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的供求分析

2020-01-09 14:26杨芳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

■杨芳芳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教师的水平和潜力决定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关键环节。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供给缺口”,而较大的“供给缺口”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如何建设一支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是摆在当前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双师型”师资的供给和需求现状

什么是“双师型”目前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区别于普通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是简单的一批学术水平高和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叠加,也不是单纯地从企业或行业聘用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前提条件是要明确“双师型”师资的供给和需求现状。

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供给与需求的严重不平衡,正是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处。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旺盛需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迅速发展

在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向应用技术院校转型,教育部及相关机构需做好部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根据中央政府部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先后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发起并成立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已由最初的47所院校增至159所,联盟包括公立的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职业教育园区。联盟各成员单位形成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等多方面的共识。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来源主要有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大学和新建的应用技术大学两类。前者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专科院校升本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后者是2014年以后新建的[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等政策的指引,以及社会对人才应用能力要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院校将走上向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道路。

2.“双师型”队伍的数量不足

在已进行转型升级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原班人马,其中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或是来源于社会其他单位,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地走进企业,拥有实践教学的能力。他们中还有一批人曾经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以往的“双师型”概念中的实践能力局限于工作经历或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样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术大学所要求的工程实践、技术研发和创新等能力有较大的距离。

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如果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相比明显具有“滞后性”。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变化发展可谓是朝夕万变,这对学校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一种挑战。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供给缺口

1.技能型人才市场竞争激烈

一个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是教育市场上稀缺人才。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越是稀缺的商品,就会有更多的人抢夺,其价格就越高。在生活中,我们也不乏看到类似“某企业年薪200万元引进顶尖博士”等大型企业抢夺人才的新闻。高校需要的“双师型”人才,也正是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以及具有高职以上学历。对于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的要求。

国务院的这些政策规定,进一步增加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竞争。看似是从学历要求上降低了大学教师的准入标准,但实则是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准入条件,从“校门到校门”的师资来源或将成为历史。由于我国教师的待遇普遍低于其他行业,今后,应届毕业生无法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因此只有转向企业。三年后,优秀的人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出于薪酬待遇及职业前景等的考虑,他们将不愿进入高校全职工作,这就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进入两难境地,“双师型”人才越发难求。

2.高校对教师的招聘标准有失偏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这句话至今还深入人心。一所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及高层次的人才,是其立足与发展的根本。多年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招聘与引进上,还是将人才招聘重点放在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上。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招聘准入条件如此,就连大中专院校招聘人才的最低标准也是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即便是这些人才最终可能与“应用型”人才标准相差甚远,但大多数应用技术大学还是不愿降低招聘标准,以学历、职称或科研成果等为由,将很多专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拒之门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只在于学校本身,国家对大学层次等级的评价标准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等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3.应用型技能培训难解近渴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上持观望态度。多数高校都有急切想要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实践技能缺乏现状的意愿,但要想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还是在于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实践教育再培训,这是解决目前“双师型”人才不足的根本。但是受“培训谁,由谁培训,如何培训”这三个方面的限制,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转型培训陷入胶着、盲目与等待的状态。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或是具备的实践经验已过时,如何把如此数量巨大的师资队伍送出去“回炉加工”,一是缺乏政策与经费支持,二是缺乏理想的培训基地。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需要教师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并及时在课堂上讲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与企业生产所用技术的不匹配[1]。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参加培训学习,尤其是深入企业实际岗位的学习,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目前这种培训的可行性不充分,一是企业不愿自己的技术人员分散精力去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实践接受程度低;二是学校也出于实际的考虑,无法大量派送本校教师长时间地去企业参与技能技术的实践学习。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与收益矛盾是校企双方的顾虑所在。

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途径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供求的对立显而易见。供求这种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是以市场经济客观的具体的环境需要为条件的,这种条件一旦发生改变,供求关系又会发生相应的转化。当前化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人才供求矛盾的途径,包括地方政府、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教师等诸多方面。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政府的支持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指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政府更应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以及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等这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典范,无一例外都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与指引密不可分。比如,日本政府会颁布《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教学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建设;澳大利亚政府在职业教师体制改革和培训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教育,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必须履行的义务等[2]。由于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上才刚刚开始,很多政策还是指引性的,比较笼统,不够具体,但也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是他们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资金投入,缓解相关院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困境,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促进校企双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产业新技术的进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训、双师教师队伍培训、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创造互联共通的校企合作环境,为校企、校校之间创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良好平台。

(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校企合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及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鼓励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和师资等;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设施和管理经验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也不是企业从学校招聘相关技术人才。教师利用在企业的考察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校企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将企业的生产车间搬进教室,或者将教室搬到操作一线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3]。地方企业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责任意识,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源优势,与地方院校携手,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支服务本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专家团队。

(三)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责任在院校

我国大部分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管理制度沿袭研究型本科院校。对于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要及时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在人才的选、育、用、留等制度上寻找突破。

在高校“双师型”人员的招聘上要因时因事调整准入门槛,不搞“一刀切”的招聘条件。对于特殊紧缺人才,应该在学历上降低准入标准。对于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科研”的思想桎梏,应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

要提升高校教师待遇,招聘到更多优秀人才,满足转型对“双师型”人才的渴求,提升高校教师待遇,不仅会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到学校来任教,也会激起本校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去。

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潜力,师资培训就显得异常重要。要保证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在教师的评价制度上,要实行多元化的评价制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师,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更注重他的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

(四)教师应该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

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师就既要有“学历”附带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实践”暗含的实践应用能力[4]。所以,教师在学校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能“等靠要”,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主动练就一身“硬功夫”和“真本领”,才能在转型改革中不被淘汰。具体来说,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打破陈规,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要认识到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三是教师要积极寻求改变,通过各种途径,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各种技能培训,提升实践教学技能,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供与求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教师四位一体,多方协调,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政府应发挥引领与保障作用,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企业要利用技术、设施和管理经验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地方本科院校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本科院校的第一责任人,应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选、用、任和留”上寻找突破口;教师向“双师”转型,要主动练就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技能。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