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源,殷晓莉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110034)
五输穴皆分布于人体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由指尖至肘膝关节分别为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是十二正经经气由初生到充盛的5个特定腧穴。《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中风的发生与三阴三阳经皆有关联。五输穴位于四肢远端,为阴经阳经交汇之处,针刺此处能够调理阴阳,有助于中风的治疗。
1.1 井穴 阮建国等[6]采用手足十二井穴放血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井穴刺血治疗,治疗3周,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9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郑秋菊[7]观察井穴麦粒灸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对照组行神经内科标准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十二井穴麦粒灸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井穴麦粒灸疗法能缓解患者肢体痉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杨玉霞等[8]研究表明,十二井穴接经疗法能够很好地改善中风患者尿潴留症状。陈宇岑等[9]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井穴放血可有效降低PMCAO(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沈彤等[10]研究发现,井穴放血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并能在基因水平上增加患者的DNA端粒长度。
1.2 荥穴、合穴 房守和[11]研究针刺荥合穴治疗中风后下肢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选择环跳、风市、上巨虚、解溪、白环俞穴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取荥合穴(足三里、阳陵泉、伏兔、悬钟、行间)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率为43%,优于对照组的20%,总有效率达93%,优于对照组的86%。
1.3 经穴、输穴 刘美然[12]针刺经穴、输穴治疗中风肢体水肿,结果提示针刺经穴与输穴对中风后水肿有较好疗效,且针刺输穴疗效发挥较快,而针刺经穴疗效较稳定。
原穴大多位于腕、踝关节处,是脏腑之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常被用于治疗本经疾病;络穴是从经脉分出络脉部位的腧穴,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也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的经络疾病;两者常配合使用,称“原络配穴法[13]。《素问·风论》载:“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所中则为偏风。”中风的发生责于五脏六腑及相关经络整体的功能失调。原穴常用于调理脏腑气血紊乱,恢复受损脏腑功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络穴则常用于治疗相表里脏腑的疾病,与原穴配合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神经生理学认为,原穴、络穴区域在大脑皮质有面积较大的反射区,针刺此区域能更好地刺激大脑皮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4]。
袁建辉等[14]观察原络配穴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原络配穴组则采用主客原络配穴法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且主客原络配穴法治疗效果更佳。刑航[15]采用针刺十二原穴治疗中风后失眠症,对照组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针刺十二原穴治疗,疗程14 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30.00%,高于对照组的16.67%(P<0.05)。王渝蓉等[16]观察原络配穴法联合补肾益寿胶囊治疗脑梗死伴排尿障碍(肾虚证)的临床疗效,发现其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尿潴留症状,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孙远征等[17-18]研究发现,原络配穴法对于中风后失眠和中风后抑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俞穴,或称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19]。人体12对背俞穴分属六脏六腑,因腰背部为人体之阳位,故背俞穴其性属阳。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对腹募穴分别对应人体的六脏六腑,因胸腹部乃人体之阴位,故腹募穴属阴。临床上常将两者配合使用,即“俞募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可贯通脏腑与经络气血阴阳,恢复脏腑功能,故在中风治疗中应用广泛[20]。罗梅等[21]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腹部募穴并连电针)、普针组(针刺腹部募穴而不连电针)和对照组(不做针刺治疗),以观察针刺腹部募穴对中风后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电针组有效率>普针组>对照组。吴文锋等[22]以俞募穴位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显著。古柱亮[23]以俞募配穴法治疗中风后阴虚火旺型失眠,总有效率达91.4%。聂斌等[24]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俞募穴艾灸能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和运动能力。罗美婷[25]以温和灸俞募穴的方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气虚血瘀证候均有明显改善。
八脉交会穴即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连的8个特定腧穴,有联络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及五脏六腑的作用。明·刘纯在《医经小学》中以歌诀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八脉交会穴的联络和主治范围,八脉交会穴不仅可以联络经脉,还有调理脏腑官窍的功能,如“公孙冲脉胃心胸”,公孙穴为脾经上的八脉交会穴,有联络脾经与冲脉的作用,可治疗胃脘、心胸部疾患[26]。中风的发生与脏腑经络、阴阳失衡密切相关,故针灸八脉交会穴能更好地加强脏腑与经络的联系,促进中风患者恢复。揭子慧[27]分别以针刺八脉交会穴、穴位点刺放血治疗中风后失语,针刺八脉交会穴组取公孙、照海、列缺,点刺放血组取金津、玉液,治疗30 d后,八脉交会穴组总有效率为85.29%,显著优于点刺放血组的62.50%(P<0.01)。李中等[28]以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口服活血荣络颗粒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发现其能改善患者肢体痉挛情况,降低患者血清中的γ-氨基丁酸、甘氨酸水平。潘永清[29]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抑郁,治疗总有效率达96.4%。
中风多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且易遗留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便秘、抑郁等多种后遗症。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发生与素体肝肾阴虚、气虚血瘀,以及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有关,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针灸具有较好的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作用,治疗中风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现代医学认为,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可塑性,针灸能有效促进神经系统的重塑,使其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使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各项功能随着新平衡的建立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0]。相关研究表明,针灸能恢复脑动脉弹性,缓解血液的黏稠状态,调节病变局部周围的营养供应,帮助恢复脑组织功能[31]。针灸取穴多以特定穴为主,特定穴治疗作用广泛,如原穴适用于脏腑疾病,络穴擅治表里两经疾病,八脉交会穴则可加强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联系。运用特定穴治疗中风,疗效良好。在应用特定穴时,要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结合,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