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凤姬
【摘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想象,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伴奏等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众所周知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发展动力,而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的力量。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音乐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领域里,各个教学领域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探索是创新的先导,我们要保护和支持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其责任就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创造性教育观认为,创造最主要的是其过程,而不是结论。下面本人分别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谈几点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在歌词内容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模仿是创编的开始,歌词改编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音乐创作方式之一,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小学生理解歌曲通常要借助歌词。在熟悉歌曲的旋律,唱熟原歌词后,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来为歌曲填上新词。创编歌词的方法和难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具体安排。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改编开始。例如:教授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五课“动物世界(一)”的歌曲《在農场里》,学生学会歌曲后,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农场里除了猪儿、牛儿、鸭子外,还有哪些动物啊?它们是怎么叫的啊?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各种动物和叫声,有的同学说“羊儿咩咩叫”,有的说“小鸡叽叽叫”,有的说“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兴趣也很高涨。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能把这些动物的叫声跟着《在农场里》的伴奏唱出来吗?一开始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唱,教师可以先示范一句“羊儿在农场咩咩”,学生马上就会唱了。通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很快就高兴地唱着自己创编的歌词,体会创编的乐趣。
学生的年级越高对歌曲的理解也会相对理解得透彻一些。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一年级学生相比有了一些提高,逻辑思维也有所发展,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创编歌词的时候,可以增加了一点难度。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六课“要做好孩子”的歌曲《小朋友,爱祖国》时,让学生熟悉了歌曲旋律后,就可以把重点歌词写在黑板上:小蜜蜂爱花朵,小鱼儿爱江河,小鸟儿爱树林,小朋友爱祖国。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小蜜蜂爱花朵?小鱼儿爱江河?小鸟儿爱树林?”学生通过思考,知道其中的缘由,懂得小朋友要爱祖国,因为祖国是我们的家。学生理解了歌词的内容和关系后,再让学生进行创编歌词,就容易得多了。笔者曾执教过一个班,同学们创编了很多歌词:例如:小蚯蚓爱泥土、小羊儿爱青草等等,还有些学生一个人编了四句歌词,并且可以单独演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笔者把同学们写得好的作品展示出来给予表扬,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创编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创编带来的成功感。
只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再进行这样的创编活动就容易多了。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劳动者的歌”的歌曲《军民大生产》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了歌曲的背景,知道劳动号子大多是在劳动的过程产生,根据劳动的特点即兴创作的,学生就能够独立模仿歌曲的歌词创编新的歌词。在创编歌词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创编动作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课,在课堂中要求孩子们整一节课都安安静静地坐着上课,那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肯定沉闷,更谈不上是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办法把孩子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掌握知识。那么在音乐课中就要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动”的环节。随音乐创编动作,既让学生动起来,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编动作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老师不提示,学生随音乐自由律动;也可以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有目的地创编动作来律动。两种方式都能起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主选择。第一种随音乐自由律动在小学低年级较常使用。例如教授二年级上册第三课“奇妙的天空”的歌曲《云》,就可以让学生听音乐自由律动。笔者曾在一个班试验过,因为老师没有提出动作要求,学生很放松,有的身体随音乐左右摆动,有的扮演云飘的样子,有的扮演小雨点,有的用手做划船动作。虽然他们的动作不是很规范,但是自己动脑想象出来的很有新意。没有照搬别人的动作,就是创新。第二种创编动作是根据歌曲表达的意思自己编动作,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动作表达的意思比较具体,表演比较完整;不足之处是创编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同学可能会做相同的动作,不过只要学生的动作有一点和别人不一样,又适合歌曲,还是优秀的创编,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课“风铃响啦”的歌曲《顽皮的杜鹃》,老师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很多同学在模仿杜鹃的动作时都是用蹲下、站起来表现顽皮,有些同学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加上了调皮的表情,效果更好,这也是创新,老师也要给予肯定。创编动作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让学生有了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阶段,普遍采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这个教学环节进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很多老师因为怕学生拿着乐器就只顾自己玩,怕课堂会乱,分发乐器也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所以很多人没有在平常的音乐课堂中使用。其实打击乐器用得好,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还能在为歌曲创编伴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首歌都不是只能使用一种乐器一种固定的节奏来伴奏,只要使用的乐器和节奏符合歌曲的风格特点,就可以采用。这样就给歌曲创编伴奏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不要限定学生用什么乐器和用什么节奏伴奏,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给出一些节奏和乐器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讨论伴奏的形式。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唱唱、算算”的歌曲《数蛤蟆》,就给出了 × ×× 和 × ○ 两种节奏,让学生选择响板、蛙筒、木鱼、双响筒、三角铁、铃鼓的其中一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选不对而急于代办,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选择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听辨乐器的音色来自主选择乐器和节奏。在伴奏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尝试,即使学生敲得不是很好,也要给予学生鼓励,不要打击学生创编的积极性。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什节奏和乐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可爱的家”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后半段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学生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制作了沙锤,用敲击玻璃瓶子代替三角铁或碰钟的声音等等,非常有创意。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展开想象、自己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新时代的教师,是孩子们成长的引领者,期望孩子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教师就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注释】
①中央政府門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07月29日,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中学音乐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 人民音乐出版社教育编辑.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5] 雷雨声.走进音乐世界[M].广州:广东花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