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路径思考

2020-01-09 06:14包东飞吴千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思视阈大思政

包东飞,吴千里

(1.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提供了方向指引。

1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

1.1 “大思政”视阈下辅导员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就是将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政工作范围,推动三全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在“大思政”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事务工作的琐碎,让辅导员角色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辅导员似乎只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服务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这事实上与辅导员工作性质是不符合的。“大思政”视阈下,首先必须明确辅导员是学生理想信念的领航者,应围绕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为目标,将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责任使命感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环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者,辅导员应统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品质形成等育人内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再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辅导员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扎实做好班团管理、评优评奖、资助管理、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等工作[1];最后辅导员还是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的融合者和协调者,辅导员应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主动融入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特点,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中的育人资源。

1.2 “大思政”视阈下辅导员育人能力要求

相对传统的思想政治体系而言,“大思政”视阈就是要充分运用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可用资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时,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统筹设计育人内容、统筹规划育人环节,这对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

(1)育人过程要更加关注思想引领。“大思政”格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一直以来辅导员工作普遍侧重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大量的精力用于日常事务,而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明辨大势是非等方面关注较少,这既是工作性质导致,更与辅导员自身知识储备及业务能力不足有关。“大思政”视阈下辅导员育人工作要突破传统工作领域,主动将课堂主渠道与课外主阵地建设相结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增强育人活动的思想性。这更需要辅导员自身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深层次分析学生厌学、心理困惑、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2)育人形式要更加突出实践性。“大思政”格局特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入脑,更要入心,要将教育内容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所谓实践出真知,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悟真谛,在交流互动中与教育内容产生共情。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计实践环节,如根据教育主题不同,将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风建设、法纪教育等内容打造通识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专题调研、社会服务、主题分享、企业跟岗实习等形式,增强育人成效。在设计教育环节时,注重将育人内容渗透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实践平台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既潜心问道又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3)育人能力要更加体现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其育人工作通过班团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网络思政、突发事件应对等形式呈现,其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都与专业教学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师,它需要辅导员具有很高的政治修养,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要有很强的组织、分析和总结能力。实践中,辅导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引导学生走出思想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成才需求与辅导员育人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显得尤为迫切[2]。

2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基本内涵

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育人能力要求其政治素养高、业务水平高、作风纪律严,其能力内涵包括品质素养、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三个层次。在“大思政”视阈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辅导员的育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相对复杂,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要求辅导员在育人能力上要更加注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2.1 品质素养是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基础

辅导员品质素养包括其政治修养、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道德品质。其中政治修养主要是要求辅导员在政治品行、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和政治自律方面能忠诚、坚定。职业素养主要是要求辅导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有坚定的职业态度。个人道德品质主要要求辅导员要具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习近平阐述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四个标准之一,辅导员的岗位性质及高职学生生源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比其他岗位要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因此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可以让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落实得更真、更细。

2.2 知识素养是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关键

辅导员岗位性质决定了其知识结构的宽广,知识储备包括基础性学科知识、专业性学科知识(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学科)以及教育专业知识(如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中辅导员岗位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为此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并能将知识储备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具体工作实践。

2.3 专业技能素养是辅导员育人能力的核心

区别于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领域本质就是“教育”,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育人目标。实践中辅导员专业技能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技能、理想信念引领技能和综合拓展能力。其中日常事务管理技能即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人际交往、口头表达及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理想信念引领技能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有机统一的能力。综合拓展能力是指辅导员综合个人能力,积极拓展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3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将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置于“大思政”视阈中进行构建,有利于辅导员聚集育人资源,打造育人平台,推动不同岗位间的协同育人,提升育人成效。

3.1 加强顶层设计,为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提供机制保障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统筹辅导员育人能力要求及标准,从辅导员育人理念、业务能力培训、业绩工作考评等方面,明确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方向、提升路径,推动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顶层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辅导员队伍融合、育人资源共享、日常管理服务标准等方面下功夫,丰富辅导员育人能力内涵,提升育人成效。探索辅导员选拔、激励考核机制,把好辅导员入职关,在选拔辅导时要优先选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考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辅导能力标准认定制度,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推动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 明确队伍建设目标,为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提供方向指引

“大思政”格局构建更需要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路径。实践中可探索构建辅导员学习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培训、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组织辅导员开展理论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夯实辅导员理论基础。探索建立辅导员进课堂机制,通过鼓励辅导员承担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等课程,组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指导辅导员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等形式,为辅导员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探索组建科研团队机制,通过指导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组建辅导员工作室、推进辅导员精品项目等形式,引导辅导员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增强岗位自信,提升工作成就感[3]。

3.3 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为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提供突破空间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每一个岗位员工、每一个育人过程、每一个育人资源都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此需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等方面的协同,打破各个育人资源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主体和资源的集中优势,提升育人成效。探索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通过设立“协同中心”、落实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交流沙龙等形式,引导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交流日常教育管理和理论教学工作经验、共建实践育人平台、共商课程实施环节等,从而促进两支队伍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猜你喜欢
大思视阈大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原型理论视阈下的于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