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汪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小学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为此,专业与课程的发展亟需建立标准、学习标准、对照标准、落实标准,将每一门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职业沟通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职业沟通能力提出了规范要求,职业沟通课程要适应上述标准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这是国家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的规范要求,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标准》清晰表明了教师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等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这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是小学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依据。《标准》对教师提出了“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入职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并能主动与不同对象进行恰当的沟通。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标准中,涉及语言、沟通、合作的基本要求包括“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等八条,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小学教师工作的综合性、专业性和接触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沟通能力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经过广泛调研发现,各师范院校对职业沟通课程的开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甚至没有开设职业沟通课程。如有的院校教师语言模块开设成了教师口语课程,通常开设两个学期,上学期为普通话语音训练,下学期是一般交际口语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而在实际教学中,因学生普通话语音状况参差不齐,且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关系着学生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导致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普通话训练上,使得职业口语训练所占时间不足,训练不到位。
有些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程中,设置了职业沟通课程。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非小学教育专业“专属”,职业沟通并不聚焦具体职业,而是就职场共性泛泛而谈,也无法进行更多针对性训练;且多为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暇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体验。
目前,市面上没有关于小学教师职业沟通的教材,有的训练内容在演讲类书籍中有所涉猎,或在教师口语教程中的教育教学口语中部分呈现;有的结合所有职业大而化之,并未立足于教师职业的沟通合作和口语表达。因此,教材不成体系,编写体例上也比较陈旧,选材缺乏典型性、多样性,在编排或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理论讲授,实践训练较少。实践训练中,以单向练读、表达为主,情景模拟、体验式训练较少;以重复式练习为主,创造性训练较少。单一的讲练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容易让学生抑制学习兴趣,产生疲劳与倦怠的心理状态,影响学习效果。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景、提供丰富案例、进行大量训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完善的课程评价考核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但职业沟通课程一直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通过调研发现,该课程教师多以口试或实战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口试的内容千差万别,有的教师以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作为评分依据,有的老师以朗读文章或语段作为考核方式,这就无法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沟通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规范标准的考核体系。
面对职业沟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做出诊断,更应立足改进。前文提到的三个标准就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南。
深入学习三个标准,剖析小学教师职业沟通能力在专业技能上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小学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教师职业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积极乐观友善自信的沟通心理状态、良好的礼仪行为、开放创新的思维能力;素质目标是能够在教师职业中自如得体地沟通,达到高效和谐地工作,幸福快乐地生活。
针对二十多年的师范生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照专业标准,聚焦口语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可以将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语言模块设计为三个学期,共计92-96课时。具体安排为:第一学期,普通话语音,28-32课时,立足于口语表达的语音规范性;第二学期,教师口语,32课时,立足于口语的表现力;第三学期,职业沟通,32课时,立足于沟通的互动性。由浅入深,由单向表达到双向互动;由说到听、想、说、练、仿综合训练,任务驱动,层层递进。
职业沟通课程教学内容既不能与教师口语雷同,也不能毫无关联;既要进行单项训练,也要展开岗位实践。因此,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做出如下(图1)重排:
图1 职业沟通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
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课堂模式:师生主课堂、学生自主课堂、小学见实习课堂,加强实践训练,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要在师生主课堂中形成“项目任务——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与方法——实践训练——实践评价”任务驱动模式,不断提高实践训练的有效性。
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构建教学模块,设计教学项目,把教学内容化为具体任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做结合。
每项任务都有技能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模仿训练到创新训练,从师生共同训练到生生共同训练、再到自我训练,从当下的场景训练到未来职业岗位场景训练,形成螺旋上升的训练梯度,既体现层进性,又体现差异性。
职业沟通是应用型课程,需要大量时间自主训练,这是主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按要求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各项目训练并且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在伙伴学习中促进能力的提高。这是主课堂的重要补充。
职业沟通作为专业技能课,更需要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学习小学教师的规范、准确、得体、生动的口语表达。校外基地的实景训练的实质是拓展性课堂,即在小学见实习活动中,学生按照专业老师的要求,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口语指导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获得实际的职业语言运用能力。
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优势,融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进行教学。职业沟通课程教师可以借助云课堂运行平台,充实与完善教学资源,利用冗余资源构建个性化课程,实施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进行自主学习,使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得以变革。
在职业沟通课程中,设计活页式实训项目,在各个项目的训练中,开发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形成常态化、阶段性、系统全面的考核体系。既有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的评价;既有平时训练评价,也有情境性训练评价、实践评价;既有学生自评,也有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这样的评价和检测体系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总之,职业沟通课程改革,要认真学习标准、领悟标准,在标准的指引下,努力发现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教学诊断与改进,将课程的改革、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