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瑜
(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 安阳455001)
脑性瘫痪(CP)为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障碍所致综合征,常伴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和行为异常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活动[1]。临床研究发现,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改善CP患儿运动功能,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2]。本研究为探讨引导式康复训练对CP患儿躯干稳定控制能力的改善效果,选取我院104例CP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3±0.64)岁;痉挛型30例,非痉挛型22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61±0.73)岁;痉挛型32例,非痉挛型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3]中CP诊断标准;年龄3~8岁;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患儿;合并心肺功能障碍患儿;合并严重肌无力患儿。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运动、语言、作业疗法等常规疗法和频率脉冲等理疗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引导式康复训练。(1)课程活动:康复训练以课程形式进行,内容包括训练患儿头控能力、手支撑力、降低患儿肌张力的地席课,提高患儿稳定性与平衡性的坐立课,训练患儿跨越障碍的步行课,锻炼患儿抓握、抛放、旋转能力的手部课,提升患儿口腔肌肉功能的口肌课,辅助患儿识别颜色、性状、物体等的常识课,促进患儿理解数字顺序及大小的数概课,诱导患儿说话的沟通课,帮助患儿以歌声表达情绪的音乐课等,使训练内容具有节律性。(2)日常引导: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起床、穿衣、如厕、洗漱、就餐等日常活动习惯;辅助患儿提高日常生活积极性。(3)家庭康复指导:告知患儿家属家庭成员对患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导患儿家属积极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中,发现患儿的进步与潜力,鼓励患儿训练;并将引导模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促使患儿逐渐熟悉各项技能,提高其自理能力。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躯干控制与平衡能力:躯干控制测试(TCT)和Berg平衡量表(BBS),量表总分分别为0~100分和0~56分,分数越高,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越好[4]。(2)独立性功能: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儿童版(WeeFIM),量表总分为0~126分,分数越高,独立性能力越强[5]。(3)生活质量:CP儿童生活质量评价问卷(CPQOL-Child),量表包括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活环境、残疾影响共7个维度,各维度总分为0~100分,残疾影响维度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其他6个维度均为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TCT、BB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TCT、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T、BB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T、BB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TCT BBS实验组对照组52 5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6.96±3.32 73.49±2.32#*37.15±3.61 64.61±2.64#27.35±4.15 45.16±3.71#*27.62±4.23 40.32±3.84#
2.2 两组治疗前后WeeFIM评分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 WeeFIM评分为(40.89±9.46)分,对照组为(41.12±9.68)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WeeFIM评分为(76.35±6.43)分,对照组为(69.56±7.62)分。两组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CPQOL-Chil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PQOL-Chil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PQOL-Child残疾影响维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其他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PQOL-Child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PQOL-Child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社会交往 自理能力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生活环境 残疾影响实验组对照组52 5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6.87±5.69 72.14±8.64#*37.10±5.82 65.26±9.71#31.01±4.65 63.54±6.21#*31.16±4.39 56.25±5.86#32.13±4.24 65.37±6.19#*32.45±4.36 57.46±6.05#33.21±4.63 64.58±5.84#*33.05±4.51 56.72±6.14#29.46±3.17 52.68±4.26#*29.81±3.31 46.19±4.35#28.51±3.26 47.72±3.59#*28.16±3.42 40.96±3.86#81.57±4.29 55.25±6.34#*81.69±4.65 63.18±6.12#
CP患儿常伴智力、语言、视听觉障碍等症状,增加患儿家庭心理与经济双重压力,对患儿生命健康也造成严重威胁[7]。临床研究表明[8],给予CP患儿相应的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给予康复训练的两组患儿治疗后躯干控制能力与平衡能力均较治疗前升高。说明CP患儿可通过积极运动康复训练而减轻其运动功能障碍症状。
临床研究还发现[9],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CP患儿康复训练中,可提高其躯干核心肌群协调能力,改善临床症状,对促进患儿健康发育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TCT、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引导式康复训练以主题课程的形式训练患儿可提高其训练兴趣,对患儿主动训练有利,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利于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另外,实验组治疗后WeeFIM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引导式康复训练可通过有效的肢体、语言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引导等方式增加患儿自理能力,促进患儿独立性增强。不仅如此,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引导式康复训练能提高患儿躯体控制能力和独立性,利于降低患儿躯体控制不佳而引起的不适感有关。此外,曾敏等[10]研究发现,引导式康复训练可提高CP患儿独行自理能力,促进患儿逐渐融入日常活动与学校活动中,且对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有积极意义。故引导式康复训练不仅可增强患儿独立性,且可促进医务人员与家属有效沟通,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利于提高患儿康复训练效果。综上所述,引导式康复训练可提高患儿躯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增强其独立性,提升其生活质量,对促进患儿康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