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凤凤 郭红雨
(1.开州区九龙山镇东坝中心小学;2.开州区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不断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和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的德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经过审视,笔者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在进一步推进“减负提质”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亟需多方合力共同解决。[1]
受传统文化影响,“学而优则仕”观念及“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等古训深入人心内心。据调查显示,三峡库区M县约有8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出路”。很多家长在学生放学以后,不仅帮助孩子纠正学校规定作业的错误,还主动给学生拓展学习内容、提升学习难度;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长违背学生意愿为其报读周末或寒暑假课程辅导班,让学生“苦不堪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多地方,高职专科以下学历的新增劳动力只能从事相对简单、报酬较低的工作。在社会大趋势影响下,很多学校、家长、教师只能在优先保障学生文化课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挤”出时间发展学生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目前,很多区县将学生的高考升学率及升入名优大学的数量作为考核当地教育部门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为保证考核质量,只能将高考压力向中小学校转移,中小学校又只能将学生考试成绩压力向教师及学生、家长转移。这样就形成一级压一级、压力层层传导的格局,让教师和家长不敢“放手”减负。[2]
在我国,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其收入增加主要依靠靠评职晋级。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学生考试成绩都是中小学教师评职晋级评价指标中的“大头”。此外,学校、家长、社会在评价教师时,在很大程度上,也非常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在评职晋级及各方评价压力的作用下,很多教师对“减负”心存顾忌。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对减负提质信心不足,不敢放手去做。
据调查显示,目前,M县约有40%的中小学生报读了文化类课程辅导班。而在全县110余家辅导机构中,具备文化课培训资质的不足30%,在剩余的辅导机构中,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师资不达标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机构在对学生进行课外补习时,片面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想尽办法从试题数量和试题难度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课业负担“添砖加瓦”。[3]
1.进一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减轻学校的办学压力。国家教育部门要针对不同地区实际,逐步探索对更多高考科目实行“一年两考”甚至“一年几考”,并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从根本上缓解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文化课方面的压力,阻断高考升学压力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传导。
2.进一步用好各类宣传平台,营造减负提质氛围。国家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旋律宣传,倡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与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逐步转变家长、学生、教师的成才观念,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持续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1.进一步优化职称评聘办法,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学校要逐步降低教师文化课教学成绩在职称评聘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举措及成效在评职晋级中的效用,为教师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注入更多信心。
2.进一步提高家长培训质量,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平台和途径,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实施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决策部署,让素质教育理念深入家长内心;利用校园网站、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QQ群或微信群、入户家访等平台和途径,对家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领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课改精神和减负思维进一步根植教师内心;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和开展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1.主动更新成才观念,避免加重孩子的负担。家长要主动学习国家关于减负提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部署,自觉摒弃“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成才观念。家长要在积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避免盲目跟风为孩子购买大量的习题或违背孩子意愿为其报读与考试课程相关的辅导班。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在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之后,家长要多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其用心感受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养成良好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育他们良好的体魄;指导孩子广泛阅读,增强审美能力;督促孩子多参加家庭和户外劳动,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和习惯。
“人心齐,泰山移。”尽管当前各中小学在进一步推进减负提质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压力,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教育系统的辛勤付出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素质教育之花必将越开越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