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明
【摘要】当下“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早已不是口头上的流传,而是实实在在的印证。让“群文串读”为其“增量”;让“亲子共读”为其“增色”;让“诵读经典”为其“增值”,以此引导农村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闻到更美的花香,看到更美的风景。
【关键词】部编版;群文串读;亲子共读;诵读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5-0159-02
Strateg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urth Primary School,Yongchang County,Jinchang City,Gansu Province,China)LIU JiMing
【Abstract】At present,"readers get Chinese,Chinese get the world"is not oral spread,but a real confirmation.Let"groupstring reading"be its"increment";"parent-child reading"as its"color";"reading classics"as its"appreciation",so as to guide rural students to learn more beautiful flowers in reading,see more beautiful scenery.
【Keywords】Part edition;Group reading;Parent-child reading;Reading classics
課外阅读,也就是基于教材的“课堂外”的阅读,这种阅读是自由、开放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尤其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打破”了从课文到课文的死板模式,“撕破”了过度依赖课本的单一形式,让课外阅读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来说,阅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循序渐进地引领、督促……拘囿于教材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让阅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更为广阔的新天地,才能看到阅读中最美的风景,才能撷取到“书海中”那颗最亮的“珍珠”,以此最大限度地丰富其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
一、群文串读——为课外阅读“增量”
当下,基于新高考的引领和部编教材的编排“特色”,阅读也慢慢从“低谷”走出,成为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不论是“阅读链接”,还是“日积月累”,其主旨都是为阅读“增量”。这个“量”的增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渐、日积月累,方能构建成“阅读大厦”。围绕教材这个基点,阅读也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引来”数篇课文的加入,由一本书的阅读扩大到数本书的涉猎;由课堂这个“主阵地”的坚守,向阅读的“外围”逐渐突破。当学生走到“前沿阵地”,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天空,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比如,由《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引来《黔驴技穷》《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故事的拓展,这不只是“一群”文章的共读,不仅是“一类”文本的综合,而是“学‘1引三”,抑或是“以‘1+‘X的拓展”。这个“1+X”就是群文串读的基本特征,也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最佳途径,是我们向阅读的更深挺进、更高处攀登的唯一之路。又如,由《祖父的园子》拓展到《呼兰河传》,由《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由《七律·长征》链接到《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
的确,由教材这个“1”引出的课外阅读这个“X”的增量可谓是无限的、多元的、无止境的,它可以引领学生将这个“X”尽情放大,尽情延伸……既能养成一种“与书共舞”的阅读习惯,又能提高“见文知义”的能力;既有声有色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从一篇课文“走”向多篇课文的捷径,是从课堂“走”向课外的必经之路,是农村学生走向阅读“新世界”的良方妙策,是阅读所追求的美好境界,是语文教学所一直期待的美好收获,一举数得。
二、亲子共读——为课外阅读“增色”
说到“阅读”二字,众人皆以为此乃学生之“主业”,教师之“所长”,学校之“专业”。殊不知,阅读之第一师乃家长也,阅读之美好环境当属学生所成长之家庭。学校只不过是启蒙之地,教师乃启蒙之师,只要把学生领进学习的道路,至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提高,家长的责任不可推卸,家庭氛围营造不可或缺。如果家长能与学生共同阅读,可以为课外阅读“增色”,为学生的“阅读未来”开辟新路。学生会因此效仿父母的举动,以他们为楷模,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而爱上读书。
例如,学完了《景阳冈》和《猴王出世》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阅读相关名著《水浒传》和《西游记》。名著内容家长和学生都很熟悉,加上影视作品的改编和播出,他们会更感兴趣。学生缺乏的不是书籍,也不是阅读的时间,而是父母的陪伴阅读。因为学生一个人的阅读和亲子共读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亲子共读时学生可以和父母亲交流书中的故事人物、经典情节,进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都是学生独立阅读体会不到的,这样的阅读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意义的。
的确,基于当下电子产品和大环境的影响,喜欢读书的父母少之又少,尤其是西部农村小学,情况更为特殊。因为父母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场地的不固定,和学生面对面共同阅读似乎不太现实,而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影响人们“阅读态度”的同时,也为特殊情况下的亲子共读搭建了“特殊”的阅读平台。文本可以各自独立阅读,但是交流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开发创新,电子产品正好可以助“一臂之力”。我们可以借助QQ、微信、钉钉等视频软件互相交流,或谈谈阅读进度,或聊聊故事人物,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这样的“亲子共读”是有意义的。不管采取何种措施,不论借助什么平台,只要学生在阅读,只要父母在阅读,这样的阅读就是精彩的,就是有趣味的。
三、阅读经典——为课外阅读“增值”
如果说“群文串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了“量”,让其看到了更为摇曳多姿的阅读新世界,那么经典的诵读则为课外阅读增了“值”,让学生触摸到了阅读的脉搏,汲取了阅读的精髓。我国的文化市场现状不容乐观,“流行元素”让人眼花缭乱,书籍的来源和途径也是“五花八门”,阅读内容更是“百家争鸣”。由于农村小学生知识储备少,对书籍和文本的甄别、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书籍的甄选、内容的选择上要精心、细心、用心,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类文章和书籍,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值”,起到课外阅读应该起到的作用,实现语文教学之目的。
如,学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可以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经典名著;学了《将相和》一课之后,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史记》;还有与《两茎灯草》相关的《儒林外史》……这些经典文章或作品的推荐,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许不会“全部消化”,但至少是“闻到了花香”,他们会循着“花香”向阅读深处前进……
基于教材的阅读过于狭窄,但是过于“开放”的阅读也会让学生们不小心掉入“泥沼”。需要教师对其阅读文本的精心甄选,更需要父母在身旁的耐心陪伴,当然更需要有一个益于学生们阅读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是指有助于阅读的良好氛围,更是指整个文化市场这个“大環境”。在家里需要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学校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进入社会则需要各界人士为这些幼苗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经典的文本摆满书架,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他们课外阅读的形式还比较单一,阅读的内容还比较匮乏,阅读的深度还有点“单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家长的助力、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新高考部编版教材背景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没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高考之路也就异常艰难。只要我们重视了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色”的加重,阅读“值”的增加,我们的学生也会爱上阅读,从而会读书、读好书,沉浸在书香之中,汲取“书”之精髓“,文”之内涵……
注:本文为金昌市2020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部编教材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探索”(课题编号:KTLX[2020]03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堵力“.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谈高考改革[J].中学生阅读,2018(02).
[2]郭子瑞.浅谈部编本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09).
(责 编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