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张江茹
《牛津英语词典》(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将翻译(translation)界定为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同样《现代汉语词典》对“翻译”进行了如下的定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1]两本汉英权威词典都将翻译定义为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活动。而索绪尔的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前者是声音形象,后者为概念,二者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每种语言都是与“众”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不同语言中的所指之间关系也是任意的[2]。二者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够达到完全的统一,尤其是当原文中有特有的文化因子时。因此,语言的翻译不是一项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所蕴含的地理、文化、价值观等非语言因素的差异。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作传承了无数优秀作品。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名著就是千百年以来中国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晶和精神创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世界文化交流本应是双向的交流,输入输出应相得益彰。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名著英译是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增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名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版本如何能够准确传达出中国古典艺术瑰宝的神韵,是名著英译需要深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过程中,汉英词典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微妙关系。严复在《天演论》中曾指出翻译的原则:“信”“达”“雅”。这三条翻译原则已经演变为当代翻译界的金科玉律。20世纪70年代末,翻译家刘重德先生在“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标准[3]。这两个标准的共通之处为:均要求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做到忠实和通顺。这些标准都适用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工作。
作为汉英语言转换及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中,汉英词典的使用是一种必然手段,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是《汉英词典》《新编汉英分类词典》《汉英大词典》《汉英综合大辞典》《汉英·英汉习语大全》《实用汉英百科分类词库》《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等几部汉英词典,其使用主要体现在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三方面。
直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较为完整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使译文形式、内容都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汉英词典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力。汉英词典主要是针对词语的翻译,因此,在直译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应用。比如我国经典名著《西游记》,通过直译便可被翻译为TheJourneytotheWest。这种翻译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更加直观,逐词翻译,可将大意简便直接地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4]。翻译原则中的“信”在这种翻译方式中得到了比较集中的表现。这种翻译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时候直译的方式能够直接翻译转述文字,但不能将中文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水浒传》讲述了108位好汉投奔梁山、反抗封建残暴统治的故事。在中国,《水浒传》的故事已深入人心,一提到《水浒传》马上就会联想到梁山好汉英雄聚义的形象。但在翻译成英语时,要考虑多数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有限,无法理解“水浒”这个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联想[5]。如果直译为TheWaterMargin并不能准确反映原书的意旨,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甚至会失去阅读兴趣。
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工作中并不是逐词翻译原文,它更加灵活,不会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而是根据原文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用翻译者自己认为更好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这样的翻译模式之下,汉英词典的使用频率相应减少,这种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严格的词句对应的翻译方式,而是在“达”和“雅”上投入了更多注意力。语言的翻译不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而这样的文化交流必然会涉及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惯等非语言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仅仅依靠直译的方式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意译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翻译的尴尬局面。当然,意译也存在一定局限,虽然意译能够将文本的意义用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如果过分追求意译的表达效果,反而容易走向脱离文本的误区。如曾有英译版把《水浒传》译为RobbersandSoldiers。原文讲的是梁山英雄好汉,而译名中的Robbers却含有很强的贬义色彩,意译时一定要防止这种抛弃原文的胡译、乱译。
