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2020-01-09 06:14谷传亮陈孝友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育人思政

谷传亮,陈孝友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呼唤,高职院校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求思进取、立意创新和破局前进,从而为祖国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格局构建

1.1 领导机制是保障

领导班子在“大思政”格局下起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包括地方党委、高职院校党委和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一是地方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同时,地方党委要在切实履行职责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育人为目标,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子系统,形成多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二是高职院校党委分工明确,协同配合,承担起“大思政”格局的主要工作和主体责任。加强“一岗双责”教育,深化从严治党,严以律己,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三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构建高职院校内各级党组织领导和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1.2 工作机制是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为本。育人育才相统一重在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促进德智体美劳诸要素融合贯通、同频共振[2]。“三全育人”模式围绕“育人育才”而展开,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育人方式。全员育人指动员高职院校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育人育才工作,明确育人主体,做到人人育人;全过程育人指育人的时间持续性,育人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教育不间断,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全方位育人指育人的空间要素,以不同角度、不同空间和不同方式的育人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事事育人。“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全面、协调的机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诠释了育人的主体、时间和空间,建立了育人的三维坐标,形成了完备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高职院校育人队伍。

1.3 反馈机制是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馈机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主要包括责任落实和责任反馈机制。党委要切实分解和明确各个部分的责任,将责任制纳入工作形态,从源头上消除责任推诿、工作松懈和懈怠厌倦的问题。工作实践中更要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常抓常管,严抓严管,筑牢责任的根基,把好松懈的关口,扎牢失范的囚笼。同时,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委应主动构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反馈及时、准确完善、渠道畅通的责任反馈机制。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状况的改变对思想政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多合并与组合的高职院校还未顺应时代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单一或定位不准确,缺乏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多为“00”后,受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影响,他们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独立意识,但挫折承受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未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统一的标准导致教育效果难达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目标需定位准确,必须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这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 缺乏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应试教育对中国学子的影响由来已久,从应试下出来的教师深受影响,导致一些思想政治教师讲课以“填鸭式”为主,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学生对此了无兴趣。有些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让一些行政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师。部分高职院校由两个或多个中专院校合并,一些是由中专升格而来,这些院校大多存在师资紧缺,专业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授和传播思想政治正能量的主力军,师资匮乏或专业教师的缺乏妨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些思政课教师甚至来自其它不相关专业,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而且由于教师紧缺,有些思政课教师也因为沉重的教学任务对思想政治课敷衍了事。

2.3 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和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3]。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大多依照本科生的标准制定而成,对于专科生来说比较高深,学习起来比较费力,阻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进。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停留在理论学习,忽视了对外部形势和时事政策的讲解,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前应结合本校特色、思想政治历史和形势政策,制定系统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3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

3.1 主动革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边活动,学习者与教育者缺一不可。面对社会形势的复杂多变,高职院校在实施“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要革新理念。第一,理念的转变,从“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思政”,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第二,主体地位的转变,在“课堂思政”实施过程中,要从原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主,推动“课堂思政”实施过程的实效性。第三,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质升量的办学方式之一,引进优秀企业人才教授学生是创新全方位教学方式的重大举措,将企业考核学生实习纳入思想品德考核并将其常规化。

3.2 发挥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依托于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忽视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影响。课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师将育人工作融入专业学习,行政人员将品德素质纳入工作规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教育,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第一,完善教师考核和激励制度,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给予相应的岗位津贴,给广大师生树立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第二,健全责任机制。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本部门“三全育人”工作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的原则,各部门行政负责人对“三全育人”工作负主要责任。将“三全育人”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纳入部门目标绩效管理范围,作为全员各项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第三,健全保障机制。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研究课题专项经费,鼓励优秀人才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为提升“三全育人”工作质量提供实际奖励和动力支撑。立德树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职院校要树立整体观念,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效力,将“三全育人”融入制度体系,考核机制并行,健全其工作机制。

3.3 推动实践养成

进一步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应建立校内外思政育人衔接制度,不仅要学会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而且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丰富思政育人的内容形式,实现全方位育人。第一,整合区园企校实践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志愿服务平台。第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办法,积极构建“线上自学、线下领学、课堂教学、实践研学”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健全课程体系,为三全育人保驾护航。

3.4 优化教学评价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育人结果。第一,系统优化学习评价方式,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有效测试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所获得的增值。在评价类型上,对学生到课率、学生参与教学频度、深度、广度进行测评。在评价手段上,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训,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等不同的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动态化管理和知识、技能、素养学习成效的有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强化学生自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多采用过程性和相对性评价,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纳入班子考核内容进行教学评估。第二,不断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行有效课堂建设与研究,推进“金课”建设,出台优质课堂建设与认定标准。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吹响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号。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内化到理念革新、制度保障、实践养成、优化评价等方面。破除束缚“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障碍,根除思想政治工作的盲点断点,形成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猜你喜欢
大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