个人消费、优惠力度),平均综合得分为3.33分和2.13分;而服务因素(送餐时间、服务态度、售后处理)和便利因素(订餐平台使用方便、餐费支付安全便捷、就餐时间地点灵活)关注度较低,仅为1.32分和1.2分。
表2 学生外卖情况调查表
本次调研中,大学生不同生活费水平与订购外卖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详见图1。整体表现为大学每月生生活费水平越高,订购外卖的次数愈频繁。如图1所示,大学生“极少或每周1次”订购外卖随其生活费水平提高所占比重下降,而“每周4-6次”、“每周6次以上”订购外卖的情况随生活费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
对于大学生对学校食堂的评价,从就餐环境、卫生情况、饭菜口味、菜式多样性、饭菜价格、服务态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学校食堂的六个指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得分较低的为食堂就餐的环境和饭菜价格。整体得分情况随着外卖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并且“每周6次以上”外卖频率的指标得分与其他频率差异显著(p<0.05)。
表4是如果学校采取一些应对外卖措施大学生们的反应情况。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学校食堂提供外卖服务,学生是比较乐意接受的。在“各个高校出台禁止外卖进校园”和“取消外卖进校园会不会给自己生活带来不便”这两个问题上,学生则持不同观点,外卖订购频率较高的学生不同意见显著高于从未或极少订购外卖的学生(p<0.05)。
图1 大学生生活费水平—外卖订购频率堆积图
表3 学校食堂各项指标得分评价表
表4 高校有关应对措施学生反应情况调查表(n=710)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外卖消费行为的现状令人担忧。大学生订购外卖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在于学习或者工作繁忙和高校食堂就餐满意度不高。在有外卖消费行为的群体中,只有5.07%的大学生从未订过外卖,而每周至少2次以上的大学生占有54.92%。学生贪便宜、图省事,足不出户,在宿舍仅靠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美味佳肴,校园外卖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推了“宅”、“懒人风”等现象的发展。一项关于大学生“宅文化”的研究表明: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社交能力降低、饮食不规律、学习生活一团糟是高校学生“宅”生活的主要危害[8]。外卖消费行为无形中严重助长了大学生“宅文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后勤稳定看食堂。”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高校平稳有序地发展,能够保证师生在校就餐的安全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就餐不满意的顾客91%不会再光顾就餐地,并且通常会向其他人诉说自己在该地就餐的负面经历[9]。本研究中,学生外卖消费行为同在校就餐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现为在校就餐满意度愈低,外卖订购频率愈高,这与王婷婷等研究一致[10]。外卖消费行为的增长无疑会对学校食堂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削弱其竞争力。
在影响高校食堂就餐满意度的六项指标中,不同外卖订购频率群体差异最大、评分最低的为就餐环境和饭菜价格,这与高庆的研究结果类似[11]。就餐环境包含空间的大小、装饰装修风格、卫生情况等。针对就餐环境满意度差这一情况,高校食堂需合理或者适当增加销售窗口,调整或者增加就餐桌椅,由传统的定量式窗口销售转变为开放式的自助选餐,满足高峰时期学生就餐需求。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在校园规划中,也要增加对食堂的政策倾斜力度,应将尝试开辟新的就餐区作为后勤工作重要考虑内容,使得食堂规模与进餐学生数量相适应。高校还应创新食堂空间布局、平面布局,注重食堂餐饮功能及服务的复合,添加一些与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元素,将食堂建设成集餐饮、学习、休闲为一体的多样化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学校食堂提供外卖服务,学生反应良好。如果禁止外卖进校园,学生反对意见较为强烈,这与吴国丽的研究结果一致[12]。有鉴于此,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尝试探索校园食堂外卖的发展路径。目前,已有不少高校食堂开展了校园食堂外卖服务,取得了一定效果[13-15]。
网络外卖生产商家具有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加之网络订餐平台审核不严、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较大、政府缺乏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完整体系,导致监管难度加大。外卖行业良莠不齐,其中不良商家生产的垃圾食品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继央视3.15晚会曝光“饿了么”黑作坊事件之后,不断有学者就校园外卖的安全卫生问题进行研究,结果令人不容乐观[16-19]。
高校应重视学生饮食安全,积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李明晨在研究高校食育教育中指出,应用传统饮食文化开展食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高校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良好风貌[20]。在新生入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可开设专门的食育教育课程,让他们在大学生活的开端即掌握一定饮食营养知识。高校还可以结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月举办校级食品安全月活动,开展特色食品安全教育,比如邀请食品营养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食品安全宣讲团,面对面的与学生分享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利用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媒体经常性地宣讲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设相关的线上食品安全课程或者讲座,举行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配合,积极营造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行、见识学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高校应注重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学工队伍,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深入校园“第二、第三课堂”,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各种基本诉求,以便于调整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学工队伍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饮食营养和饮食卫生,引导学生尽量少点外卖,通过他们的引领示范,使得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快乐学习,健康饮食,茁壮成长。
本文调查了黄山学院710名在校生的日常饮食情况。调查发现仅有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外卖消费行为。学生订购外卖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0:00-12:00,选择外卖的主要原因是食堂人太多、排队麻烦,而外卖就餐时间灵活。分析表明,大学生生活费水平与外卖消费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外卖订购频率与食堂就餐满意度呈负相关。外卖消费行为助长了大学生的宅文化,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高校应该合理布局高校食堂,完善自身建设,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饮食安全健康,以减少学生外卖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