《资治通鉴》可翻译为fortheAidofGovernment。《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用过去的经验来作为今日的借鉴,具有指导意义。英语翻译巧用“镜子”,便将二者的关系完整地加以体现。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需要汉英词典进行辅助的工作,但是并不是完全依靠,还需要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充分发挥理解力和现象力,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长时间以来,中英互译一直都是以英译中的“输入”为主,尤其是译入西方的一些作品。诚然,英文著作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英文著作种类繁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界。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古典著作所富含的文化、审美价值同样具有世界普适性启迪意义。目前,译者在经典著作英译及辅助工具的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中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分依靠直译,即过分依赖汉英词典,翻译者在具体工作中的自我理解力和表达力发挥受到较大限制。词典固然是汉英互译中具有权威性的辅助工具,但是过分依靠汉英词典进行翻译,难免会出现偏差。在具体语法上,词典的直译存在一定分歧,较为突出的是冠词的选择和使用。冠词“the”在词典中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在直译的过程中经常被翻译者在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导致具体的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这种冠词误用的情况时常发生。
不同的词典中对于名著中重要词汇的具体翻译是存在较大分歧的。比如,对《水浒传》的翻译就存在AllMenAreBrothers、TheWaterMargin、OutlawsoftheMarsh等完全不同的翻译,这种重要词汇不统一势必会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一定副作用。因此,词典的翻译并不是权威,我国古典著作在进行对外翻译的时候应当将不同词典的解释义进行归纳和统一,这样才能减少中外交流中不必要的差异化和沟通瓶颈。
这是中国古典著作翻译工作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所有的翻译都有一个翻译目标,就是尽可能与原著保持一致。在实际翻译工作的进行中,偏差常常是翻译工作者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翻译者在翻译工作过程中过分依赖汉英词典的解释,容易导致在“信”上下足功夫,却在“达”“雅”二者上有所欠缺,翻译出来的成品在具体的语句翻译中保持着较高的贴近度,却在整体内容的通顺上有所欠缺。
文字的翻译不单是语言上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交流。中国古典文化是数千年以来文明的积累,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因此,在中国古典著作的对外翻译中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也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著作翻译成功的关键。目前,我国古典著作的对外翻译中,翻译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词汇、语法、句式等微观翻译中投入了较大精力。诚然,这样翻译的成果在具体的文本中是更贴近原著的,但是过分追求语句的通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神韵的流失,不利于古典著作的推广。这是我国古典著作对外翻译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汉对英翻译实践中,词典的使用很难量化。因此,在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过程和汉英词典的使用过程中,应该从汉英词典的进一步完善、翻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翻译者素质的培养三方面同时进行。
一是汉英词典的进一步完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名著中有大量富含古典文化的词汇,将这些词汇精准译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对于名著的外译推广极其关键,也是译者翻译的难点。目前的汉英词典在现当代汉语的翻译上已趋完善,但在借助汉英词典辅助翻译古典名著时,译者在汉英词典上往往找不到想译的古典词汇或是虽在词典上能找到但词典上给的对应词语常常不够贴切,可插入性比较差,解决不了问题。真正贴切的对应词大多存在于好的翻译材料中,值得大力搜寻。因此,在汉英词典的编辑工作上要加大对古典词汇的阐释,实现语义解释的丰富完善、词汇量的不断扩充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词典编纂者也应与时俱进,广泛收集优秀翻译材料,建成双语词典语料库,供编撰词典时调用[6]。同时,互联网时代,在线词典的出现及普及降低了译者查阅词典的工作强度,编纂者应加大在线双语词典的开发,大大提高双语词典的使用价值。
二是翻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国古典名著的汉对英翻译想要获得更好地发展,不仅需要对汉英词典进一步完善,也需要对翻译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翻译工作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翻译者素养的基本保证及翻译质量的监管方面。我国虽有国家翻译资格考试,但这一考试并非是进入翻译行业的先决条件。目前,翻译行业并没有权威、客观的认证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低,导致翻译者素养差异较大,此时需要推出翻译准入认证制度,通过翻译准入认证制度来保障翻译者的翻译素养。同时,翻译质量缺乏监管,急需增设翻译管理部门,加大对翻译成果的质量审核。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避免质量良莠不齐的古典著作翻译文本的“输出”,对于我国古典文化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翻译者素质的培养。古典翻译工作离不开翻译人员的辛勤耕耘,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的素质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一方面,古典著作的翻译者理应对古典著作有透彻地了解,这要求其在平时加大对古典著作的阅读和研习。另一方面,翻译者应尽量丰富自己的中国古典词汇及英语表达词汇,减少对汉英词典的依赖,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运用汉英词典,不断提高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对两种语言的感悟力以及表达力。
作为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的产物,中国古典著作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特色。翻译中国古典名著,同世界文化交流,对中国古典著作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巧用汉英词典,使古典著作翻译工作更加完善,促进中国古典著作的神韵再现,仍然是一个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